C刊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电学报》第1期用法提示

叮!阁楼24级“C刊用法提示”专栏回归!
在这里系列专栏里,我们将从2023年的《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三大期刊中,精选应试性强的论文,进行简要的用法说明,供大家读刊和复习参考,拓展知识面~
与去年每期推文整理一本期刊的1期-2期不同,今年我们对于挑选出来的期刊做了减法,减少了论文篇数。故而,每次推送2期-3期,在一篇推送里收录三本或两本期刊的精华(注:《电影艺术》是双月刊,另两本是月刊),以更简洁、更干货的形式进行整理,助力大家高效备考!
如果你想要得到更细致的电影C刊解读,欢迎加入阁楼24级「C刊精读课」,2023年2月-11月,每月15日更新,每次1.5课时。
接下来,一起来看看这些刊物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论文吧——
Vol.1 电影解说短视频的翻译属性、叙事形态与文化价值
文 张一玮 /《当代电影》2023年第1期
摘要
在短视频平台影响力日益提升的当代,电影解说短视频已成为一种被大众普遍接受的电影缩译实践。从作为翻译活动的属性来看,此类短视频因应了当代电影文化的新趋势,在电影翻译中改变了原版影片的音画对位关系,扬弃了配音译制影片的制作模式,使原片图像与影片解说声音的创造性组合服务于影片总体情节的清晰转译。从叙事形态来看,此类短视频多通过文案修辞和影像剪辑中的表演性来构建译本的意义框架,再通过解说者的声音表演加以整体展示。从解说短视频作为文化转译的价值来看,此类文本实现了外语电影文本的轻量化、大众化和消费化转换,但也在版权法规和翻译伦理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值得充分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电影解说类短视频 翻译属性 叙事形态 文化价值

用法提示
近年来,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兴起的电影解说短视频在特征与形式上呈现出独特的文本属性与文化特征,文章将电影解说短视频作为翻译形式进行研究,以阐释电影解说短视频的翻译属性、叙事方式和文化价值,有利于我们从多元的视角探析当下电影的跨媒介叙事。在备考中,我们除了需要掌握这类电影解说短视频文本生产的特性、叙事策略、传播机制等之外,还应了解隐藏在背后的例如电影跨媒介传播、电影与流媒体的互动模式、新社会文化语境之下的电影改编、二次创作等考点。
Vol.2 师造化·纵浪漫·适意兴:“江南电影”的三重审美
文 刘琨 /《当代电影》2023年第1期
摘要
无论走进中国电影史还是在近年来的银幕上,“江南”经常被看见。江南作为中华文化积聚的核心地带,汉文化的大本营,它的文化无论是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层面,还是审美、情感、历史层面,与中国其他大多数地区很难找出本质差别。想从文化艺术上谈论“江南电影”几乎就是在谈论“中国电影”。然而“江南电影”又确乎是存在的,是的,在风景的意义上,并因其所采用的美学的不同而表现出三重不同的审美,即师造化、纵浪漫、适意兴。这三重不是严格的你、我、他,只是为了更好地帮助而不是去束缚对“江南电影”的欣赏和研究。
关键词
江南电影 师造化 纵浪漫 适意兴 山水画

用法提示
文章从对江南地域的历史文化溯源、江南电影的情感、审美、诗性风景意义等层面对“江南”这一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电影进行了研究。中国电影史上有着大量经典江南电影,例如《小城之春》《林家铺子》《枯木逢春》《野玫瑰》等,都是同学们在复习电影史时所绕不开的。那么在大家写论述题时,从区域电影角度解读“江南电影”,正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视野对这些影片进行观照。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国区域电影研究得以展开,除文章论述的“江南电影”,“贵州电影”、“藏地电影”、“内蒙古电影”、“东北电影”等也在近年进入电影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中国区域电影学成为一门正在建构的学说,区域电影的研究价值正逐渐得到充分论证,同学们理应引起重视。
Vol.3“影戏”名称辨析及其表演流变
文 厉震林 /《当代电影》2023年第1期
摘要
对“影戏”及其表演的文化考察,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名称的由来。“影戏”名称主要流行于江浙地区,它形成的动因之一是“顺从各便”以及“习惯成自然”。在电影的“童年”时期,戏剧直接扶持电影及其表演成长,是最方便和最有效益的。电影的产业化是推动电影及其表演发展的“主因”之一,通过“明星观影效应”而实现“商业性文艺”目的。“影戏”名称的深层含义,有通过戏剧提升文化身份的意味。
关键词
“影戏”名称 表演辨析流变

