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阅读记
查看话题 >2023年6月读书复盘:这本好书真心推荐给你们!
6月份,一共读了8本书。正好外出去深圳玩了几天,加上要筹备《结构思考力》的领读稿,所以整体后半月的阅读进度都相对比较慢。
6月份的书单包括个人成长类4本,小说3本,历史读物1本:
1、《一行杀人的台词》(★★★)
2、《诺奖大师短经典》(★★★★)
3、《复盘 : 解决人生问题的自我引导法则》(★★★★)
4、《全能学习法》(★★★★)
5、《占星术杀人魔法》(★★★★)
6、《历史深处的民国:晚清》(★★★★)
7、《极简学习法》(★★★)
8、《读书变现》(★★★★★)
如果您对以上这些书有兴趣,欢迎继续阅读。
(全文约5500字,请耐心阅读)
01-安东尼·霍洛维茨:《一行杀人的台词》

一座从未发生过谋杀案的宁静小岛,两桩突如其来的凶残命案,十二个各怀鬼胎的嫌疑人。
看上去,还是挺有那种悬疑感的。不过读完这本书,给我的一种感觉就是:平淡且真实——这似乎和一本推理小说不太相符。
在书中,作者用了真实的姓名,以及自己曾经出版过的书籍,甚至是把故事作为下一本书的来源。
这一切给读者的感受就是,作者是在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而不是在编造一个情节。
至于书中的主角霍桑,很符合大多数书籍里侦探的角色:冷静、不合群、不苟言笑,以及犀利的目光。
而作者“我”,就很好地充当了一个无知的配角,从而衬托霍桑的个性和能力,也打造出一组有意思的CP。
如前面所说,整个故事叙述下来是比较平的,而不是像其他推理小说里那种跌宕起伏,更没有太多的心理活动描写。
但也正是这种写作手法,才更能营造出真实感。
此外,书中的对话也有些幽默的地方,读起来还有些无厘头的感觉。
比如,在看到凶案现场,被害者被胶带绑住了一只手,而另外一只手则没有。
霍桑表示:然后他就被绑在了椅子上,剩下一只可以自由活动的手,这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
作者却回答:“可能是凶手的胶带用完了。”
这句话让房间陷入了沉默——我看完这句话,我也沉默了......
最后,这本书名也有点意思:一行杀人的台词(A Line to Kill)也是一语双关,一条杀人的线缆(作者的这个推理系列都是用的双关语)。
02-果麦文化:《诺奖大师短经典》

说起诺贝尔文学奖,我想,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莫言先生。
其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些作品离我们太遥远,读起来一定特别费劲。
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川端康成的《雪国》等等。
但,还有一种能让我们更加接近这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大师——那就是阅读他们的短篇经典小说。
而果麦文化出品的《诺奖大师短经典》就是这样一本书。
这是一本中短篇小说集,由二十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中短篇小说作品汇编而成。汇集了如加缪、福克纳、海明威、黑塞、蒲宁、托马斯·曼、罗曼·罗兰等文坛巨匠。
如果你觉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高不可攀,那么这些文学巨匠的短经典则是你一定不能错过的好书。
在看这本书时,我对第一篇《灯塔看守》的印象尤为深刻。
这部作品用简洁优美的笔触,讲述了一位流亡者心中熄灭不了的乡愁之火。
其创作背景设定在波罗的海岸边。在当时的波兰,灯塔看守职业被视为颇为神圣且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面对严酷的环境,确保船只在危险的海域里行驶安全。
故事的主人公斯卡文斯基,曾是波兰的一位起义士兵,但在起义失败后被迫流亡国外。在经历种种艰辛后,老去的他最终在美国找到了一份灯塔看守的工作。
尽管生活变得安稳,然而思念故土的情感仍深深印刻在他的心中。
小说通过斯卡文斯基在孤独的灯塔岗位上回忆往事、思考信仰和归属感的过程,展现了主人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忠诚。
显克维支以其细腻的文字展现了人类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无助与渺小,同时通过勇敢的灯塔看守这一角色,向读者传递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看完《灯塔看守》,我看到的是孤独,随之而来的是乡愁。
当我们背井离乡离开故土,这个故土也许是祖国,也许是家乡,尽管在外打拼,但我们总会有一根线牵着远方,牵着自己的至亲。
那股心中的小火苗,总会在适当的时候燃起熊熊大火。
马頔的《南山南》能很好地传递这种情绪: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
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如果天黑之前来得及
我要忘了你的眼睛……
最后,在这本《诺奖大师短经典》中,还有很多名家好文,比如《杀手》《伊豆舞女》,都值得我们翻开好好欣赏欣赏。
03-虚舟:《复盘 : 解决人生问题的自我引导法则》

