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总结
查看话题 >睡前1小时|2023年上半年阅读TOP5
每年年初都列阅读书单,但没有哪年像今年一样,列了买书flag!

为了能买书,真的很拼(不看掉一点确实没位置放了)。去年也实是因为没看掉多少所以4.23没买。

2023年上半年看完了19本书,包含大部头一本(2019年拆书看了60页左右搁置,今年终于一口气看完了),还扫尾了好几本之前拆开觉得兴趣缺缺没能坚持下去的。19本选TOP10是一件很扯的事情,所以就选个TOP5吧(排名无先后)。
《我的前半生》 爱新觉罗·溥仪
看完对这段历史对溥仪的一生,就只觉得挺悲哀的。三岁小儿被扶上皇位,在天下大权尚还在清廷手中时,是溥仪的父亲把持朝政,即便古人再怎么早慧,你也不能指望一个三岁小儿能处理朝正大事。后来清廷亡了,封建统治被推翻,他的地位以优待条件被保下,成了一个权利被架空的皇帝。每天的生活不是学习就是玩乐,在安排下接见各色各样的人。
高高在上的皇帝身份可以是一份荣耀,也可以被别人利用的把柄。在书里,溥仪自己通过大量的经历阐述了这一点。他想要离开紫禁城,被内臣各种监控;想要离开北府,被他的父亲和其他大臣紧盯;想要出国,被后来伪满的大臣和日本人私下阻挠……假如他当时没有被挟制,出了北府,顺利出国留学,后面很多事情都不会存在,但没有如果。
他身边的人为了钱权利欲,几乎都在利用他,奉承他,拿捏他,多数时候他的主意就是没主意,很多时候他也失去了判断,只能靠他的老师来给他指点一二。偶有那么几次他主动想去做些什么,找不到对的法子,反而酿成了巨大的悲剧,那被烧掉和流落在外的文物,隔着书本都让你觉得心痛不已。
从前的历史课,提及抗战时期,对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伪满政权其实没有太大篇幅的描述,因为全国其实都在浴血奋战,关注的是全国的战事,没法在课本上细细地提及这个等同于监禁在东北的伪满皇帝,所以也不会知道他为了能活,直接或者间接地酿成了多少悲剧,做了多少荒唐事。
历史的兴衰是这样的,站在时代洪流之下,觉得是顺应潮流之事,走进他们的处境之中,只会觉得不免悲戚。
《人间草木》汪曾祺
汪老真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老头。这本书里,他写人间的草木,写脚步丈量过的土地,也写他的人生经历,他身边的人。
他的吐槽我看到还有人拿来做在帆布包上,实在有意思,随手贴二则,感受一下汪老笔下语言的魅力。


