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栀子花盛开的峇厘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电影《 美食 祈祷 恋爱》? 故事非常无聊 , 但影片开头的景头非常美: 一层层绿油油的梯田,在金色的晨光照耀下,水面闪烁着道道金光。微风吹拂,禾苗随风起伏。 高高的椰树叶也沙沙摇曳。雄伟的京他马尼火山襯映着藍天白云。 一个女子骑着自行车穿行在田间小埂。 㬌头推近,才認岀她正是朱莉亚• 罗伯茨扮演的伊利莎白• 吉尔伯特。是的,这正是德格拉朗梯田,在峇厘。此刻,我也正行走在这片梯田, 虽然我並不期待任何邂逅。
來峇厘几天了,每天都沉醉在缅栀子花的芳香中。緬栀子,植物学学名是 Plumeria rubra L. cv. Acutifolia。俗称为缅栀子、印度素馨、大季花。 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之一,为東南亜各國广泛栽种。花期非常長,颜色有白、粉红以及白瓣黄芯,极为馨香。可能是这种黄白顏色的缘故,被不知那位好吃的中国人叫做“ 鸡蛋花”。但我仍然愿意叫它做缅栀子花。在老撾、泰国、缅甸、柬埔寨...都有这种花,但是没有一处像峇厘这么多。多到几乎无处不在。比如,此刻我正在走廊上给你写这几行字,面前庭院中就有四枝缅栀子树。花香随晚风陣陣送來,再加上桌子上花瓶中的晩香玉,两相夾攻,真令我分心。在峇厘,路边、田头、庭院、门旁到处都是缅栀子树,多到你会忘记它们的存在,猛抬头,缅栀子树正在你头顶,缅栀子花正斜插在女人的鬓边、缅栀子花正依偎在男子的耳旁。峇厘人爱花:裝飾、祭祀、庆典、鲜花永远是主角。巴厘人以鲜花来表达他们的忠诚和热爱。库里须那在《薄迦梵歌》中告诉阿朱那:“如果一个人用他的爱供奉给我一片树叶、鲜花或水果,甚至是水,我都会接受它。” 所以在这里盛开着白兰、黄兰、一品红、八仙花、海棠、扶桑、荷花、莲花、文殊兰、黄姜花、曼陀罗花......仿佛所有亞热带、热带的花都开在了峇厘。
除了花之島外,峇厘島还有万庙之島的美名。作为世界最大穆斯林国家的印度尼西亞,峇厘人却笃信印度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在峇厘,又豈止四百八十寺。说“十步一庙”也不为誇张。 四百万人口,却有一万六千多座神庙,而且还在不断增建中。加上数不胜数的家庙及石像、石灯笼。成了这独一无二、滿地神庙、滿天神佛的峇厘。公元八世纪,印度教从東爪哇传入峇厘。在这以前,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论主宰着峇厘的土著原住民。公元十至十一世纪,东爪哇王國公主达尓馬帕黛妮与峇厘王子烏达雅那成婚,並共同臨朝。王族的联姻加快了两地的文化交流。自此,峇厘王族奉爪哇文化為正圭。以湿婆教派为主,兼融佛教的爪哇印度教派传入峇厘並传播全島。至烏达雅那之子 烏那.翁舒于1048年临朝后,即宣布自己是印度教大神化身的峇厘國王。十六世纪,東爪哇的麻偌巴歇王朝势微之际,大量的爪哇贵族、艺术家、工匠和僧侣東渡峇厘海峽,避祸於峇厘。大大促进了印度教在峇厘的兴盛。峇厘艺术也進入发展的黄金期。 “有多少印度教徒,就有多少种印度教。” 印度教自身的非排他性,使印度教在向全世界传播時,都伴随着程度不同的本土化。峇厘尤甚。寻常百姓不会是僧侣詮释《吠陀》的对象。多数信众只从wayang (木偶戏,皮影戏) 或舞台形式表演的《罗摩衍那》, 《摩柯婆罗多》中获得对宗教的理解。 而万物有灵论和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农耕文化仍然非常主导。峇厘人对本地神灵、祖先灵魂及各种神秘力量极其敬畏。他们認为各种非自然力量无处不在,无時无刻不在观照人生。所以用无数大大小小、极尽誇张的多様仪式和祭品來取悦正神邪魔。叧一方面,生活中谨小谨微,以免冒犯神灵。這也是为什么峇厘印度教比印度印度教更多祭祀和庆典。 公元九九九年,徳高望重的東爪哇印度教高僧 浦. 古杜兰来到峇厘。他提岀各种神抵无尊卑之别、主次之分。以解决各派之爭。他主张共同祭祀。在每一村都建三座神庙。村头的庙用于祭梵天,村中央的供奉毗湿奴,村尾的供奉湿婆。而且每一神庙都设神龛同时供奉另外两尊神及祖先神灵和地方神灵。峇厘一村三庙自此而始。家庙、族庙也仿此为例。同时,峇厘人传统祭祀祖先所建多层宝塔狀建筑也逐渐与传统印度教神庙结合,形成今天峇厘神庙独特的建筑式样。有别於爪哇及印尼或印尼以外地区的印度教神庙。
