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祚仁院士:材料类专业缺口巨大
一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聂祚仁参加了《#向往的专业#·院士对话青年学子》节目。

在节目中,聂祚仁院士和青年学子对材料类专业进行解析和展望,我谨依据节目内容归纳出如下三点:
第一是材料类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面是很宽的;第二是材料类专业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第三是材料类专业缺口巨大。
看完节目,我的感受是,对于今年的高考考生,加入材料类专业,前途极为光明。
二
第一是材料类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面是很宽的。
材料学本身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独立领域,同时也为各个高技术领域提供支撑。
材料类专业研究的是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材料的基本属性、通过什么样的加工合成方法、最后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使用性能,这四个方面就是材料的“四要素“。
简单地说,材料类专业就是研究四要素和四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材料类专业也是在不断地变化, 1997年,在材料工程这个一级学科下面设了三个二级学科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
数理化基础还得学,材料本身是一个交叉领域,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数学运算、模拟和电脑都是基础的,再就是材料本身的,组成结构和本质性能之间的关系,它的微结构的分析,性能学,这都是基础课。
除了基础课以外,有几门专业的基础的公共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性能学,材料检测分析,材料和环境的关系。
再有专业方向的模块课,也是按照不同类别的材料,学习不同材料的特殊加工方法,和它的一些专属性能。
所以这个领域给我们带来的各个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对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这样的感受或者是能力培养的过程,应该说是很丰富的。
换个角度说吧,对学生的考验也很大。
材料类专业总体说来是多学科、多领域交叉性非常强的专业,从材料的设计计算,涉及到物理学;材料的制备和加工,涉及到化学和机械的知识。
各高校开设的材料类专业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来说,材料涉及到的知识面是很宽的,是一个理论与实际并重的学科。
三
第二是材料类专业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
据聂祚仁院士介绍,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
虽然说所见皆材料,但是,材料类专业在我头脑里始终披着神秘的面纱,我这就不知道它和我们日常生活有多大联系,也不知道它能起到多大的作用,通过节目中聂祚仁院士举的铝合金的例子,我有了一定的认识。
易拉罐是铝罐,摩丝发胶喷雾罐也是铝罐,别看小小的罐,制罐的铝材质绝对是近几十年的高科技的突出领域。
现在航空航天的大火箭筒就是一个大罐,高铁也是铝合金大罐。
另外,节目中提到,材料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用到了环境科学和毒理学的知识;现在的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也是研究课题。
材料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影响?怎样来更好适应人们的生活?对材料既有好的使用性能,又能够对环境友好?
还有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等说法。
不得不说,材料类专业功能巨大。
四
第三是材料类专业缺口巨大。
每年材料类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毕业生加在一起,也就20万出头,但是整个材料行业每年接纳的就业人口是五六十万。
需求是供给的两倍以上,全国材料相关的企业和研究单位都缺人,很缺。
关于就业,聂祚仁院士充满豪气地说:“我个人从来都认为材料类专业就业前景是很好的。”
好吧,我就没什么好多说的了。
五
节目中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当被问到“兴趣在最初选择专业的时候重要吗?”时,聂祚仁院士给出了精彩的回答。
聂祚仁院士说:“其实有时候并不见得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他就多么清楚自己的兴趣,单纯地说肯定是重要,我对这事儿本来就没兴趣,那你选它干什么?
“但是兴趣有时候并不是你选择那一刻的兴趣,未必是真正你这一生的兴趣。“
选专业,兴趣是要有一点,但不能全凭兴趣,不然在你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和想象不一样,可能会失望透顶。
还是要综合考虑,兴趣、就业、发展、地域甚至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等,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至于兴趣,先要有一点,无论学什么试着喜欢它,越深入越有兴趣,越做就越有兴趣,做得越好越有兴趣。
——全文完——
郑重声明: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需转载,敬请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