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玟走了,她见证过那个蓬勃的年代

“李玟去世”,而且是自杀,这个消息后加十个感叹号,都不足以表达人们的震惊。
把消息发到群里,一个00后小朋友说,“我能说我不知道她是谁嘛?”
也对,李玟火的时候,他们还没有出生。但对于80后来说,李玟是和那个时代一起来的,她见证过那个相对贫瘠,但又蓬勃的年代。
我想,大部分国人真正认识李玟,是从2001年春晚《好心情》开始的。
动感的音乐声中,一袭红衣,侧躺在粉色的充气沙发上,从舞台底部升起,挥舞着手指,李玟开口就是“一见你就有好心情,不用暖身就会开心。”
那么艳俗的颜色搭配,那么闹腾的伴舞,那样官方的场合,可李玟凭借招牌的笑容,以及嘹亮的嗓音,就是能把“像夏天吃着冰淇淋”那样直白的歌词,唱得人心花怒放,让人信服。
李玟只要一开口,那光芒四射的魅力,挡也挡不住。十几岁的我第一次看她的表演,也知道那是不同于同台歌曲《越来越好》的存在。动感,活力,时尚。

2001年春晚的字幕中,李玟的名字后面跟的是“旅美”两个字,那代表着一种开放的态度,一种拥抱全球的姿态。
也是在2001年,7月13日,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
那是振奋人心的年代,我们陆续收回香港和澳门,庆祝祖国的50岁生日,跨过千禧年,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男足还破天荒踢进了2002年世界杯。
在那个并不遥远的世纪之交,中国到处洋溢着和世界接轨的热切氛围。
用李玟去世后,博主@老柴 的话说,就是:
更年轻的朋友们可能很难想象,对80后来说,世纪之交是个多么特殊的年代。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家庭,一切正走向积极、开放、繁荣,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仿佛欢歌永无尽头。
李玟“旅美”的身份,刚好顺应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气。她不是时代的引领者,但她的走红,证明了那个时代曾经真实存在过。
1998年,迪士尼首次采用中国元素为题材的电影《花木兰》,在全球上映。
迪士尼拿出了自己的诚意,聘请了中国内地和港台的一大批文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对影片的脚本、情景、造型等进行了反复研究审核。
2020年,还有人在虎扑上回忆,当年铺天盖地的节目都是采访幕后人员如何制作,让人看到最先进的技术,香港卫视中文台和各省内频道的娱乐节目,也是大幅宣传。
那时候,国人虽然觉得花木兰像个外国人,很难接受,但花木兰的长相还没有“辱华”,人民网评盛赞“影片既有恢宏的气势,又有温馨的场景、迷人的色彩和感人的情节”。
《花木兰》主题曲也有两版,英文版是由克里斯蒂娜演唱的《Reflection》,中文版就是李玟的《自己》。
“我,眼中的自己,每一天,都相信,活的越来越像我爱的自己”,自信又大气,唱活了那个说“也许不是为了我爹,而是为了证明我自己”的木兰,又好像是对那个时代的白描。

1999年,国产动画片《宝莲灯》上映,这部被寄予厚望的电影,是当时投资最大、篇幅最长的一部动画片。
有节目说,《宝莲灯》是中国动画电影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无论剧情还是配乐都太模仿迪士尼模式。
但它在影院成功上映,以及2500万的票房,都标志着中国动画产业迎来了生命第二春,让早已对国产动画失望的广大爱好者们看到了一线生机,重启了中国国产动画的复兴之旅。后来当人们再谈“国漫复兴”时,都会上溯到这部动画电影。
《宝莲灯》贡献了三首金曲,刘欢的《天地在我心》、张信哲的《爱就一个字》和李玟的《想你的365天》。
作家张佳玮说,那时候,满大街都先唱她“春风扬起你我的离别,夏雨打湿孤单的屋檐”,回头就开始学张信哲“拨开天空的乌云,像蓝丝绒一样美丽”。
那时候两岸三地群星璀璨,好作品多到要堆积在同一部电影里,现在看来,是多么奢侈的事情。

2001年,《卧虎藏龙》荣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这也是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影片。
2001年第73届奥斯卡颁奖礼,李玟身着一袭大红色旗袍,献唱电影《卧虎藏龙》的英文主题曲《月光爱人》(《A Love Before Time》)。
李玟成为首位登上奥斯卡颁奖典礼献唱的华裔女歌手,舞台上的她台风大气,笑容自信,展现了华人歌手的风采,那是华人歌手的高光时刻。
《卧虎藏龙》在奥斯卡的成功,极大振奋了国内电影人的信心,带动了一股“冲奥”热。
2002年,张艺谋紧随其后,拍摄了阵容豪华的武侠动作大片《英雄》,用全球1.77亿美元(约合14亿人民币)票房,开启了华语商业大片的时代,并提名奥斯卡金像奖和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那时候,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一个越来越庞大、越来越红火的电影市场。

写这篇文章,去搜李玟的照片,在每一张她的照片上,几乎都能看到她那标志性的笑容。大气、自信、活泼,好像是每一个人对她的第一印象。
她的歌,大部分也都是劲爆、热辣、快节奏那一款的。“我的情人,我爱你我相信我是你的,梦中情人”,“耍花枪,一个后空翻,腰身跟着转,马步扎的稳当”,听着心情都能好起来。
就连简单的“Di Da Di”三个音,也能被她唱得活色生香。
她五颜六色的头发,高挑的身材,她的跳舞和国际范儿,让她一登台,就像个灿烂的太阳,好像有散发不完的能量。
李玟年少移民,后在香港出道,又在台湾发行第一张唱片,红遍内地,又作为中国人在国际舞台发展。
在李玟2017年“18”巡演的海报上,写着一句口号:“给我一个舞台,一支麦克风,我将给你全世界。”如果是别的歌手这么说,你会觉得全世界不过是个口号,但李玟说起来,全世界就是全世界。
虽然不能把明星的个人成就和时代精神画等号,但在李玟身上,似乎总能看到那开放而又蓬勃的时代精神的影子。
网友@藤零 说:
那时候李玟就是“洋气”“时髦”“国际化”“地球村”“华人之光”的代言人,你觉得她身上凝结着一个万花筒般的未来,她是所向披靡的存在。
谁也不会想到,那个如阳光一样明亮耀眼的人,也会有被黑暗给吞没的那天。
—The End—
作者:魏春亮
首发:魏春亮说,ID:liangsound
魏春亮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猿辅导,能不能要点脸? (5人喜欢)
- 董明珠,越来越离谱了! (3人喜欢)
- 美团别哔哔了,有本事告京东啊 (4人喜欢)
- 刘强东,这次玩大了! (1人喜欢)
- 山西“订婚强奸案”的真相 (3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