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机翻】平林初之辅《当代文坛与侦探小说》 | 青空文庫
侦探小说的艺术价值
侦探小说在英美以爱伦·坡、史蒂文森为首,以柯南·道尔为代表,作为近代小说的一个范畴确立了它的存在。
在法国,加博里奥、博阿科贝等人在十九世纪中叶就已经作为纯粹的侦探小说作家自成一家,直至加斯顿·勒鲁、莫里斯·勒布朗的现在。
另外,如果把侦探小说的语义扩大,理解为犯罪文学的话,世界上所有优秀的小说,几乎都包含着侦探小说的要素。
于是,关于侦探小说的价值,两种见解对立起来。一是不承认侦探小说有其独特的价值,只是作为一般文学而优秀,其中具备侦探小说要素的作品,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侦探小说的典范。把探侦小说作为区别于其他一般小说的独特存在,赋予其自身特有的价值。比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勒布朗的《鲁邦》、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等作为探侦小说名列前茅。这样的见解。
我的见解几乎倾向于后者。因为侦探小说这一范畴,如今已是不可撼动的存在。这不是出于我的兴趣这么说的。比起侦探式的特殊价值,我更喜欢富有广泛艺术价值的作品。如果侦探小说有独特的存在权,那就必须重视侦探小说的特殊价值。因为不能无视这一理论上的要求。就像汽水和红茶不能因为都是饮料,就用同样的尺度来决定两者价值的优劣一样。
假设佐藤春夫作为小说家非常优秀,有时也写侦探小说,但作为侦探小说不怎么优秀。还有大下宇陀儿,他说侦探小说写得很好,其他小说完全不行。在此,我要向上述两个人表示歉意,但我在这里并不是要指出事实,而只是假设而已。刚才举的两个人,即使实际上不是这样,但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有可能的。这也可以以莫里斯·勒布朗和例如切斯坦顿为例。有些人非常推崇切斯特顿侦探小说的价值,但他们并不认同侦探小说的独特性,我认为他的作品,尤其是小酒井不木翻译介绍的《孔雀树》这样的杰作我认为作为侦探小说实在是无聊的失败之作。
与此相反,勒布朗的《鲁邦》之类的作品,材料的真实性很淡薄,描写的逼真性也很匮乏,读起来能触动我们灵魂深处的地方也不多,但作为侦探小说却十分有趣。
侦探小说的独特性
那么,侦探小说的独特价值是什么呢?我认为大致可以举出以下几个条件。
一、情节要精彩 情节在一般小说中未必重要。没有情节的小说是可能的,实际上也有。特别是在自然主义以后的日本小说中,情节被极度轻蔑,甚至有一种倾向,认为有某种缠绵的情节反而有损作品的真实性。
但侦探小说必须有一贯的、富于变化的情节。而且,比起情节富有自然性,更需要情节逻辑上的井然有序。因此,侦探小说中所描写的世界并不需要是现实世界。只要是通俗易懂的,无论什么案件都可以穿插进侦探小说的情节中,从而达到效果。
二、悬念 这一点不仅是侦探小说,几乎是所有大众小说都具备的条件,即让读者产生悬念,让读者直到最后几页,可能的话,直到最后几行,都彷徨于五里雾中。梅尔才是侦探小说独特中的独特条件。这并不仅仅意味着描写犯罪,直到最后都不让读者知道凶手是谁。可以推测犯人,也可以在明确知道犯人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犯罪的动机和方法,或者调查、发现的程序,必须在这些东西中留下一个悬念。也就是说,不能让读者觉得中途结束了。今后会如何发展,这种期待一直持续到最后。最近的作家中,瑞典的杜泽和美国的范达因在这一点上无可挑剔。
三、诡计 诡计有时必要有时不必要。如果能在没有诡计的情况下让读者一直悬疑到最后,那当然再好不过了,但现实事件中几乎没有这种情况,所以先埋下一些伏笔,最后再用诡计。很多时候需要让他说。特别是在短篇侦探小说中,诡计几乎可以说是生命。我曾经读过一本日文小说,三月三十一日晚上很晚,有个男人在咖啡馆或别的什么地方开始讲述自己奇奇怪怪的身世。听众被异常的好奇心勾起了提心吊胆。话题渐入佳境,进入了根本不可能的话题。时钟终于越过了午夜十二点。当时说话人翻开身后的一页柱历,上面写着“今天是四月一日”。当然,四月一日也算是过愚人节,是个什么谎都可以撒的日子。这个故事在内容上没有任何伏笔,读者再怎么想,也不会明白。只有记得三月三十一日深更半夜这一点的读者才能看懂作者的诡计。虽然诡计的性质不太好,但其水边的鲜艳令人敬佩。