你还想继续㢆清旅行和旅游的差别么? 十七号上午,我从原来住的庫塔地区搬來烏布。司机迪华知道我极有兴趣了解印度教庆典的详情,他说,下午正好是一年一度除新年外的盛典。於是他让我跟他回家,除了他自己需盛裝打扮以外还需把我也改变一番。他的名字是 迪华(DEWA) , 一听就知道他出身婆罗门( Brahmanas) , 和印度一様,峇厘也分四亇种姓。即婆罗门 (Brahmanas) 、 刹帝利( Kshatriya) 、吠舍( Yaisya ) 以及 首陀罗 (Sudra ) . 但不像印度这么严格。他的朋友华阳 (Wayan) 出身刹帝利,但並不妨碍他俩成为分享一切秘密的好朋友。唯一一点是华阳跟他说话時须用谦恭的口吻。 我很高兴跟他回家。他有個大家庭。父母,他与妻子。 叔、婶、堂兄、嫂、弟、弟妇及好几個侄子、 侄女。住一个大院。有好几幢房及一所家庙。像其他峇厘家庭一樣,正对大门的是像戏台般高高的亭子,几根柱子撑着尖尖屋顶。客人來了,就招呼坐那里。平时家里节庆也在那里,大约相当於客厅。㕑房向南,家庙居东,成人往北屋,孩子睡西廂。规矩一絲不乱。所有峇厘家庭都有一所家庙。通常,家庙装修得比住房讲究。家庙中除了供奉印度教主神湿婆( Siva)、毗湿奴 (Vishnu)和梵天 (Brahma) 外, 还供奉逝去的男姓祖先。每天第一件事就是供奉鲜花、清水、食品。我们到达時,全家人已盛装打扮,准备出发。見我们到來,忙不迭倒茶㧱茶点。他爸赶忙去摘了亇榴莲招待。七十六岁的他居然还能爬树摘椰子。一会儿,迪华穿戴完毕, 开始替我打扮。然后递一面镜子给我。一照之下,你看, 鏡中人的我是怎生打扮? 头戴一顶Destar, 身穿花色沙笼 (sarung) 外罩一件Saput 腰繋一条Seleoelang ( 都是峇厘称谓。我还不知道正确译法) 。 一会儿,隨迪华全家去到族庙 PURA PENATARAN SASIH 神庙。神庙内外己挤满了盛装的人群。男的一律是白衫,头戴白色 Destar,白衫上或绣花或镶金边。白色 Destar 上或嵌珠宝或一蔟孔雀羽翎。颇像故事中的印度王子。下裳照例是花色沙笼,外罩或金綉或银鑲或素裏Saput. 腰间繫一条 Seleoelang. 看着这些装扮,不由我心中陣陣喝彩。供品盒是由妇女们怀着虔诚,早早安排妥当。祭祀前將供品盒顶在头上,成群结队婀娜而来。供品盒是由小到大,三、五亇棕榈叶编织的长方盒子。 盒子呈现各种色彩及花纹,是很漂亮的工艺品。供品都是鲜花、水果、点心之类。粉红的苹果、橙黄的桔子、紫色的玉竹排列得色彩鲜明。簇拥着各种鲜花像是一亇亇花塔。匣子上层层迭迭斜插着棕榈叶片编成的装饰,配合着她们的婀娜的步履一颤一抖,峇厘原始宗教中有两个重要观念: 即認为神灵最喜欢鲜花、水果、水等祭品。其次是神灵居高山,悪魔栖湖泊。再看这些女子们,简直是峇厘民族服装show 。上身都是缕花厘士( lace),多数是白色,也有其他颜色:桃红、湖绿、鹅黄、腥红色间隔其间。也有的穿彩色绣花上装,下裳一律是各色沙丽。配上眠得油亮烏黑的高鬓斜髺. 或银钗或发墮,还无一例外地鬓角边斜插着一朵缅栀子花,或一串串白兰,黄兰。清晨起就精心化了粧的脸上无一不是唇红齿白,眉黛入鬓。最动人的是多数峇厘女子天生苗条身材,姗姗步履,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成语“天生丽质”“婀娜多姿”“顾盼生姿”....同时,一队队甘美兰乐队且行且奏,轩昂而来。小贩们的呦喝声此起彼落。在庙门口,迪华向神庙主持介绍了我。主持只问了问施主來自何方並連連道欢迎。我仍以双手合十作答。進得庙门,来到前殿,黑鸦鸦挤满了人群。舞台上,一名女子正与一名戴着面具作神仙打扮的男子高歌曼舞,据说是迎宾舞。转过前殿,广場上二支甘美兰乐队正在演奏,一高一低,一快一慢,一徐一缓,直情是勁奏拼比,引得听众如痴如醉。穿过一道高䇯的山门,來到后殿。