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请回答——如何用<资本论>看透今天的世界?》读书笔记1
商品消费:到底满足了谁的需要?
商品消费,首先满足的是消费者的需要,发挥了商品的自然属性,其实是满足了商品生产者的需要,通过交换,实现了商品的价值,最后是品牌溢价,消费者收获了商品的象征价值,生产者也获得了额外的收益。
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与满足第三种需要,因此商品生产者会将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广告推销、供能细化,品牌提升,从而更好地提高知名度,获得跟多地额外收益。
作为消费者,我们很多时候是在给商品的象征价值买单,虽然有点难过,但是社会发展到现在,如果仅仅关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那和过去无产阶级的“马铃薯价值”有何区别?所以关键是一个“度”,不要求所有的选择都是最高级或者只满足基本需求,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来。另外一个商品的象征价值越高,在使用的过程中就要有更多隐性消费,比如车子,包包,这也是要注意的地方,所以在消费的时候,我比较侧重于中庸。最后就是我发现随着商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分工越来越细,结果买回来很多的商品使用率不高,被束之高阁,占用太多的空间。
我的钱,放在哪里最合适?
“钱”发展至今只能算是一种货币符号,它有用,是因为它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购买相应的商品和服务,钱可以有很多种安置的方法,侧重与安全,可以放在保险柜、银行,但是又要担心利率的变化和物价的上涨问题;侧重与收益,就可以利用这些钱来投资,或者兴办实业,这个源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还有一种就是投资自己,让自己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健康的身体。但是最终决定钱的多少,还是要看经济体本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参与全球贸易的程度,从这方面来看,钱多钱少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
一味地搞钱、存钱,抑制消费,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一旦通货膨胀,钱化为纸,回忆为之奋斗地日月,很不值当。投资也要看经济发展的阶段,经济下行的时候很容易破产,而如果全部用于发展自己,则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不能很好地应对风险,毕竟在大的经济体面前,人能做的真的很少,而且很多人终其一生只是一个普通人罢了。
因此,钱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拿来消费,维持生活的需要和家庭成员发展的需要,一部分拿来储蓄,维持稳定,抵御风险,如果还有就可以视经济发展来投资,获得更多的收益。不管怎么样,不能把钱不当一回事,也不能太当一回事。
科技发展会产生新的异化吗?
一、首先要清楚科技的意义
科技可以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例如高铁,打印机的发明、改良等,同时也能够方便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例如CNKI、万方文献搜索,各类应用软件(就医、购物、出行等)
二、另外也要清楚它带来的危害
人越来越成为了机器的延申,机器对人生活甚至生命的全方位控制,例如:工作要加入很多的群聊,不分时间地处理工作,名义上方便了工作,提高了效率,但无形中将人和机器、工作随时捆绑在一起,一旦没有了机器,很多的工作、娱乐、生活等活动没有办法正常开展。
在管理上出现了工具理性或者技术理性,例如在评价和看待事务的时候只看数据不看人,标准统一化,这种模式会让人越来越机械化,缺乏创造力,另外长期过于依赖机器,也会导致人缺乏思考,走向异化,例如短视频的轰炸,会使大家的价值观念、审美、内容趋同,还有各种推送的文章,仿佛自己的想法都被别人代劳了,自己只需要接收就好。
三、分析产生危害的原因: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不是科技本身,而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为了更好的盈利,利用技术推送的各类产品会更加迎合大家的口味,让大家越来越舒服,而怎样更舒服?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短时间内不用思考,不断满足生理、心理的需求就可以。
四、如何减少技术的危害?
历史上有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以失败告终。我们要学着拥抱新事务,并利用新事务来更好的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把技术当作手段和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控制。例如:可以利用一些小程序来学习某种技能,查找信息等。
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长期使用电子产品获取信息的确要方便很多,也很容易就接收,但是时间久了,就不喜欢复杂的思考。而纸质的阅读有点慢,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会停下来反复读,进行记忆、思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