用法提示
“影戏”一直是电影学界和考研重点中经久不衰的热点话题之一,回顾各大院校近年的考研真题,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名词解释还是简答题,甚至是论述题,“影戏”都有可能成为出题的对象。除了掌握最基础的影戏的由来、审美特征和早期发展历史,在“重写电影史”的大背景之下,同学们还可以深入到该篇文章中去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在“影戏”名称辨析之下其蕴含的与戏剧的互动、电影表演发展的历史逻辑,“影戏”早期在商业驱动下的发展、“影戏”在艺术领域地位的嬗变等,这些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答题切入点。
Vol.4 竖屏的焦虑与竖屏影像的美学之思
文 玄莉群 /《当代电影》2023年第1期
摘要
本文通过对早期电影史中屏幕宽高比的媒介考古与当下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中竖屏影像的创作实践两个维度对竖屏影像进行历史与现实的考察,阐释竖屏影像的历史合法性、美学潜力与局限性。最后通过“窗户”与“黑镜”两种隐喻,探讨竖屏影像增生在当下新媒体环境中的双重影响。
关键词
竖屏影像 竖屏 宽高比 媒介考古 手机

用法提示
近年来,“媒介考古学”逐渐进入媒介研究的视野,近年各大院校的真题中也将其作为名词解释进行考察。“媒介考古学是一种通过洞悉那些时间在古、但面目仍新的媒介,来理解新的媒介文化的方式,它常关注那些被遗忘的、奇特的、常被忽视的设备、实践和发明。”同学们需要掌握“媒介考古”的概念界定,且与中国电影美学、重写电影史、中国电影学派建设、电影新形态等热点话题结合起来进行答题。此外还应关注到的热点是,在当下新媒体环境下,竖屏影像所带来的对传统影像的冲击、对观众传统观影模式的解构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像美学的嬗变等方面,并结合电影本体论、电影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进行深度思考。
Vol.5《阿凡达:水之道》是动画电影吗?
——兼论数字时代“运动影像”的超真实想象
文 杨亮 孙立军 /《北电学报》2023年第1期
摘要
《阿凡达:水之道》因其创造的超真实图景而引起了学者们对“动画”与“电影”的本体讨论。一方面,以“真实”为旨归的胶片电影在数字时代遭遇了被解构的美学危机;另一方面,数字动画对“真实”的创造能力取代了电影持存的“真实”意义;而“运动影像”则进一步揭开了“电影”的媒介外衣,将其还原成“动画”的意识本体。因此,《阿凡达:水之道》是一部“动画电影”。
关键词
《阿凡达:水之道》 运动影像 超真实 动画概念 数字时代

用法提示
《阿凡达:水之道》的上映进一步掀起了关于数字技术、数字电影以及“真实”与“虚拟”、“动画”与“电影”本体论的探讨。该篇文章关于“动画”与“电影”的探讨也涉及到了数字技术对传统美学的挑战、影像媒介发展历史、动画片视觉风格、艺术语言的发展流变等知识点。如今涌现的电影中复杂的数字制作技术、炫目的超真实视觉奇观以及陌异的影像美学体给电影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途径和新的视角,同学们要学会运用例如景观文化理论、视觉文化理论、“吸引力电影”、巴赞的摄影影像本体论等前沿理论,展开基于中国电影知识图谱的批判性建构。
Vol.6 好莱坞电影的游戏化叙事策略研究
文 高书 /《北电学报》2023年第1期
摘要
随着元宇宙的快速发展和影游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增强,近年来的好莱坞影片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游戏化叙事趋向。本文以《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头号玩家》《失控玩家》和《瞬息全宇宙》为例,探讨了好莱坞电影将游戏机制引入影像叙事的三个核心叙事策略:首先是多元宇宙叙事的特定规则,其次是对玩家与化身互动关系的呈现,最后是借助沉浸游戏美学引发观众的特定体验。上述叙事策略能够为我国影视作品游戏化的创作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
元宇宙 影游融合 游戏化叙事 叙事策略 好莱坞电影

