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管笔记 ✦ 反思「性骚扰共犯结构」
5月底开始,台版的Metoo运动掀起浪潮,性骚扰事件遍布各个领域,被指控的并非是刻板印象中的加害者,反而是有名望地位或者有专业学识者,令大众哗然。
- 我们想问,加害者为何敢这么做?
- 根据调查,7成到8成受害者都选择沉默,不申诉,这又是为什么?
透过一层层探讨,我们会发现,形成性骚扰件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整个社会,是长期以来对性与身体界线建立起的文化与价值观。在这个共犯结构下,恐怕没有人是局外人。
◎ 拒绝性暴力浪漫化
调情与试探,无非是男女文化、情爱关系当中非常浪漫的部分,但性骚扰很容易与之混淆,导致我们很容易把性暴力浪漫化。
你不要太严肃。
你不要开不起玩笑。
你要顾全大局。
◎ 性骚扰行为人之成因:
性骚扰行为人的成因很复杂,有文化、有社会、有家庭、还有ta们的人格特质。
1. 父权价值观
父权体制并不代表反对所有男性、或所有父亲,也不是说“如果我不听父亲的话,我就不在父权体制下”。父权体制指的是我们历史上留存下来的那种以男性和男性经验为中心、以男性作为一切支配的价值和系统。——女性的感受不重要。
2-1. 文化——媒体
媒体里出现很多不良示范,如主持人开黄腔,让人发笑,于是大家看着看着觉得没什么,便习以为常。这个部分就是一种危机,危机在于:以后我就不知道我说这个话、做这个动作会让别人不舒服。
2017年美国Metoo来到台湾,当时媒体对Metoo有所揶揄,Metoo成为玩笑梗——媒体就这样辅助了性暴力的浪漫化与娱乐化。
2-2. 文化——社群
网路上很多仇恨性、讥讽性的言论。
人丑性骚扰,人后没烦恼。
盆栽要剪,女人要扁。
类似语言形成的秩序,也许有人认为只是开开玩笑,但久而久之形成的氛围,就让受害者体会到社会大众不欢迎有人出来伸张自己的痛苦经验。
3. 家庭与学校教育
未成年人从小在家庭里所见:女性都是照顾者、家务承担者,男性说话怎么都是对的,男性大人聊天之间时常以性话题打嘴炮。
◎ 预防胜于治疗
第一道防线就在校园。
目前的师资培养过程中,性平课程属于选修而非必修。有很多没有受过培训的老师遇到性别事件,容易慌了手脚,甚至会造成二度伤害。
老师的生命经验与成长经验与学生的生命经验与成长经验差异非常大。对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经验的学生们,老师不知道怎么去陪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去因应情感教育,去面对谈情说爱这件事,所以很多老师会一味禁止“早恋”。
很多时候大人也知道不OK,但要具体跟你讨论怎么不OK,大人也不懂,就只能骂,禁止、喝止。
◎ 不应把责任落在个体身上
在个人责任之前,ZF先有责任建立一个被信任的机制与环境:包括申诉管道、法律援助、心理援助和防御设置。
不应把责任落在个体身上,也不应要求受害者“你必须要开口”。
如何在法律上保障性骚扰受害者是这波metoo的检讨重点。立F院预计在7月底前召开临时会,其一个讨论事项,就是检讨性平三法是否有待完善之处,包括订定性骚扰的样态、加重罚则、简化申诉程序等。
目前的metoo浪潮不应是民众的吃瓜现场。每个人都可以反思自问,是否有过那样的时刻,我们冷眼旁观,让受害者感到ta是孤立无援的。
存在已久的共犯结构,需要被撼动,这场风波是开始,但不止于此。

OPP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门罗笔记 ✦ The progress of love(2/11) (10人喜欢)
- 门罗笔记 ✦ The progress of love(1/11) (8人喜欢)
- 心血来潮读读书 | 2025(1/4) (5人喜欢)
- 悬疑阅读流水账 | 2025(1/4) (5人喜欢)
- 油管笔记 ✦ LGAT 心灵课程的陷阱 (1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