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日记

今天10:30就入园了来吃黄河入海,这家好火啊!11:00开餐我们来的时候已经排了好长的队了,结果11:00一到第一波进去吃饭,刚好拦到我们三个前面,伤心,乖巧等候翻台,期间认真自拍。

终于知道这个店为什么火啦!好好吃啊!啊啊啊啊!烤平菇太好吃了,口感真的像是火烤的,烟熏火燎之感,一秒穿越到石器时代。这是我吃过最好的烤平菇!

烤肉筋也好吃,揪面也好吃,尤其是什么酸杏汁,太好喝啦!那种过分的酸涩又冰凉,一口爱上!好喝到临走的时候再喝一杯!原来西北人天天吃这么好吃的东西啊!

又路过这个戏剧房子,决定进去看一看。经过两场烂戏和观众的反应,我已经对整个阿那亚彻底祛魅啦,大家都是假装精致假装高贵假装搞艺术,其实审美非常俗气。

里面好小好热,也没什么大看头。

这边也是不太清楚什么风格。今天还是太热了,园区里也没什么好逛的,我是决定还是去海边。

在海边远远地看见有人坐快艇乘风破浪啊!还有海上摩托!看起来也太刺激了吧!询问了一下价格,摩托艇一次只能坐一个人而且很贵,我们仨决定坐快艇,六海里一直坐到好远好远的地方,一人两百,这个价格还行,可以接受。

太好玩啦!船长师傅开得超快,还时不时进行一些海上漂移,左边一下右边一下,我们疯狂尖叫,效果拉满,特别刺激!师傅看我们很喜欢,就又开始漂移哈哈哈哈!整个阿那亚戏剧节现在看下来师傅演得数一数二得好!

在岸边看不到的地方竟然有个基地,看起来很好神秘!船长师傅一路带我们开过去。

甚至把快艇在这底下停了一会儿,说这里凉快,啊啊啊啊好喜欢好神秘!回程司机也开得超快,海上过山车!刺激!今天花得最值当的一笔钱!

上岸后玩会儿秋千,我和雪一起坐了一个兜子秋千,但我俩一起坐就很重,不知道要怎么晃起来。刚好旁边有俩小女孩,好小好小估计才三四岁吧,我跟她们开玩笑说,你们能帮我推下秋千吗?没想到这俩小孩竟然当真了,非常热情非常用力地帮我们推,我笑鼠啦!我让她们的奶奶阻止她们,怕撞到她们。

没想到这俩姐真的,一定要把我们推晃起来,说什么不肯松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太可爱啦!人类小孩里有珍稀物种出现啦!尤其是更小点的姐,把我们推动了还问我,这样可以吗?我:可以可以可以。好可爱啊!世界离了女孩不能转!海边还有这种亲子秋千,一个小姐姐把自己的狗子放里面!可爱鼠啦!

玩累了去买冰淇淋吃,这个抹茶冰淇淋,这个也太苦惹……感觉在吃苦,可是这两天看戏我吃的苦已经够多的了!下午四点的戏还是在办公室剧场,孙晓星导演的《这是你要的那条信息,不要让别人看到》。这位导演呢我是再熟悉不过啦,第一次尝试着写剧评就是评他导演版的《樱桃园》,怒骂7000字。

但我现场没看过他的戏,而且《樱桃园》有个经典作品的壳子,我真的很好奇他完全自我发挥是什么样啊,就买了这个票啊,没想到竟参与到集体退票事件中啦!我们看的是首场,大部分观众还处于失语之中,第二场就有观众在剧场带头喊退票了。

这个85分钟的戏就是,大家都躺在床上,中间下铺俩女孩拿着话筒用完全听不见的声音假唱第一首歌,其余人在自己的帘子里做自己的事;俩女孩假唱第二首歌,其余人做自己的事;假唱第三首歌,其余人分享草莓饼干吃;假唱第四首歌,其余人一个一个下床每人进行弱智展示五分钟。

假唱第四首歌,其余四人在观众席跑来跑去给观众扔娃娃、吹泡泡、互动。然后结束。全方位的震撼,本来我觉得他想要表达的东西整个舞美已经表达完了,直接做成一个装置艺术就行了,但我发现不是!SXX和前几部烂戏的导演可不一样,你可以说他们不懂,但SXX他超懂!上戏的老师,自我辩护的雄辩家。

