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文,8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为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欧文化联合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曾参加首届全国壁画大展并获佳作奖,第十届全国美展,从洛桑到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釜山国际艺术展并获特别奖等。作品被多家美术机构和个人收藏。*陈学文和霍春阳教授
【笔墨涵情形神兼备】
周午生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
陈学文教授常年探索并研习中国文人画的绘画思想和表现精髓,通过长期的绘画实践不断淬炼提纯,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在陈教授的文人画中,不论是点线的运用、笔墨的调控,还是传神的造型,无不展现出陈教授至高深厚的绘画功底与凝练厚重的思路涵养。其画作整体合度,点线韵味十足,通过运笔的缓急与刚柔、严谨与放逸,使画面呈现出或苍劲或妩媚、或清高或稚拙的品格。浓淡交错的墨色不仅丰富了画面的水墨层次,呈现似明还暗、似重还轻的朦胧效果,创造出清雅、淡逸的艺术氛围,画面流露着陈教授在作画时真诚挚着的情感心态。陈教授对于画面中人物的形象、位置、动态都极其考究,形神兼备,线条轻柔,墨色淡雅,再施以恰当的敷色凸显人物的精神状态,色调给人一种古意新韵的观赏体验。画中美人温婉动人,艳而不娇,举手投足之间都体现着安逸闲适、淡然不屑的气质。鸟儿、小猫等动物刻画细腻,栩栩如生,活泼灵动,花卉、树木等环境的刻画笔法更加随性自然,不拘小节,茶具、香扇等细节的刻画则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精致。陈教授的题款极富个性,或拦边封角,或因势随形,活化画面空间,增加画面生机。以书法入画乃文人画之推崇,陈教授将书法以特有的形式与画面物象浑然一体,相互渗透,气机和谐,耐人寻味。陈学文教授以其独具特色的画风阐释着他对文人画的思考和表现形式的见解。【缘物游心 笔墨化境】
路洪明
中国书画报社社长
文人画讲究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其目的便是为了直抒胸臆。而其之所以被认可为文人画,便是因为其中所蕴涵的文人气息,腹有诗书、才学渊博的文人,往往不拘一格,常常有惊世之想或常人不察之趣。文人画主张万物皆可入画,通过画笔展现生命的灵性,将自身的情感为所画之物、之景赋予生机,其画通常气韵生动、率真旷达、别具一格。
陈学文教授对文人画格外偏爱,在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和习作的过程中,对文人画有了独到的理解,挥开表层的表现与技法,对深层次的气韵与境界进行探究。他将自己的文化修养融入到了绘画进程中,不断的进行美学的自我探讨、文化的自我认知、情感的自我升华。文人画首要依托的不是技法而是个人的品性,是自身情感的深层积淀。陈学文教授对文人画的核心精神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他的文人画,格调超脱,仿佛能看到一位兴之所至的文人在肆意挥毫,带着对生活的挚爱,对真我的追求,纯真性情的直接流露,人与画形成强烈共鸣。陈学文教授的画中看不到刻板的边框和所谓的规矩,在他的画中显著的体现了一个“趣”字,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文人画中追求的那种“超然物外”的情境。陈教授的文人画往往透露出一种文人雅士之气,画风旷达自然,笔墨挥毫之间自在天成。画中的形象雅稚率真,但其中的意境却又超脱了这尺幅之间的限定。陈学文教授的文人画可谓极好的诠释了文人画“缘物游心, 笔墨化境”的深层次境界。
【笔墨自如神韵天成】
贾长华
今晚报社社长
陈学文教授具有深厚的绘画理论与创作功底,经过不断磨砺与修炼,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陈教授的文人画,从绘画题材的定夺、艺术表达的运筹以及笔墨的掌控,都崇尚“韵味”,通过稚拙之笔墨追求文雅之气度,宁取涩拙而不求工巧,藏巧于拙,拙巧天合,看似幼拙却呈现返璞归真之美,折射出崇尚意韵、摒弃浮华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理念。陈教授通过画作聊写胸中逸气,以得象外之境,笔应心而运,墨随意而流,虽笔简却意足,不求形似求神韵。布局灵动,意境旷达,彰显放逸悠然、神韵横生的表现心态。陈学文教授运用自己独具情感的笔墨方式,创造出一种有异于前的清而不寡、俗而不艳的绘画法式,营造了一套写心的韵味体系,将大拙大雅、天真自如的境界进行了独特的自我诠释。文人画从其诞生时日就以超脱现实为己任,抒怀胸逸,自我畅想。关于文人画,陈师曾曾经论述;“画中带有文学性质,含有文人趣味,不在画中考研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乃所谓文人画”。文人画不在于工整细致,不在于形似甜美,而在于画里画外的妙趣,在于超凡脱俗的境界。文人画虽不外山水、花鸟、人物种类,但并不限所画内容,往往借题发挥。山水暗示隐居,不问时事,淡漠名利。梅、兰、竹、菊象征君子,本性孤傲自赏,洁身自好,高风亮节,凌霜而荣,借此抒发文人内心所特有的或豪迈、或清雅、或志高、或傲骨的情怀,表达自身的哲思与感悟。文人画在绘画内容与技法上勇于创新,集文学,书法,绘画于一体,不拘法度,将点、线、面,干湿、浓淡有机组合,形成特有的画面语言,将画家作画时的气质和心态高度凝结,开中国水墨画风之先河。古代文人画大师的思想与创作給我作画以强大动力。我对文人画的借鉴一是世界观先行,进入前人的思想领域,探究其哲学观念。二是梳理传统文人画表现视角,考研其表现物象所切入角度的独特思考。三是挖掘文人画表现方式的自身逻辑,在代代相袭的轨迹中所展示的个性与裂变。文人画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春晓图》
《翠鸟报春藤图》
《葫芦图》
《金桔图》
《莲蓬图》
《如意图》
《石榴图》
《桃花图》
《细雨芭蕉图》
《早春嬉戏图》
《竹报平安图》
《紫藤飘香图》
《吃茶图》
【景点游玩】
【美术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