最喜欢的部分还是后面讲西南联大的,我本身对这群人非常有滤镜,时势造英雄,从老师到学生都闪闪发光,完全就是“民国群星闪耀时”。已经在收集更多西南联大时期师生相关的书籍了,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会陆陆续续看起来。
有一位曾在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重走》杨潇
就这样跟着作者重走联大学生的“长征之路”,湖南-江西-贵州-云南。
这可以说是一本徒步旅行见闻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历史书,还可以说是一本寻根文化书。作者追随联大学生的脚步从长沙出发,根据联大学生和老师留下的历史资料,一步一脚印去追寻那段历史留下的痕迹。
看这本书的时候不禁会思考一个问题,湘黔滇旅行团停留过的每一个地方,作者是作为非常重要的历史参考遗迹来看待的,但部分房屋、城墙等可作为标志的建筑都在历史问题和时间洪流的冲刷下,已经消失得无影踪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一切,是现代人民生活需要的东西。作者时不时会感慨,没能留存下来,没能保护好,挺遗憾。我在有同种遗憾的同时,又想着,随着社会的进步,被新的楼房和公路设施覆盖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幸事,那到底该怎么办呢?真的难以取舍。
书里作者徒步走过的地方,有很多还没有被“网红经济”浸染的美好河山,看得我心驰神往。因为没被开发,风景都还很天然很纯净,当然,不是自驾也不好抵达。
有些地方的文史办,把当地的历史资料保留得非常完善完整,有些地方则不然,当作者寻找不到湘黔滇旅行团在某地留下的痕迹时,我也跟着倍感遗憾。
书中有点到几个地方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有待提高的,作者到时是2018年,更不用想见上世纪30年代,湘黔滇旅行团又是如何在这些地方短暂停留生活的了,其中的艰辛自然不必多言。
而这一路,湘黔滇旅行团的师生,除了徒步顶着战火徒步前往昆明这个目的地,路途中他们也不忘做学问采风,记录每个地方的人文风情。这样勤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在令人佩服。
现在国立西南联大已然不再,尚留下一些旧址在云南师范大学。在我还能自由来去昆明的时候,没能去看一眼留下一张半长照片,真是挺遗憾的。不过,还有机会,还可以去实现。
之后,关于西南联大的一切,还会继续阅读下去。
钱能欣在街市上认识一个孩子,由他引着去看附近一个苗寨,这一回他考察的是苗族的爱情,“他们的婚姻最自由……任何男子只要女儿欢喜可以随便到女儿的闺房里去谈情,父母是毫不过问的……结婚自由,离婚也自由,不用上官厅花钱,一不投意,便可各自东西。他们有一个歌充分表示他们的婚姻自由:……俩个若是心不真,一世苦恼一世贫。既然苦恼既然贫,勉强夫妇难做人。不如送你金和银,俩个都好另找人”。
《四个春天》陆庆屹
非常纯粹的一本散文随笔。这是我上半年看完以后觉得心里最舒爽的一本书。
看这本书的时候,你能跟着书走进一片诗画山水中,心灵代替双眼提前看到了绝美的风景。还能感受到和谐松弛的人际关系带来的治愈温馨之感。
书里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点在于作者的父母,淳朴,勤劳,善良,开明,拥有中国多数父母长辈所拥有的美德,另外不可多得的是,他们还有自己的爱好,比如会在天台拉小提琴,有自己的消遣,这是很多父母所没有的。
中国式的父母,多数情况下在有了儿女以后,身心就都扑到孩子身上了,为孩子操心一辈子。因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日常消遣,双眼牢牢盯在孩子身上,这对现代年轻人来说,也是非常窒息的一件事,也容易因此无端生出一些争执。
看完以后真的深刻觉得,有自己的爱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啊~(浅薄了)
曾有人问我,你父母身上那么多让人感动的特质,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我想了想,回答说,是温柔。温柔能带来这世上最美好的东西。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属于买了很久但一直没看的书,直到我高中的女神跟我说这本书一定要看,很好看,我才想起来要看。
看这本书的心理变化是这样的,不解-愤怒-理解(但一些行为无法认同),其间是掺杂了一点惋惜的情绪在里面。这本书曾经被称为八组名著,早些年确实在八组刷到N次,这几年风向稍有点变,觉得作者在书里有点污名化女性的意思。这一部分也是我看了比较不适的。不过撇除这一part,确实可以感受到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估计很多看完之后对于自己要月亮还是要六便士也有很多的思考吧。
斯特里克兰的很多做法就不是循规蹈矩的人会做的,他已经拥有了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一个完美的妻子,两个乖巧的孩子,所有人都觉得他们一家子好幸福。但这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他一句话也没交代就离开了。
离家以后他过得很穷苦,但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热爱的事情,即便能欣赏他绘画风格的人寥寥无几。他也做了背德的事,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他很毒舌,即便这人欣赏他支持他,他嘴下也毫不留情,我看了挺愤怒。
可以说他的后半辈子是肆意的,他坚持在做自己,丝毫不在乎世人的眼光,也不在意是否有人欣赏他,是否能功成名就……这些在他看来都不那么重要。坦白说这样纯粹的热爱和坚持是很难能可贵的,现在少有人可以撇除一切身外之物、断绝已有的稳定情感往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的这份执着与坚持还是蛮令人佩服的。
有时候人们戴着天衣无缝的面具,以至于他们觉得,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真的变成了那个他们假装的人。可在书或画中,人会毫无防备地呈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虚饰只会暴露他们的空虚。再多的伪装,也掩饰不了本来面目。假装特别,根本无从掩饰平庸的头脑。对敏锐的观察者而言,即便是最随意的作品,也会暴露出作者灵魂最深处的秘密。
一些碎碎念+读书思路
往年对书的兴趣是一阵一阵的,这种一阵一阵的感觉来自于长时间刷手机觉得虚无的愧意,因为我没能从刷手机上获得特别满足的感觉,深感时间被浪费了。我也总是在年终才开始冲刺型看书,常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看书速度可想而知,撑死2-3册,不能再多。

去年除了关注的作者出的书有立马纳入囊中以外,其它的少之又少,也是对自己的限制,因为没看掉多少,所以不配买。没买新书对我像是会有什么天大的遗憾似的,所以去年年终才会给自己立下“三个月不看掉10本,不可以在4.23买书”的flag。没想到居然做到了!
我发现这件事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把睡前1小时刷手机时间拿来看书,就可以很快达到。从一开始看个十几分钟就想刷手机,到后来读书的时候手机在哪儿都不知道,也变得越来越沉浸。看小说(无论中外)是最容易的,有故事情节会好带入许多,难的是一些人文社科纪实历史散文类,容易半路弃书。
《人间草木》是第一个突破,这本都相对好坚持的了,因为汪老很会吐槽,散文写得很有意趣;《我的前半生》是最煎熬的,也是让我看书状态转变最大的。
2019年《我的前半生》看了六十来页弃掉是因为脑子不够用。他们爱新觉罗家的人真多啊,多得我分不清谁是谁,族谱关系乱得我还用幕布做了个思维导图(当然是个很乐色的思维导图),到现在还留着,这次重新把书拿起来这个思维导图帮大忙了!这本书挨过前100页渐入佳境,也就不再那么执着分清楚爱新觉罗家的人,自然读起来也就顺畅了。从一开始一页要2分半,到后来一页1分半;从一开始要读出声来才能看进去,到后来默读也能很沉浸。

现在基本每天保持在1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自觉卡点开始看,有那么一两天没读书,居然会有心理负担(感觉这样也不好)。但有看愿意看总比之前浪掷睡前时间的好,下半年就这样继续坚持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