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龙应台
认识龙应台,是从《亲爱的安德烈》开始的。在书店里看见了这本书的简介,说是龙应台和儿子的亲笔书信,是一个母亲描述自己了解18岁儿子的过程的书。买回去细细读完,龙应台留给我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我知道她很有名,作品一向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但从她写给儿子的信中,我看见的全是她的耐心,虚心。从此,我知道了这个女作家,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女性的细腻温柔,也从她身上读出了男人似的无所畏惧,这也是她不同于其他女作家的地方,她很有魄力。(她会不顾一切的指出社会的不良现象,不受舆论压力)。
人的一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蜕变,铸就了现在的自己。龙应台也是这样。
幼年时的龙应台在台湾乡下长大,15岁后到了一个渔村,再到后来出国留学,拿到了英文系博士的文凭。对于一个从台湾乡下走出的孩子,每一步的世界都是新鲜的,也都是使她成长的。她说过:“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想青年的龙应台已经完全独立,带着那种坚持与勇气前行着。
后来她结婚生子,我想那段时光是她记忆中最柔软,最简单的日子。这是我从《孩子你慢慢来》中体会到的。她的性格中那略带幽默、朴实单纯的特点在书中得以体现。她教会了我从生活中平凡的琐事中体会真正的人生,把小事情写的简洁生动,又幽默的不留痕迹,让人不会觉得“索然无味“,反而“津津有味”,可见她的文学功力。
再到后来她回台湾担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对于她在政治上的一些作为我并不太感兴趣,也无从了解的很透彻。我只是知道她做事的风格一向直率,看问题喜欢从宏观入手,她总是有着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也成就了她的个人魅力,看似辛辣、讽刺的文笔却深深透露出对与社会不良现象的揪心与想要帮助改变的责任感。在担任这个职务期间,她把自己性格中男人的一面展现了出来。
同时,面临着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她发现自己并不了解他,于是有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展现了一个关爱儿子却不知道如何走进儿子的母亲形象。她说:“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有人给薪水而已。”她自嘲人生这门科自己还未学成,成绩勉强。
一个作家,一个妈妈,一个大学教授,一个文化学者,龙应台在每个角色里都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我们都知道,人生不可能完美,但努力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人就是榜样。我从龙应台身上看见了她的努力,执着与勇气。学习她作为女人的宽大包容,同时也学习她性格中勇敢、睿智、不服输的男孩子气。
龙应台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责任,有自己的思想。学习她,使自己的人生不在混沌中度过,而是清楚地让自己知道“我要干什么”。
人的一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蜕变,铸就了现在的自己。龙应台也是这样。
幼年时的龙应台在台湾乡下长大,15岁后到了一个渔村,再到后来出国留学,拿到了英文系博士的文凭。对于一个从台湾乡下走出的孩子,每一步的世界都是新鲜的,也都是使她成长的。她说过:“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想青年的龙应台已经完全独立,带着那种坚持与勇气前行着。
后来她结婚生子,我想那段时光是她记忆中最柔软,最简单的日子。这是我从《孩子你慢慢来》中体会到的。她的性格中那略带幽默、朴实单纯的特点在书中得以体现。她教会了我从生活中平凡的琐事中体会真正的人生,把小事情写的简洁生动,又幽默的不留痕迹,让人不会觉得“索然无味“,反而“津津有味”,可见她的文学功力。
再到后来她回台湾担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对于她在政治上的一些作为我并不太感兴趣,也无从了解的很透彻。我只是知道她做事的风格一向直率,看问题喜欢从宏观入手,她总是有着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也成就了她的个人魅力,看似辛辣、讽刺的文笔却深深透露出对与社会不良现象的揪心与想要帮助改变的责任感。在担任这个职务期间,她把自己性格中男人的一面展现了出来。
同时,面临着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她发现自己并不了解他,于是有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展现了一个关爱儿子却不知道如何走进儿子的母亲形象。她说:“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有人给薪水而已。”她自嘲人生这门科自己还未学成,成绩勉强。
一个作家,一个妈妈,一个大学教授,一个文化学者,龙应台在每个角色里都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我们都知道,人生不可能完美,但努力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人就是榜样。我从龙应台身上看见了她的努力,执着与勇气。学习她作为女人的宽大包容,同时也学习她性格中勇敢、睿智、不服输的男孩子气。
龙应台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责任,有自己的思想。学习她,使自己的人生不在混沌中度过,而是清楚地让自己知道“我要干什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