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唐朝戴胄曾担任大理寺少卿的时候,又一次长孙无忌被皇帝召见,长孙无忌没有解下佩刀直接去面见皇帝。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看门的保安没有察觉这个事情,罪该处死。长孙无忌实在是无心之失,应该饶恕他。”戴胄说:“看门的保安和长孙无忌都犯了同样的罪。臣子在皇帝面前不能说失误。按照法律法规:皇上的汤药,食物,交通工具失误就是违法,都是死罪。如果皇帝陛下打算因为长孙无忌功劳而赦免他,这本身没问题。但是如果陛下只是处罚长孙无忌而要把保安杀掉,那实在是没有法制精神。”皇帝说:“法律乃天下之致公,我怎么能偏单亲戚呢?”于是下诏再次讨论这个案子。封德彝还是觉得应该维持原判,皇帝就要答应他了。戴胄再次驳斥道:“保安莫名其妙的因为长孙无忌犯了罪,正常情况下都得从轻处理。如果按同样的罪过,不应该只死保安一个人。”最后的结果是长孙无忌和保安都免除了死罪。故事出自唐书的传记。旧集没有收录这个故事。按:戴胄说:“臣子于君父不得称误”,所以认为长孙无忌也有非常大的责任。保安的罪过本来就是来自于长孙无忌,那么两个人都犯了同样的罪过,那么都应该同样的罪过进行判决。如果要赦免长孙无忌,那么保安的罪过又怎么能不赦免呢?戴胄之所以能够据理力争,就是因为他有忠恕之义。
02
原文
戴胄为大理少卿时,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君父不得称误,法着:御汤剂、饮食、舟船,误不如法,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覆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驳之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过误,不当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出唐书本传。旧集不载。按:胄言:“臣子于君父不得称误。”所以深责无忌也。校尉缘无忌以致罪,则与无忌罪均,而法当轻也。既免无忌,缘以致罪者岂得不免乎?胄之力争,亦忠恕之义也。
03
补
戴胄:唐朝宰相。最初出仕隋,后归顺李世民,封武昌县男。李世民继位后位列宰相,封武昌郡公。大理少卿:即大理寺少卿。大理寺就相当于最高法院,一把手是大卿,即廷尉,位列九卿。少卿就是常务副职。妥妥的中央级别的高官。长孙无忌:唐朝宰相,外戚,唐高宗李治的舅舅,“凌烟二十四阁功臣”之一,封赵国公。他是李世民留给李治的顾命大臣,后来被李治贬谪流放,自缢而死。封德彝:唐朝宰相。他以杨素的幕僚出仕,追随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失败以后归顺李渊,封密国公。他表面支持李世民,实际上支持的事李建成。他死后十几年李世民才知道他支持李建成,恼羞成怒的剥夺了他所有的待遇。
04
感
这个故事出自新唐书。综合新旧唐书来看,封德彝认为保安应该判处死刑,长孙无忌应该罚款二十斤黄铜。所以,后面的有“罚无忌,杀校尉”的说法,意思就是长孙无忌交罚款,保安判死刑。李世民的态度就很暧昧了。他同意了封德彝的这个提议,决定要一个罚款 一个死刑。戴胄这个时候顶着李世民和封德彝的压力,就是单纯为了让这个校尉能活下来。不得不说,李世民是真的想要杀掉这个校尉。因为在戴胄提出不能杀校尉以后,他居然让大家重新对这两个人议罪。不过戴胄再次顶住压力了,终于保住了这个校尉的命。这个故事从我的角度来看,对于这两个人都应该从重从严处理。不过李世民明显是想要保住长孙无忌的,估计封德彝也是把握住了他的心思。就是不知道他为什么非要杀掉这个无关紧要的小校尉,撤职也就是了,还能博个名声。这一套操作实在是有失水准。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号 : zhinangzhin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