比较全面来论述个人复盘的一本书。
我自己在复盘这块,存在的误区,基本都在书中提到了。
比如,很多时候,我都是为了复盘而复盘,把复盘当成一种任务,这样会导致自己的复盘比较流于表面,像记流水账。
还有,有些时候回顾自己的学习和阅读,只是简单地看一遍——这只是复习,而不是复盘。
作者反复提到,复盘,一定是有行动指导,没有行动指导的,都不能叫复盘。
通过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复盘的理解确实有所加深,主要体现这么3点:
第一,要有自我审视的习惯。
这个习惯,对应的就是复盘思维。也就是把复盘融入到工作生活中。
很多时候,我们一味地去追求学习某项技能,看上去非常努力,实际上不过是徒劳无功。
因为我们过度地追求快、追求一个结果,却很少慢下来审视一下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
作者也提到,越急,就会越慢。相反,慢下来,才会让我们有机会更加专注从容地做事。
第二,复盘是有层次的。
作者提到,复盘包括了3个层次,分别是反观、反思和反省。
我自己理解,对应的是:研意,研事,研心。即,先有反求诸己的意识,再到对事件的复盘,最后回归到对发心的复盘。
总结起来就是4个字:用心做事。
这里的用心,不仅仅是只专心,更指自己的发心,也就是做这件事的初心。
外在的改变,源于内在的变化。“心”不变,“行”难变。
像我此前的复盘,最多只是一种反思,而没有达到反省的阶段,所以往往只是看到事,却看不到“人”。
用作者的话说,复盘,既要研事,也要“研己”。
第三,向自己学习。
我们常说,要向别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其实,更多地,还应该是向自己学习。
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说,我们向书本学、向别人学,只占到30%,剩下70%都是向自己学。
我们过去经历的一些,有成功,也有失败。好的经验应该传承,坏的教训应该改进。
无论我们向别人学得再多,最终还是要自己去行动,而这个行动的过程以及产生的结果,就是我们复盘的重点。
所以,好的复盘,应该从自己身上去看到些什么,也就印证了前面提到的“研己”。
总得来说,这本《复盘》还是非常推荐一看,对我自己来说是很有帮助。
04-彼得·霍林斯:《全能学习法》

成为专才还是通才,历来都有争议。
有着工匠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某个领域深耕,终成大师,如拉面之神,固然很好,但这需要超乎寻常的耐力。
由此,作者则在这本《全能学习法》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成为π形、梳子形甚至星形人才,也就是所谓的通才。
当然,这里的通才,并不是说我们要成为像达芬奇这样的超级牛人。
不是要在各个领域都成为前1%的顶尖人物,而是争取在3-4项擅长的技能领域达到前5%~15%,甚至前25%都行。
比如,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当然很牛,但只要写作水平尚可,以及懂得教授他人,或者运营自媒体,一样能让自己过得很滋润,而且知名度还不低。
像我们都熟知的得到APP创始人、《罗辑思维》主讲人罗振宇。
他从中央电视台辞职后,开始打造知识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接着联合发布得到APP,并开启“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
演讲、主持、商业等等,这其中任何一项技能,他都不算是顶尖的,但组合起来,却极其强大!
这就有点儿类似近几年我们说得很多的“斜杠青年”。
在书中,作者不仅提到了成为通才的10个步骤,还提到了一定要拥有“通才思维”。
所谓的通才思维,就是要有开放、实验、初学者的心态,以及对自己有信心,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到底是专才好还是通才好,也许这本书不一定会颠覆你的观点。
但我觉得这本书给了读者一个很好的启发和视角,那就是多尝试多涉猎,而不是“钉死”在一个十字架上。
05-岛田庄司:《占星术杀人魔法》

日本推理小说家岛田庄司的出道之作,也是其成名之作。
四十年前,一桩占星术连续杀人案件轰动全日本!
画家梅泽平吉在密室被人重击致死,接着是他早已出嫁的长女在家中被杀,最后甚至连与他同住的六个女儿也全部失踪。
尸体陆续被发现埋在日本各地,而每个人身上都被切掉了一部分!
在梅泽平吉留下的手记里,记载了很详细的制作阿索德(即把女儿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的过程——这意味着巨大的财富,甚至意味着永生。
可是,真相究竟是什么?梅泽平吉是真的死而复生还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是感觉到吃力,对占星的内容毫无涉猎,只能是懵懵地看下去;二是情节比较慢,并不是那种很紧凑,让人感觉很紧张的推理过程。
而印象最为突出的,大概还是悬疑中附带的幽默吧——石冈和己(我)和御手洗洁之间的对话,充满了CP感。
当看到最后的结局和解密时,顿时有种《少年包青天》的既视感(隐逸村的干尸)。
当然,这本书出版于1981年,肯定是后者借鉴模仿了手法。但从影视效果来看,确实很精彩,也真不愧是童年阴影。
总得来说,这本书前面给足了悬疑的气氛,而且持续在烘托“40年未被解密”,但最后,会有一点点虎头蛇尾的感觉。不过,还是值得一看。
06-江城:《历史深处的民国:晚清》

