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保持对思考的思考 并记录
20230627
这两天在重读刘未鹏的《暗时间》。
还没看完,此次重读收获颇多,打算重写一篇二读笔记。
还发现近年来很火热的《认知觉醒》里的核心概念“原始大脑”“理性大脑”,早在这本书里就有了全面的、系统的描述与分析以及运用。若是这本书出版时间再近一些,就没《认知觉醒》什么事了。
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啃得很艰难,一知半解的,很多没看懂,靠着毅力撑着看完的。此次重读的过程中,发现好多东西是我近年才顿悟的,也解答了一些我在“直觉”指引下做的一些事后来看是正确的、但始终不是很明白原理的行为背后的原理。实在好奇,翻了翻作者年龄,1984年,成书时间,2011年,按我自己的工作经历推算了下,好家伙,工作三年时间就写出了这本书,况且其中好些文章应该是作者读书时就记录的博客,也就是说,人家读书时就已经对我工作11年才领悟到的一些事十分明了。
简单记录下书中关于思考与书写的感悟。
作者作为一名理工男,相对于文哲史,是更加推崇社科类的,尤其是像心理(认知)这样的跨领域知识,认为是“元知识”,能促进人对思考的思考——作者认为,人类的思考是非常神奇及有趣的,对思考的思考更是乐趣无穷,不断探索深入的过程也是个人思考能力日益提升的过程。
此处默默汗颜一下,我虽喜阅读,在一些人眼中也并非文哲史爱好者,更偏社科经管,但自己晓得,那些“阅读”时光,有一半是在各类小说和片段上的,正儿八经的名著倒是没看过。看了作者的论述,深感自己对时间的辜负,大约是受此触动,这两天倒是戒了近两周沉迷的消消乐(因为心疼时间啊,想着这时间看本书/睡个觉/写点东西该多好啊,当这种心理足够强烈,就转化为行动了)。
而书写,作者认为能提升思维能力——毕竟人的工作记忆是有限的(好像是7个?),纸和笔则大大扩充了思维内存,同时也能将思维过程呈现出来,便于人们对自身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修正。作者还列举了诸多书写的好处,但旁的我不记得了,有一句话击中了我,大意是,书写就是一件可能有许多好处、基本没有坏处的事情,值得做,但(但是之后才是重点),一味抒发情绪和感想不在此列(这么说来,我的大多数日记都是情绪抒发……呜,可我认为也有意义,比如可以释放情绪压力,维持情绪稳定,保持心理健康,但,虽然这么狡辩着,可从今天起,我对待日记明显认真多了,不是吗)。
不过,作者关于思考、阅读和书写的一些观点对我很是触动,让我决定立即行动,跳出当前“不喜欢当前的状态但仍身处其中”的怪圈,从无意识无止境刷短视频、看电视、玩游戏中“清醒”过来,把时间和精力投向那些真正能让自己觉得愉悦的事情上,比如,阅读和书写,以及不断提升思考能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