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宋开始,初祖庵——2023端午晋东南访古记录(一)
由于篇幅长,还是按照一天一篇来记录
第二、三篇在这里:
历史中的晋东南,三晋门户古泽州——2023端午晋东南访古记录(二)
晋城国保,足镇山河,小南二仙庙,为宋代打样——2023端午晋东南访古记录(三)
又一年酷夏,再度踏上晋东南访古~~Y情几年偶出门均不过三两日,这次是开启之旅。想念烈日下、夕阳中木构的轮廓和青石线刻的线条,想念上党大地老乡们淳朴的口音,百千年的建筑、数万年的河流,都只是本来面目……
依惯例从郑州入晋东南,机缘合适入晋城前先去了登封两处国保。就从北宋宣和七年初祖庵大殿开始记述。
2023.6.19 登封-中雨
为节约时间,头一晚赶往登封少室五乳峰北轩缘山下窑洞改建的民宿住宿,到达时雨歇,山村夜色灯火依稀,窑洞房间有一面仍是天然石壁,随意安插几个盆栽,趣味盎然。




一夜无话,第二天吃过农家饭,驱车抵达少林寺景区,绕过雨中兴味不减的游人,直抵初祖庵。
【初祖庵少林寺塔林·唐-清】(国四)
初祖庵是为纪念禅宗初祖达摩面壁而修,创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被誉为北宋木构建筑独一无二的重要物理标本,其大殿石刻木作皆是典范。当年多少访古看庙的大咖进得了庵,看不了殿,发出许多遗憾之声。


一路泥泞来到初祖庵山门前,拍过国保碑直入院内即见松柏掩映中的初祖庵大殿。大殿小巧、端庄,似朱漆后不久,在新雨后的松柏中尤显新鲜。

大殿建在石砌高台上,前后设青石踏道,分左右阶,中间陛石为素面。踏道两侧壁面,做三角形象眼,分三层内凹的形式,由石材雕成,保存了我国宋代造殿形制罕见的实物例证。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显得脆生生,无匾额。檐柱用八角石柱,阑额高阔过柱出头,上无普拍枋。外檐斗栱单抄单下昂五铺作重栱计心造(所谓重栱就是泥道栱上并不直接承柱头枋,而是叠一层泥道慢栱)。柱头用圆斗,补间铺作用讹角斗。值得一说柱头铺作采用插昂,昂身水平放置前端单独做出斜置昂嘴,这样分两段做法成本更低,且能逼真模仿真昂。当心间用两朵补间铺作,两次间用一朵,均为单抄单昂,采用真昂,昂尾抵下平槫下。斗栱用材、比例和制式与《营造法式》“殿三间”规范完全一致。


殿前后当心间各安板门两扇,前檐次间辟方形直棂窗。前檐下最显眼的是6根满雕海石榴、卷草、飞禽、伎乐图案的石柱,精巧细腻却不显繁缛,透着高规格高品位。
进殿内,梁架为彻上明造,后金柱用移柱造,明间神台上设佛龛一座,初祖庵大殿是抬梁式殿堂造的代表。梁架独特之处在于后金柱上并不对着槫子,而是在两槫之间,较为少见,在《营造法式》中并无对应。






整个殿内石质外槽柱、内柱、裙墙、石护脚、神台须弥座束腰四周精致浮雕等,均为宋代原物,内容涵盖人物、建筑物、龙象鱼蚌等诸多动物,及云气流水等自然元素,题材丰富,构思巧妙,刀法劲健,意境悠远。尤为突出的是4根高浮雕金柱,精刻天王、武士、盘龙、游凤,饰以坐佛、飞天、莲花化生、凤戏牡丹、孔雀穿花、群鹤闹莲等,满工满雕,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刚柔融和,堪为无双。





有趣的是在前左金柱上看到醒目的民国题记:丁丑四月江安傅增湘吴兴徐鸿宝贵阳邢端来游增湘书。考出这样一段故事:1936年前清翰林、前教育总长傅增湘从绥远返北平归途中与好友邢端(字冕之)、徐鸿宝(字森玉)同游大同、浑源诸胜。写下《北岳游记》:乙亥初夏,余与邢君蛰人、徐君森玉同登衡岳,夜宿祝融峰上,即商订翊岁为北岳之游。根据石柱上题刻时间可知,傅增湘1935年与小伙伴结伴就预约了来年、后年的两次出游。古人结伴而游也写日记,还能在宋代柱子上题刻,真风雅也。今天我们能得见这些题刻就已是很大福报了。