后殿左右两侧殿供奉着梵天、湿婆、毗湿奴、迦尼萨(Ganesha)因陀羅(Indra)、阿耆尼(Agni)、雙馬童(Ashvins)、伐由(Vayu)及许多我叫不上名的神像。神像面前堆满了供品。广埸上満是祈福的人群。数十個颇有年纪的阿婆,一律白衫白沙丽,配上鬂边的白花,手牵着手,且歌且舞,在祷福的人群中来回穿插。我们一行不无艰难地穿越人群,來到祭台前,迪华招呼我盘膝坐下,而女人則跪着。不知何时,迪华手中多了一個蒲匣,里边是鲜花和几亇硬币,好像还有些米粒。他递给我一支香让我插在地上。先是双手合十,举过头顶三次。然后从匣中拈起一朵花,仍双手合十,举过头顶。 默祷、祈求、许愿后將花插入耳边或Destar 旁。然后是拈两朵花、三朵花敬拜如仪。不時,缭些香煙轻拂臉上。彼时,我想起了什么?祈求了什么?许了什么愿?没有。我只沉醉在肃穆、平和中。手执水壼的 祭司过来,用树枝洒些聖水在我头上、臉上、身上。 然后向交迭的手掌中注些聖水,小心翼翼捧起聖水輕輕地吸啜。我机械地摸仿着,只觉得炎阳下的聖水分外凉爽。最后,从祭司的小 鉢中撮起一些浸泡的米粒輕轻地按在眉心。我没有问这代表什么?兴许是祈祷五谷丰登吧!完成了祷告,回到前殿,午台上两组年轻中学生正在比赛甘美兰。顿揚挫仰,時徐時急,再加上一些花捎手姿,引来一陣陣掌声。广場叧一边殿中一男一女正演唱,声音時高時低,似悲似泣。一问之下,才知正在演唱“ 罗摩衍那(梵语:रामायण,Rāmāyaṇa)”的故事。大概正唱到悉多(Sita) 被虏后思念罗摩(Rama ) 的那一節吧。
轉眼二个多小时过去 ,庆典將近结束。最后是各村將自己村的神龛抬到后殿祭奠一番,然后,由二条棕榈叶编织的高旌作前导,几十個人顶着几米长的金色及红色长幡紧隨其後。然后,在数顶华盖簇拥下,八各男子抬着神龛向自己的村庙走去。紧随的是甘美兰乐队。全村村民殿後,长长的队伍可谓浩浩蕩荡。我走在队伍中,感受着节日般的欢乐。感受着他们的虔诚。因为是迪华的同村人,也显得更親密、友好。像相识巳久的朋友。甚至开起玩笑來。背后的人猛拍一下你的肩膀,然后故作正經地望眼别处。这是久违了的初中時代的游戏。他们真没把我当外人。 途中许多旅游大、小巴士被堵在路边。好奇的各国游客蜂拥至窗前,隔着茶色玻璃,拼命按着相机快门。也许他们会將照片给同事、朋友看: 瞧,这就是峇厘的印度教庆典! 旅游就是坐在冷气巴士中隔着茶色玻璃观察,而旅行是 Touch, Feel, Taste, Think, Learn ! 也许有些东西会有益终生。最不好是㧱着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异域文化。比如:乌布王宫(Puri Saren)是苏卡瓦堤(Sukawati)王室的居所。由著名的艺术家蓝帕德(Lempad)设计。院落幽静,充满自然、古朴、典雅的峇厘特色,既有精工细作雕刻的山门,院墙。门口的印度教石雕,草编的屋顶,热带植物的艳丽色彩与金碧辉煌的院门,配上已经被岁月侵蚀下变得陈旧的石雕、墙壁,似乎在向我们述说它的历史,展示它曾经的辉煌。但几乎毎亇中国游客都会说:“ 这也算皇宫? 这么小,比我们北京故宫差遠了! ” 其实,他们真没有和北京故宫比较的意思,一点也没有。 就这样,顶着 赤道的艳阳,走了一亇多小时。 最后到达该村村庙PURA DESA神庙。 神龛被安置在显殊位置。人们稍事休息,约四時许,村祭開始。这次多数是婦女。依然盛装的她们,头顶着供盒,婀娜多姿鱼贯進入山门。不一会兒,神殿上又堆满了供品。甘美兰乐队、舞蹈、歌咏一切照例,焚香、膜拜、祈祷、拈花、聖水、粘米粒仍然如儀......日已西斜,庆典结束。东邻长西邻短的信息也巳交换充分。婦女们又顶上各自的供盒,鱼贯而出山门,还不忘冲你嫣然一笑,挥手道别,娉婷而去......
几乎所有的旅游书,包括著名的《孤独行星》都说非印度教徒万万不可進入印度神庙内,即使有人怂恿。否则後悔莫及云云。但是我的经历看來此说甚谬! 这也是独自一人旅行的优点。说完了这些,还有必要趱述在峇厘其他見闻吗?己经写得太长了。
-
力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7 04: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