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复一日也会像托马斯·曼的魔山一样让人颓废躺平吗?
早上六点多,被楼下婆婆出门关门的声音吵醒。
每次被声音不大的噪音吵醒都说明自己本身在清醒的临界点而已,身旁老公还睡得正香,甚至做了一个开心的梦,笑出声来。
闭着眼睛多躺了一会儿,脑子里混杂的思绪乱飞,干脆起来,喝热咖啡,看托马斯·曼的《魔山》。
经过前天整日的雨,到今天早上气温还没有反弹回之前的闷热,不开空调、喝热咖啡,都不会热出汗。
书只看了十来页。
整理了下桌面和笔记,刷了十来分钟豆瓣和小红书。
不苛责自己的不专注,找找原因。
一是因为偶然点开了微信读书其他网友的阅读进度和笔记,发现别人比我进度快、笔记写得有意思,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些焦虑;
二是社交网络成瘾是需要慢慢戒断的,急不了一时,只要有意识、有改变就好。
很多时候我读书心猿意马,但当我读进去的时候我会觉得头脑被文字点亮和整理过的清明和舒适。
有人说“珍惜每个当下的瞬间”,这种说法是一种引领我们良性生活的理念,而不是必须时时刻刻如此的考核标准。

生活中常常会碰到与自己相左的观点,但我想关于任何事情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尤其是不涉及道德是非的主观事情,符合自己心性和成长的就是自然的、合理的。
我甚至觉得偶尔被相左的观点刺一下挺好,因为这种感觉反而会让人思考,慢慢清晰地认识自己。
比如面对自信的人时我常有的自卑感,它虽然没有自信那么璀璨,但自卑时向内生发的东西有时可以化作一种谦逊的美好品质,它没有爆发性力量却蕴含着温润如玉的柔和与平静。
这世界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但我们的主观世界都不一样,也不必一样。
自信的人挺好,我为他们鼓掌;我自卑也挺好,我给自己拥抱。
想通了,就放下了。
没有必要永远和别人对比,焦虑时专注自我。骄傲时看看人间悲惨,悲伤时看看人间美好。适时调整。
上午十一点多到乐乐的工作室,喝杯咖啡果皮茶,和她聊天,然后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继续飘在托马斯·曼的《魔山》里,故事里的青年是混沌着承接这个世界的,但作者很清晰,读者介于两者之间,在魔山里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模糊思考过的问题,以及对世界长久的困惑,有点读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感觉,在文字的叙述里感受时间特有的心理质地,和人物在心里引起的最细腻精确的感受。
晚上八点多到家,冲澡。
整理了所有夏装,留下二十几件,淘汰了十几件,有的穿了好多年穿腻了,有的觉得不适合自己的身材和风格。
穿衣需求和心理一直是在变化的,目前觉得夏天的需求是舒服不紧绷,不暴露、否则会不自在,防晒,最后的需求点才是好看,甚至有时候觉得不难看就行了。
如果有喜欢的、合适的就多穿,可能每个季度两三身就足够了。
整理完快十点钟,今天吃的饼夹香椿酱、冒菜、板栗、锅巴,这会儿都消化得差不多了,肚子已经感觉到饿了。今天最后进食是六点钟,到明天吃第一餐大概十点钟,刚好符合最近流行的16+8,时间是恰好好符合,吃的种类不限制,细嚼慢咽,七分饱就停。
躺床上继续读托马斯·曼的《魔山》,睡觉,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