读起来很流畅的一本近代史书籍,其文风让我想起了《明朝那些事儿》。
比如在介绍袁世凯的时候,瞬间就想到了当年明月介绍朱元璋的风格。
在这本“晚清”中,作者这本书的主角是袁世凯,但也大致是按照时间脉络,从咸丰皇帝开始说起,一直历经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义和团起义、百日维新,到君主立宪。
阅读这本书,算是给自己扫盲了——当初读书时,对历史是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导致对各种条约、历史大事件,都不甚了之。
通篇读完以后,确实是对之前一些很模糊的事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能看得出,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很有自己的想法。
比如,就慈禧,作者并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对慈禧前期的政治运作予以肯定——尽管到了后期,她已经是被权力所蒙蔽。
还有李鸿章,作者直接就把“卖国贼”的帽子给他摘了,确实是有一定的争议(其实我还是挺认同他的观点的)。
但是,也正因如此,有些地方,作者的主观性又有点儿太强了。
比如,提到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作者认为,光绪完全可以躲到某个角落,以图后续。
但我认为,作者这样的想法还是比较幼稚。
本身慈禧对外开战,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列强支持光绪而不是她。此时此刻,如果把光绪留在北京,她会是什么下场?
我想,慈禧作为一个政治家,哪怕是临危,也不至于不考虑这一层。所以,再怎么慌,光绪是必须带走的!
还有,提到袁世凯被“有病”时,作者认为袁世凯错过了一个绝佳的改变历史进程的机会,反而选择了乖乖地交出所有权力。
但在我看来,其实也正常。
难道曹操不想当皇帝?时势不允许而已。
按照正常的发展,袁世凯很可能是内阁总理(或者说,掌握实权的副总理),权力也大的无边,又有什么必要去推翻清朝?此时被削,也不过是时势而已,他肯定想到,反抗的结果也许是好的,但不一定能持久。而一旦失败,那是万劫不复!
所以,尽管这本书读起来是比较顺畅的,但有些观点还是不敢苟同。但作为通俗读物,还是值得推荐。
07-廖恒:《极简学习法》

所谓极简,就是将学习浓缩成3个步骤:输入-消化-输出。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已经知道这个观点。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作者这本书的内容并不算新颖。
不过,我认为,作者比较好的地方,在于把这3个词都添加了一个副词(也可以说是形容词),分别是:精准输入-深度消化-多元输出——这就算是在原有的知识构建模型上再进了一步。
精准输入,就是要以终为始,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对应的材料;
深度消化,要在自信或者拥有一定钝感力的基础上,自查+借助外力+逐个攻破;
多元输出,则需要以教为学,或者会刷题、会考试,并最终解决现实的问题(也就是应用)。
这3点,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在精准输入这块。
过去我想做有关『阅读』的主题输入,但一直效果不是很好。
读了这本书,我就感觉,自己没有做到“以终为始”,也就是没有用好“倒推思维”——只有一个粗略的目的(主题阅读),而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是给了我一些启发。
总体来说,作者虽然在序言中提到,这本书的初心是让每个人都学会学习。但从整体内容来看,还是比较偏向学生考试方面的,在内容上,略显单薄。
08-弘丹:《读书变现》

目前看过的有关『阅读』主题最好的一本书。
书名“读书变现”,侧重的是后面一个关键词“变现”。但我更多地是从“读书”去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读完这本书,能感受到弘丹老师的诚意,写得很详细,也很到位。相比其他阅读主题的书籍,我觉得有这么3个优势:
第一,书籍配套了阅读工具表。
书中,以及附赠的小册子里,汇总了不少阅读工具表,如阅读自我评估表、年度阅读计划表、每周记录表等。
这些表格一方面实用性很强,基本上读者可以拿来就用;另一方面,也很贴心,相当于给书中的文字做了图解,便于读者理解。
这些内容也给了我挺多的启发,可以参考书中的表格,来优化自己的读书笔记模板。
第二,提供了很全的变现渠道。
书中用了5章的内容来全面讲解读书有哪些变现渠道,包括书评、听书稿、直播、社群以及个人品牌。
而且,针对每个部分,也提供了弘丹老师自身的经历、学员的案例作为补充,读下来收获满满。
第三,提供了非常详细的SOP。
同样是针对变现模块,提供了如剪辑视频流程、直播流程、检查清单等SOP,也基本上是可以直接拿来就用。
作为一个做个人品牌的小白,我认为这些内容对新手是很友好的,也非常实用。
所以,整体阅读下来,这本书是非常超出我的个人预期,在后续还会重新温习和复读,温故知新。
以上就是戴叔2023年6月的读书复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