四、节奏 因为是侦探小说,节奏快也是一个条件。外在事件的进展至关重要,与此无关的细枝末节描写,无论文学上多么出色,到头来只能起到侦探小说效果打折扣的作用。我在前面提到,侦探小说的首要条件是情节要优秀,侦探小说中所有的描写都要围绕情节展开,与此无关的描写必须坚决排斥。而且不能长时间停滞在一个地方。情节必须像快车一样不停歇地前进,以丰富的接二连三发生的事件让读者来不及接送。
五、消极条件 虽说是为了满足以上列举的条件,但侦探小说的推理过程始终不能突破现代的知识水平。所谓无趣,指的是现代人的知识水平上的无趣。H·G·威尔斯的世界作为侦探小说是不合适的。像阿瑟·里夫的肯尼迪那样,在今天的科学中还没有被发现,在不久的将来也不会被发现的机器的大肆使用会降低兴趣。
另外,即使是诡计,也难以深信不疑,因为太过缜密而让普通读者深不可测。江户川乱步的《阴兽》就在这一点上,一个接一个地积累诡计,反而让人陷入沉思。
而且在节奏上,省略必要的推理过程,过于跳跃,会让读者感到索然无味。像塞克斯顿·布雷克的小说,在高速这一点上无可挑剔,但推理断断续续、飞跃性强,让人感觉不到抽丝剥茧般的畅快。一言以蔽之,所有的条件都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越了这个限度,就会产生反效果。
关于侦探小说的存在权
以上,我主要就侦探小说的技术方面的问题多少做了一些论述,关于商业方面,我想在最后说一句。
看西方的小说系列,托尔斯泰和加伯里奥并列,柯南·道尔和维克多·雨果背对着的情况并不少见。
然而在日本,无论是创作作品还是翻译作品,侦探小说都还被与一般小说隔离开来,被视为低级的文学作品。如果只有创作作品如此,还可以说明日本的创作贫乏,但如果翻译作品也如此,就不能就此说明了。不得不认为,这与不自然地理解大众小说和艺术小说一样,偏见也支配着这里。
改造社的《世界大众文学全集》中吸纳了不少侦探小说,但这是“大众文学”范畴中第一把交椅,与《浮士德》、《悲惨世界》并列,这和柯南·道尔的《探险活宝》和《记忆》不同。
最近,侦探小说集如洪水般出现在市场上,一方面是因为读者界正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是趁着以往侦探小说被当作继子的出版界的变态性扭曲而出现的自我。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侦探小说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西方,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知识水平比较高的人比较喜欢读。这是因为,要品读真正优秀的侦探小说,至少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推理能力。至少眼下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对侦探小说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底本: 「平林初之輔探偵小説選Ⅱ〔論創ミステリ叢書2〕」論創社 2003(平成15)年11月10日初版第1刷発行 初出: 「文学時代 第一巻第三号」 1929(昭和4)年7月号 入力: 川山隆 校正: 門田裕志 2010年10月28日作成
啊看到没电脑2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纯机翻】可口可乐化/可乐殖民主义(Coca-Colonization/Cocacolonization)相关两篇 (1人喜欢)
- 【纯机翻】蒂莫西·莫顿 Timothy Morton《这种生态学的思想 The Ecological Thought》第二章:黑暗的思想
- 【纯机翻】Lisanne Bainbridge《自动化的讽刺 Ironies of automation》,被引用次数:3480
- “天谜地解”的原意究竟是怎样被中文推理小说爱好者望文生义的?【内容补充,未完成】 (13人喜欢)
- 【纯机翻】普罗米修斯的形态学、文学地理学和地球伦理学项目 | MDPI Open Access Journals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