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比起台前演员行列85花/生、95花/生、00花/生迭代速度更慢的,是幕后创作者。新人能“挑大梁”之前,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以摄像为例,可能需要从摄像助理做起,在片场摸爬滚打数年,才有可能成为职业摄像。不过,近几年的影视行业活动上,多家影视制作公司、视听平台都提出了多关注年轻创作者、给予年轻创作者机会的倡议。比如,爱奇艺首席内容官兼专业内容业务群(PGC)总裁王晓晖就在今年不止一次地提到,爱奇艺存量调整的关键一方是人,很多作品背后都是中生代、新生代的创作人才和公司。“年轻人有自己的创作思维和角度,活水新人涌现,对行业来说是好事,这才是传承,才是推动力。”秀场后台的年轻创作者,正在迎来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时代。爱奇艺史上最快热度破万的剧集《长风渡》,其编剧白锦锦是90后,去年参与了暑期档大热的《苍兰诀》的编剧工作。正在B站热播的古装奇幻剧《古相思曲》,用逆向穿越的设定、舒适的滤镜等抓住了不少网友的眼球。其90后导演知竹是从会计、古风摄影博主、微短剧导演,一步步担纲起长剧的。刚刚收官的青春校园剧《当我飞奔向你》,在暑期档的剧集大战中表现亮眼,导演猫的树同样是一位90后。不止最近这些,近两年,观众常能吃到年轻创作者生产的“电子榨菜”。像吐槽了大半国产烂剧的微短剧《全资进组》,其制片人、演员陈腾跃是95后;出品了《怪你过分美丽》《苍兰诀》《狐妖小红娘》等剧集的王一栩、写出并参与改编剧集《护心》的九鹭非香、拍《王牌部队》《罚罪》等剧集的天毅是90后;《他是谁》编剧之一吴迪出生于1989年;高口碑的《漫长的季节》导演辛爽是跨行过来的80后,制片人卢静是85后……与过去年轻创作者多出现在小成本制作、分账剧中不同,如今年轻创作者开始逐渐涉猎大项目、多题材。比如,年代剧《我们的日子》的制作人中,也有90后出现。恒星引力的CEO王一栩大概是目前离观众最近的制作人。他号称“真瓜主”,会给关注其制作项目的网友定期放粮,不论是《苍兰决》的宣发,还是《狐妖小红娘》的选角讨论,他都全程参与,因为“自己非常注重用户反馈”。“以用户思维打造圈层爆款”是他的创作思路之一。不光如此,恒星引力还签约了一大批年轻的导演、编剧,上述提到的编剧白锦锦、九鹭非香,均是恒星引力签约编剧。“与签约创作者一同成长”是恒星引力对外传达的一个很重要的创作理念。正因为许多年轻的创作者在与观众一起成长,所以也会更加关注用户情绪。去年,古装剧《嫣语赋》凭借较强的“女性觉醒”意识在剧集市场小有名气,但结尾的草草了事引起广大追剧观众不满。剧集收官后,6人编剧团队中的鲁辰在社交媒体真诚道歉,“认领”争议情节是自己最终拍板的。“大家骂得对,是我的工作没有做好。”(延伸阅读:6个编剧,写“晕”了一个剧本)不论如何,成长中的他们确实为行业带来了新气象,出处不同的他们,有很多想法、创作观为人津津乐道。《漫长的季节》基本延续了《隐秘的角落》的原班人马,对于生产新锐又有价值的内容,以及主创团队的“二搭”,制片人卢静表示,“团队很较真、很勇敢,敢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王一栩则比较“任性”,曾直言只做“自己喜爱的内容”,且无论做项目还是沟通演员、平台,都格外强调价值观契合,不然“怎么在一起工作?”即便现在这些年轻的创作者同站在剧集市场生产等待被观众pick的作品,但他们的上升通道不尽相同。王一栩早前是“粉丝经济和偶像文化研究家”,主要从事业务是做明星偶像数据分析,为各大视频平台提供粉丝数据算法服务。从经历上来看,他能走上制片人的道路是为了给自己喜欢的偶像“造饼”。23岁就成为独立导演、常参与创作军旅题材的导演天毅,离不开父辈的支持与引导——天毅拍摄的作品中,几乎都有其父嵇道青(编剧、制片人,代表作《我是特种兵》系列等)的名字。在父亲的影响下,天毅早早入行,他回忆,自己16岁就在剧组打杂,“几乎剧组里所有的行当都干过了”。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天毅特别害怕被贴上“靠父亲”的标签,后来有了代表作,就淡然了,“别人说就说去吧”。话说回来,不是所有人都有王一栩和天毅那样的好运气,很多年轻创作者仍是赤手空拳,或凭一腔热情,或抱团取暖。