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悲剧的起源03补
巴洛克式的君主同时也是唯一的道德代表;巴洛克戏剧中并没有革命信念,只有纯粹内在的斯多噶式道德→此道德与历史产生冲突→使冲突得以解决的是:自然,内在道德寻求外在自然作为其根基,由于自然的无限延异,道德随其根基僭越自己。(哲学因此有了对于博学的追求)
自然的够扭曲道德(将其变为强度的而非现象的)。“巴洛克逃避主义的决定因素不是历史和自然的对立,而恰恰是在纯粹创造状态下历史的全面世俗化,与沉闷的世界史相对立的不是永恒,而是永恒的乐园的不断恢复。”历史至此以图象的方式得到掌握与分析(宫廷的例子)
自然的创造在于:1.现象作为自然以扭曲道德和图像化吸纳历史的方式被创造;2.最高秩序作为自然被创造;3、1和2存在合并的趋势。
巴洛克戏剧的组织方式是“混淆”,即空间或舞台的不断生成而非时间的连续性。这一生成的主体是“阴谋策划者”,其通过控制“情感”将历史能动力变为政治活动。在语言上表现为自然科学语言进入诗歌语言。而其根源在于一种斯宾诺莎主义对于自然—精神同构性的坚信,并因此尝试将无序历史整理成精确自然规律,并由此介入国家政治。
巴洛克式的悲剧也在于“阴谋者”精神的含混性,即外在疯狂与内在禁欲的一体性,廷臣因此也被视为“圣贤”或“恶魔”:其失败同样也是意志的失败,并由此产生“悲痛”的情绪。 巴洛克因素的标准在于:并非如以往诗学标准,情感是结果,而动作则是中介,相反情感是形式,动作是结果。而17世纪情感生活的加快正是认决策和深思熟虑为代价产生的。意志与情感产生中突并最终被其所揽毁,动作让位于情感的表现。
对待历史主义的态度并非对立,而是新姿态通过古代的权威看到当下的力量,并由此征服对手。【过渡但是微小的意义。”与传统马主义具有本质性区别,权威并不在未来,而在过去(同时以具体性,可修改性,多样性的区别类似于柏拉图主义或儒学)】
本雅明在这一章:1、分析君主,以及君主作为神圣与专制,历史与反历史,被造物与造物者的矛盾;2、这一矛盾产生的背景,以及这一状态下的分裂以及弥合手段,神圣意志在世俗生活的改造中得到体现;3、提出了空间式弥散代替时间式现形,提出拯救和游戏的概念;4、其基本手段式是通过自然中介道德与历史的冲突,在自然-创制的背景下吸纳历史并更新道德。;5、其带来的特点是情感(盲目性)取代意志(目的性);6、反对乌托邦主义以及未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