他当然懂什么是好戏,但是他就是要用自己的癖好对整个剧场的观众进行审美霸凌!这场戏与其说是一种呈现不如说是一次说服,因为他想呈现的舞美直接呈现完了,但他就是要持续85分钟让观众接受他的癖好。他是一个彻底赤裸的男凝专家,但他为自己编造了一套狡猾的说法。

他不敢直接说“我!男的!就是喜欢白幼瘦!喜欢凝视女性!内心对少女有变态的圈养欲!”如果明目张胆这么说你虽然变态但还算敞亮,但他为自己发明了个slogan:我有少女崇拜。好啊好啊打着崇拜的幌子大胆男凝,真有你的!畸形阴暗不敞亮,但社会是可以包容这种人的,毕竟物种有多样性。

但你用自己的畸形阴暗不敞亮做出戏来祸害观众就没道德啊!渴望说服所有人认同你的癖好就离谱啊!而且还不是做公益,还是卖票啊!后面的场次观众直接和SXX正面对质,孟京辉也出来调解,工作人员们也都不容易。真诚祷告阿那亚以后不要办戏剧节了,审美跟不上别什么都蹭。

我们这一场因为是首场,大家都很尊重啊很克制很礼貌,其实也是心疼演员,几个小姐姐演得挺好的,都不容易,但也很好奇她们自己是怎么想的呢?红发小姐姐跟观众互动的时候,她拿了一本本子说这是死亡笔记,你写的人名就会死掉。宋老师拿过来写上:孙晓星,就现在。哈哈哈哈哈爽啊!

绿头发小姐姐说自己是天使,过来直接跪在我们面前,抓住我的手,说:“不要害怕,我会一直陪着你。”还跟我们一起合照!谁懂啊!恨死导演,让演员搞这一套来安抚观众,面对无辜的漂亮演员的合照,我们也只能露出笑容不想让演员难堪,但可以看出后面的观众脸都要挂地上啦!

更恨导演了!还有离谱的是,现场扔了那么久的娃娃,抢来抢去的观众也很配合,最后娃娃不给带走,导演你真的,心坏了没得救!后面两场演完后已成立退票群和孙晓星受害者群。看完去吃个shake shake的汉堡,南京也有,开业的时候还被嘲了,没想到确实还挺好吃的!出餐特别快!

吃完赶去看《老女孩》的读剧。《铁皮鼓》取消了,凭票可以看《老女孩》剧本朗读,是袁泉和赵静读。本来我们都是冲着袁泉去的,想着看看明星,也没抱多大希望,没想到这是我的阿那亚戏剧节最佳!连看三部丧心病狂的烂剧之后,《老女孩》给我做了心灵按摩!

一进去我们坐在前两排,导演和剧本译者简单介绍了一下,然后暗场,舞台灯亮起。就这么简单的操作我已经要哭了!看了这么多傻逼年轻艺术家的傻逼作品,终于看到中年人了!导演译者演员都是看起来很平和很可靠的中年人,灯光就很干净,我真的想哭!读剧的过程中哭泣好几次,这个剧本太好了。

毫无感人情节甚至没有情节,就是两个女人在对话,原著是瑞典的诗人和戏剧家克里斯蒂娜·隆,2020年去世的。我太感谢译者张可了,在中文互联网上克里斯蒂娜·隆基本上查无此人,她把她的作品翻译成中文,而且翻译得那么好,天知道这是多难得的事情!

孙冬老师以前说过大部分国内译者翻译得很烂,不是因为外语不好,而是中文不好,这太准确了,而张可老师就是那种中文极好审美极好的译者,我真的特别感谢她把这么好的作品带来,滋润我们贫瘠的戏剧剧本这片盐碱地。这个剧本每个句子都是句号,没有情节,只有精彩的动人的微妙的语言。

诗意像细沙一样朦胧地覆盖在对话中。除了那些精妙的比喻,美好的言说方式,对话中重复出现的句子已经这些句子以及的顺序和地方我都非常喜欢!整个剧本像一场舒适的、生动的折返跑,四两拨千斤,这才是诗意,而不是用矫揉造作的句子在剧场上嘶吼。另外就是袁泉,太干净了!

她在读剧的时候,沉入剧本的时候,她的角色是个那么乖戾的,俏皮的,无理性的,随意甚至有些神经质的人,她表现得那么游刃有余,仿佛世界就在她手中。但是演后谈面对观众的时候,她又是那么生疏、真诚、眼神澄澈。她在剧中的惬意和在现实中的生疏真的太动人了,这才是好的演员!