殿内东西北三面壁上是明中后期彩绘壁画,共绘达摩之下36位禅宗祖师像,现存25幅。东壁9幅初祖至九祖像,西壁11幅绘二十四祖至三十六祖像,北壁东侧3幅十祖至十二祖,西侧2幅二十二祖和二十三祖像。每幅画像高1.8米,宽1.0米,画工精细,形象生动,榜题法号、俗名、籍贯等不一而足。



从时间上看,初祖庵大殿创建时间较《营造法式》颁行年代仅晚25年。历经多次修葺,现梁架结构、斗栱比例呈现宋代典范,为《营造法式》提供了实物证明。

大殿外还保存有石刻40余方,宋、金以后碑碣38通。著名的有宋黄庭坚《达摩颂碑》、宋蔡卞《面壁之庵》,明刻《达摩面壁图》等。


前甬道东还有唐代六祖手植柏一棵,丈高十围,枝繁叶茂,传为六祖慧能亲手所植,当年慧能得了五祖弘忍衣钵,昼夜兼程到少林寺栖身,一日少林方丈问众僧谁愿远赴广东罗浮山求柏树三宝(柏珠、柏酒、柏露),众僧们都不言语,只有慧能挺身而出,允诺以三年为期带回柏树三宝。然后带上一篓、一铲、一钵,拜别方丈和僧众只身前往罗浮山。历经千辛万苦后,慧能终于到了罗浮山见到忙碌制作三宝的僧人们。慧能想到即使求得许多“三宝”也终有用尽时,不如求柏树苗回去栽种。于是向方丈说明来意,方丈可怜他风尘仆仆不远万里而来,特许他带走三株柏苗。慧能得了这三棵树苗,小心裹土洒水用布包好回返。路上攀高山和渡大河时各损失了一株树苗,剩下这株柏苗慧能改用双手抱在怀里,看得比命都珍贵,一路艰辛终于回到少林寺。
把这棵万里带回的柏苗被慧能栽到初祖庵殿旁,浇水施肥悉心照料。一千多年过去了,这棵小苗从落地生根到长成参天柏树,看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与初祖庵共同见证岁月恒长,佛法圆融。相信六祖手植柏的故事,应该是更愿相信信念的力量吧。
【刘碑寺碑·南北朝】(国六)
出初祖庵赶往刘碑寺造像碑,此处在登封东南20公里刘碑村,与初祖庵45分钟车程,到达时值盛午,寺内却一片清凉。


殿内前开门后开窗,无其他采光,唯主角自带光芒——北齐巨碑刘碑寺造像碑。


造像碑刻于北齐天保八年(557),由豫州刘姓刺史集诸刘姓居士筹资而立,碑也因此得名。整碑石灰岩雕成,坐北面南,分碑身和碑座两部分,通高3.98米,是河南现存体量最大的螭首扁体造像碑。

碑高3.17宽1.46厚0.45,碑座约0.8米,前后共雕有12名形状生动的浮雕武士像。碑首雕盘龙6条,下刻有大小佛像数尊至下并有数小龛,内均雕佛像。

碑阴碑首部分跟碑阳一致都是六龙盘绕,下部刻刘碑造像铭和造像主提名,铭文42行满行13字,提名49行满行7字。用正楷及隶书两种书体。




满屏邑师、都邑主、邑子、唯那……特查了下资料,邑师邑主一说来自南北朝佛教社邑,是因佛教渐盛而兴起的以信仰为联系的结社活动,亦称社、法社、义邑、邑会。早在东晋时庐山慧远就有白莲结社活动,被认为是最早的社邑。都邑主、唯那这些都是义邑团里的职责管理称呼。
邑子是最基本成员;邑师是在举行法事佛事活动时指导信徒的角色;邑主约为社长;唯那一称来自北魏时期的僧官制度,职责是管理名籍、印牒并检查戒律的执行等。还有中正或邑中正一职,这是借用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中正之名,职位之高几为领袖地位,是由世俗地位高的人担任。余下还有像主、释迦主、菩萨主、金刚主,是认捐造像或佛龛费用的功德主。

碑两侧面亦是满工满刻,上部各雕一龛,龛内一佛二菩萨,龛下刻六龙缠绕龙纹,龛左框内有像主榜题。


碑座后线刻为山林狩猎等,骑马搭弓射箭的猎人和仓皇奔跑的野兽,其栩栩如生,构图精巧,气韵生动,叹为观止。
那日午餐吃的登封菜,晚餐吃的黄河大鲤鱼。美矣。


晚餐后一路向北,到达堪比第二故乡的晋东南首站——晋城。
20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