用法提示
文章论述了近年好莱坞涌现的保持着较高话题度的一系列影游融合电影、科幻电影等所呈现出的游戏化叙事策略。元宇宙、跨媒介叙事、影游融合、科幻电影等作为一直活跃于学界的学术热点,在近年的考研真题中也频繁出现,这自然是大家在备考过程中不容忽视的考点,尤其是今年奥斯卡大满贯影片《瞬息全宇宙》这一高话题度影片,更需要同学们引起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掌握游戏化叙事对单纯电影媒介叙事的突破,新的影像美学的呈现、观众所感知到的新奇的视觉体验,以及在审美功能上所引发的观众对于文化的反思与审美愉悦等。
Vol.7 数字时代的“后迷影”
文 赖荟如 /《北电学报》2023年第1期
摘要
“迷影”攸关由电影生发的内在情感和精神性力量,电影的数字革命一度被诘难为扼杀了这股力量。本文认为,与其将迷影的没落归结为“电影之死”的应然之势,毋宁说,数字时代的迷影发生了更为深刻复杂的转变,它以“后迷影”的形态重焕生机。基于此,本文从三方面阐明数字时代的“后迷影”文化:文章第一部分旨在从迷影的基础、姿势、时间性、批评模式方面,分析数字“后迷影”与传统迷影的本质差异;第二部分进一步对“后迷影精神”做出界定,指出迷影精神未曾走向衰落,反而呈现为一种“打破藩篱、包罗万象、不落窠臼”的电影观;第三部分以“后迷影”的具体批评实践——“视频论文”为案例,探讨数字工具如何赋权迷影者把握电影的“第三意义”,最终触发迷影时刻。
关键词
数字电影 迷影 电影批评 视频论文

用法提示
“迷影文化”为我们带来了观察电影文化新的视角,该文章论述了“迷影文化”的精神内核,从前迷影时代到后迷影时代发生的迷影文化嬗变,其中所涉及的迷影之父——巴赞、电影手册派特吕弗等所彰显的法国迷影原型、他们所开创的第一代迷影者的“作者策略”以及德巴克一代人对于迷影文化历史的书写,将信仰电影的历史推举至与电影史正史一般重要的维度。在“重写电影史”的语境之下,对迷影文化史进行历史溯源可追述我们曾遗落和遗忘的、但也的的确确属于电影史一脉的迷影文化;与此同时,对当下数字时代的“后迷影”进行研究,可让我们进一步感知到“数字人文”与电影相遇所带来的新的电影文化景观和电影研究新的理论视野。
Vol.8 完整现实的神话:现象学与巴赞电影理论再探
文 秦喜清 /《电影艺术》2023年第1期
摘要
中国电影学界经历了对现象学与电影理论的关联的再发现。21世纪以来,这一关联引发了学术界的很多关注。巴赞理论的现象学维度可追溯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哲学的跨国和跨学科思想旅行,它们影响到萨特和梅洛·庞蒂并进而进入电影界。巴赞对影像本体论、完整电影和事实—影像的论述带有现象学还原的色彩,他的段落镜头、景深镜头和长镜头理论则可以从现象学的现实主义角度重新理解。从电影表达的多样性和开放性而言,这些理论仍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现象学 巴赞 埃弗尔 多义性 完整现实 新现实主义

用法提示
纪实美学电影大师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是什么?》、摄影影像本体论、完整现实神话、长镜头美学以及巴赞的一整套现实主义理论体系都是经典电影理论中的高频考点,涉及到电影理论、影视艺术理论等科目考察的同学需要着重掌握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
此外,该文章从现象学的哲学视角对巴赞的电影理论进行再探究,从新的哲学观念出发论述了巴赞的段落镜头、景深镜头等所具有的现象学哲理,对巴赞理论多维度的读解进一步丰富了电影表达的多样性与开放性,这也为同学们理解和论述巴赞理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可在答题时将“现象学”的分析角度融入对巴赞理论的论述之中,让答案更加具有学术前沿视野。
温馨提示:公众号后台回复 C刊 ,即可获取上述论文噢~
阁楼23级喜报出炉
上岸202人,电影考研领域上岸人数第一 (点击下图,可查看详情)

更多电影学考研信息,可私信我或关注公众号【电影学考研阁楼】获取~
-
箱式货车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10 09: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