对比另一位演对手戏的,虽然是老演员了但是可能因为时间实在仓促才找了她吧,她还演过《万箭穿心》呢。她完全就是无法接住袁泉,没有跟这个本子融合在一起,显得很生硬。导演说读剧对演员来说很大的挑战就是只靠语言、声音去传达,克服肢体想要展现的欲望。

因为用肢体表达是高效快捷的,而把自己按在椅子上逼迫自己用语言去呈现才是困难的。这位赵老师没有和椅子之间发生融合,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自我摆放的方式。这个剧本中两个女性角色,一个是傲娇甚至神经质的身份不明的神秘女性,另一个是沉湎于家庭关系的传统女性。

当然表面上看,袁泉的那个神经质的女性性格更鲜明,更容易塑造更有魅力,但其实赵静老师那个传统女性的角色更有挑战性和可塑性,如果真的是厉害的演员来演,甚至能推翻表面上的强弱关系,让袁泉的角色显得扁平。赵静老师在表演的时候显然没有赋予这个角色坚定的一套世界观。

凭克里斯蒂娜·隆的水准,很难相信她会塑造一个毫无魅力的纯粹传统大姨,所以这个角色应该是沉湎于传统家庭关系并且对自己的这套生存规则非常满意,或者假装非常满意不愿戳破,小心翼翼维持着的,她是个很有边界感的、不愿打开自己的角色,所以她其实很脆弱,但又用自我编织的笃定包裹脆弱。

但赵静老师对她的塑造就是:北京胡同里碎嘴子大姨,挺着胸脯摇着扇子过着直线生活。还有非常离谱的是,演后谈两位演员都说其实啃这个剧本很难,袁泉就很朴素地说,难,很难,但我去感受这个剧本,总觉得有什么我感受到了,所以我愿意啃下去。赵老师:我觉得这个过程就像端着一碗热油走钢丝。

不是,这么现代的、这么充满阐释空间的、轻盈的动人的诗意的剧本,怎么与之相处的过程会用热油、钢丝这么生硬、刻板的形容来描述啊!可能灵气和感受力真的是一种天赋吧,有些人可能真的很木质很实心地活着。演后谈的观众发言时间我真的很害怕!真的很想走但离场不太礼貌,又不想错过译者和袁泉的回答。

因为这两天已经看了很多烂戏了,但《老女孩》的好已经足够缝合我,我带走这份好,可以滋养我很长一段时间。但如果这么好的戏有观众作出离谱解读而我只能被动听着,我真的会被创到啊!事实证明我的担心绝对有道理!第一个人上来就问:“我没太听懂,所以这两个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啊?”啊啊啊!啊啊啊!

狠狠创我!这位是除了现实主义没有接触过其他任何类型的文本吗?什么年代了人与人之间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关系吗?我和雪交换了一下眼神互表崩溃!这种问题问出来就相当于给你读两句博尔赫斯“我给你瘦弱的街道”,你问我为什么街道是瘦弱的,不是柏油的吗?张可老师回:“这是个我不会去回答的问题。”

爽啊!我坐在第二排激情鼓掌!张可老师,不愧是你!啊啊啊太喜欢了!创作者应该有这样的姿态!还有人说什么“不知道是不是我读书比较少,我想问一下…”知道读书少你还问!多读书不行吗?还有个说“两位老师坐在一起,灯光一打,两位的阴影重叠处好像就是一个女性的轮廓,不知道有什么隐喻。”

乍一看很有水平的提问啊,其实懂的都懂,阅读理解怪又出现啦!符号学霸凌一切!为什么一切都要去解读?这都是读剧了,不是剧场,说白了没有舞美设计,非要解释什么灯光的隐喻。阅读理解怪是这样,欣赏的过程不会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而是全程做证明题或者解释题。很难过啊不怪她啊,真的怪教育制度。

把我们培养成了一个个解题工具,对生活对世界对文艺作品也是举着一把手术刀尖锐地进入。还有个从女性主义角度发言的观众,就是男导演导女作家的戏你怎么想的,然后就是这个行业女性还是弱势,男的还是多,这很客观。但她说着说着就突然哭泣,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

女性主义当然可以说当然要说,但是所有的事情都要用这个来解读,对自我是一种损耗吧。这么好的一个戏,沉浸式看完,对于主义的思考竟然淹没了戏本身带来的感动,只能说可惜。当一种主义成为一种时髦甚至时尚单品,会磨损我们的感受力,真的值得警惕。