《当我飞奔向你》刚开播时,猫的树回忆起刚拿到这部作品原著小说改编权时作为新人的窘迫,“很天真,以为有了版权就可以进行影视剧的拍摄了,却忘记自己还是一个豆瓣平均分在四五分打转的导演(各方面水平都不成熟),也不会有平台买账,所以我在北京瑟瑟发抖的冬天,连平台的大门都没有进去过。”“6个编剧写不好一个剧本,下次不要合作”的讨论甚嚣尘上时,编剧鲁辰解释过集体创作的成因,“大部分年轻编剧接触不到头部项目,单个项目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掉的概率非常大,为了均摊风险和维持生活,一般会同时接两到三个项目,这就需要团队协作。”演员陈腾跃之所以会拿出所有积蓄“全资进组”,也是因为现实残酷——自己没有很多拍戏和选择的机会。《全资进组》虽然播得不错,但似乎并未打开他的戏路,没有让他拥有更多资源直接“进组”。当然,一些没有“背景”的年轻人能“出头”,大概也得益于现在的创作环境变了。除了自制剧、定制剧、版权剧,还有分账剧赛道、短剧,或者是宽广的社交平台可供怀有创作激情的人施展。知竹一直认为,不是自己赶上了风口,而是风口追上了自己。具体来说,是“坐着冷板凳等风来”。她刚拍古风短视频的时候,短视频界流行的是猫的树带起来的青春校园风;微短剧开始渐成气候时,她拒绝了外边的机构,坚持自编自导。她有个“川菜与甜点”理论,“如果你很擅长做川菜,但是市面上都流行甜品,如果放弃自己做川菜的优势去做甜点,其实是拿自己的短板跟别人的长处比,得不偿失。我的做法是——哪怕觉得市面上没有多少人喜欢吃辣,一边做、一边等,总能等来更多喜欢吃辣的人。”没有谁的成功可以复制。综观影视行业的创作者里,那些没有父辈资源、年纪轻轻就叫出响当当名声的人,多的是抓住了行业风口,敢于创新,走出“野路子”。看中C端市场蓝海、认定“付费是网剧盈利最良性的模式”的白一骢,拍《河神》“赌一把”的田里,“沉住气”拍《白夜追凶》的王伟,用自己最想表达的去撑起作品价值和独特性的导演姚婷婷,输出IP合理化改编的制片人杨夏等,是上一届“新生代”的群像。不光是年轻的创作者想冲出来,行业前辈们也早就注意到了新人缺乏的状况、培养新人的必要性。去年的春推会上,导演郭靖宇谈道,自己24岁开始做导演,做到40岁觉得自己做不动了。“近几年平台缩量,给的出口也不算多。但影视行业的制作团队应该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给年轻人(年轻幕后团队)执掌更重要的作品,给他们更大的空间。这个工作本身就应该属于更年轻、更有激情的人。”还好,视听平台已经陆续开始行动,不断达成“内容创新的核心是人才”的共识。爱奇艺相继推出了支持制片人的“幼虎计划”,选拔年轻演员的“天鹅计划”,加码创作人才布局的“编剧之夜”等,让更多年轻创作者共同参与到优质内容的生产当中。从《赘婿》到《苍兰诀》《罚罪》,王晓晖频频在公开场合介绍起这些作品背后的新锐创作力量,“这些人让我们对未来的创作非常有信心”。优酷在今年推出了两个人才计划——面向导演的“新号角”青年导演扶持计划,会通过开“大师班”的方式扶持青年导演。面向编剧的“拔萃·编剧计划”,既开培训班,又举办悬疑政法征文专场,“扶上马”也“送一程”。在前段时间举办的2023腾讯视频年度发布会上,天然工作室的张娜从平台做制片人的角度建言献策,她提到,作为平台制片人有更多的机会鼓励创作者、挖掘潜力新人。或许,不止在长视频领域,于如今势头正旺的微短剧赛道,腾讯视频以开“私享汇”的方式,与更多年轻的创作团队探讨这一内容赛道的未来。芒果TV 先后发起过“新芒S计划”“芒种青年影像创作季——青年影像扶持计划”,《我在他乡挺好的》导演李漠就是“新芒S计划”储备的新锐导演人才。选拔创作者、让更多的青年被看到,不止视听平台在努力,一些制作公司也在贡献力量。导演五百发起了弧光联盟,组建起一支完整的核心制作团队,希望为更多优秀青年创作者提供便利。青年导演程浩曾因亮眼作品快速跻身网剧行业,后在弧光联盟的牵引下,有了《心理罪2》《荣耀乒乓》等代表作。正午阳光发起的“光合”影视人才圆梦计划,以己之力回馈行业,给予初出茅庐的创作者多维度的支撑。即便上述年轻影视人才扶持计划规模均不算大,但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探索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路径,是行业调转向更健康生态的积极信号。如今,行业正在回暖,降本增效已逐渐落到实处,在内容生产精品化、多样化的新周期,应当涌现更多年轻创作者,馈以荧屏不一样的风景。(部分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