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及善良与疾病的小样本关联
是一些极小数据的样本,但是还是产生了一些正向和逆向关联。
若争执起来的话,全是我错,且一切纯属虚构,如同雷同请找雷同。
从纪实72小时伊始时便看了几乎所有的这个NHK纪录片,它神奇的是,总能挖掘到一些生癌症生重病的案例,一开始觉得很是意外,是有意为之吗,但其实并不是。日本人有一种既孤独的要命又渴望的要命的人际伦理,大约是这个时代全世界所有人的特点。片中大量愿意接受采访的人(这里称之为善意感比较足的人)都经受过一些痛苦或疼痛(生理性多数)。所以得出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生过病有过疼痛的人对他人更友好,对世界更善意。
还有一个问题是,年龄与性别和文艺程度(受教育程度)有没有一些可循可据的关联。找不到结果,但是,年龄越大的从未或极少经受过疼痛折磨的人共情更弱一些。这里是个人数据,其实不论年龄性别,只要未经受过疾病及生理疼痛大多共情力都很弱,但唯一的优势是文艺作品里大量强调了共情,只是这些人群除了一瞬间的共情和善良,很难用自身经历去呈现感知,他或她们泛泛地表达着苦楚,却很难出产同情,这里不是褒义贬义论,只是描述。
那么善良呢,研究了下,发现与疾病的关联没有与共情的关联那么大,倒是与文艺有些解释不清,有些人天性乐观善良,文艺了也未必会善良,不文艺也未必不善良。但倒推却屡试不爽,即生理疾病让很多人产生了后天善良感,但也有一些例外,感觉应该是弄不明白的。
有共情的疾病人群里,也在分化,疾病的生理分化和精神分化。大多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除非成为了这个领域的精英,如鲍时华和黄先量等即便没有这部分疼痛感知,但在这个区域的共情力几乎可以达到顶峰。
倒置一下,没有疾病折磨的人群里,共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善良是可能的,所谓的善良,也无非是不干涉,不论断,并不是去解救。
那还要表述疼痛吗?要,但不要祈求共情,你可以在领域里和共同经历里找寻共情,但不要在健康人里找,要要求善良吗?要,任何人,任何时候你都可以要求别人对你的经历表达善良,善良的界限是,不要干涉论断生理疾病和痛苦程度。如果对方做不到,那么离开会比较明智。
这样一来,对共情的祈求就大量减少了呢,愉快了很多很多。因为那是一种真正的不在乎,但是留了一点点余烬,就是为何会不同呢。下次再议吧。
-
Bleach1989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7-12 07: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