虽然观众的提问水平真的一般,但大家都很爱这部戏,也有好几个人单纯表达喜爱,说是这几天看的最好最好的戏了。结束后我们仨去跟张可老师chat,太喜欢她了!!!她说决定做这个项目的时候非常自我怀疑,因为觉得这种戏在国内的受众应该很少,没有情节没有drama ,担心爆冷。

确实是这样,大众的审美确实停留在一个很基础的阶段,就是《谎言、高跟鞋和精神失常》吧,但通过这几天看戏我发现大家能分辨彻底烂的戏,分辨不出经过包装的烂戏,但是对于超越理解能力的好戏还是能感受到的,可能暂时不太理解,但是能鲜明地感受到这是好的,一种高于我目前审美的好。

所以只要东西是真的好,其实不用过于担心受众。总之最感动的就是这么优秀的译者这么用心翻译这么好的戏来喂给我们,让我们吃点好的!散场后赶紧去做摆渡车到隐庐剧场看《海达·高布勒》,离得老远!剧场在隐庐酒店二楼,酒店好漂亮!这次行程的看戏过程我发现阿那亚搞戏剧真的很不专业!非常!

比如好几次了,到了开场时间了还在吵吵嚷嚷地进观众,在上海或者南京以及乌镇戏剧节看戏的时候都是要等15分钟再入场。海达都开始演了,观众席的灯还没关,我一开始还以为是设计??海达这个戏是匈牙利的剧团演的,演完后大家反馈都说很好特别好。

好吧,但其实这个好,大部分是易卜生的好,小部分是演员的好,导演和戏剧构作真的很难说好。一个经典剧目不停地拿到现代来演,如果这个剧场作品的优点只存在于对易卜生的搬演,缺点全来自于改编,那说明导演导得很差。说好看的观众一定觉得情节好看台词好演得好,但这种好是十九世纪的好。

1890年的剧本,导演的呈现既然是让大家都穿现代时装,说明你就是在改编而不是直接搬演,但改编得毫无作为,剧场的魅力点都是易卜生给的,导演本人的设计都是减分点。比如怎么还有丈夫想揍海达但一不小心打到衣柜上,赶紧给自己的小拳头哈气,表示痛鼠,这种低等低智商的小品设计!这他妈是易卜生!

导演是疯了吗?搞这种弱智东西!你最好不是特意为中国观众设计的,太侮辱人了,小丑表演有自己的赛场!还有海达说话时候用个话筒,话筒上夹个父亲的照片,这是表示父权对海达的影响与控制?虽然我不喜欢符号学,但符号学被如此生硬地利用我也是心疼符号学一秒。还有就是一些莫名其妙的!摇滚!音乐!

今年是有什么指标吗,我看的几场烂戏都他妈要中间突然唱歌!唱好几回!还有最离谱的设计,晨光文具或成最大赢家!是不是花大钱赞助了?海达毁掉勒夫伯格的作品的展示方式是,海达搬上来一个纸箱子,箱子上面是晨光文具的大logo,然后打开:一台碎纸机!她就是把勒夫伯格的纸稿用碎纸机毁掉了。

不是,这不令人震撼吗?你把时代背景放到现代,泰斯曼都用笔记本电脑写作了,勒夫伯格用手写?纸稿?一个2020年代用纸稿写大部头书的人也不一定不存在是吧,但是你换了时代背景,好歹重新塑造一下人物强化一下勒夫伯格的形象,让观众信服他是一个会在现在用纸稿写作的人吧?

什么都交给易卜生?导演毫无创造?总的来说如果不是本身学这个专业的观众,观剧体验应该是非常好的,所以海达很成功,但必须强调,这是易卜生的成功!易卜生在当代剧场仍然如此强烈地存在更体现了当代导演的无能!再次感叹易卜生剧本太好了人物太好了!

又是很晚很晚才回民宿,雪连夜用热熔枪做应援扇。海达在表演的崩溃的时候有些动作和雪发疯的时候真的很像哈哈哈哈哈,双手握拳,再用力张开,笑鼠我,气愤拉满!海达有自己的手枪,雪也有自己的热熔枪,呼应上了。

晚上猛点一堆外卖,今天的行程太满了情绪在坐过山车,需要一些食物的温柔补给。这家店好好吃,点了个疙瘩汤没想到这么大一碗啊……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