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海工作的这小半年
十多天不输出了,看着键盘上的二十六个字母我似乎突然显得生疏,不知先敲向哪一个,于是只盯着它们看,希望它们能够灵魂出窍,智能组合,然后自我组织出一篇能够让我心悦诚服的内容。
只是大概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上海的雨都停了,它们依然固若金汤,平静地躺在那里,丝毫不解风情,没领会我的意思,看样子它们没把我当成它们的领导,我是一个失败的领导。
于是,我只能疏解我的眉宇,屏气凝神,将自己推入思考的深渊,陷入到文字的漩涡里,我就这样静静地思索着,然后敲下了第一行字,上海的雨突然又下了起来。
至六月底,我来到上海差不多已经有五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自身发生了许多的事情,有些是我预料到的,有些是我未曾预料到了,而我也一直觉得生命的有趣之处就是在于这些未曾预料的事情当中,它让生命成为一个谜,让人遐想和眷恋,以至于不灰心,自始至终,寻求着不断向前。
从前一份工作离职之后,我显得有些疲惫或者说“颓废”,即使去东北转了一圈,看了山见了海,这种状态似乎并未得到怎样的缓解。
于是,工作也没怎么找,或者说一直在思考下一个阶段我可以真正做些什么,能够为自己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千万不能再盲从。
显然,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依旧没有考虑清楚,可能我的行动力比较差,属于没有压迫就没有反击的那种人。
但最近内心当中似乎也有些苗头了,此前我一直想突破媒体这种桎梏,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媒体越来越没意思和价值,鲜明的观点缺失,大多只是人云亦云,这也是前一份工作转向品牌公关的原因。
太大的公司不适合我,太机械的的工作也不适合我,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回归媒体领域,那种还有些理想,以更加专业内容为基石的媒体,以此继续向内容层面做深耕与突破,我觉得这应该是兼顾工作与生活最好的答案,起码是我的答案。
某天我爸打电话过来,突然对我说:“没事做你就回来啊,待在上海干什么。现在我也想通了,什么钱不钱的,最后都是一场空。”
我惊讶于我的老爸竟然能够在这件事情上想通,毕竟他的一辈子都是在考虑如何赚钱,去哪里赚钱,为钱而奔波和操劳。
以前我想,我绝对不想过父母那样的生活,只是最后你会发现,无论你走到哪里,有着怎样的脾气,似乎还是在围绕他们所一直围绕的轴心在转动,只不过你与轴心的距离更大了而已,但本质上来讲并未如何改变。
但正如尼采所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为什么而活,这样或才能长久地对生命以温存。
昨天与一位认识不久的朋友聊天,我们聊到以前的生活,我说此前我在南京很轻松,也几乎没什么压力,但到上海后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了很多,但我一点都不后悔。
对于我而言,在上海的这几个月里,虽然充满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可能短时间内还会延续下去。
但于我而言,经历就是此刻我的“为什么而活”的答案。我渴望去体会一切,我愿意去把自己碾碎了重新组合,我渴望有些旧的东西死去,新的东西重新浮现。
有时候走在这座偌大的城市里,经过喧闹的南京路、外滩,穿过古老的街区巷尾,面对着穿着时尚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似乎突然间充满活力,渴望某一天可以真正融入其中。
在过去的半年里,“无所事事”当中书籍依然我的最佳伴侣,我数了下,一共读了77本书,这个月读了13本,发现了一些好书,也有了一些收获。
现在的我倦于闲谈,以至于走到哪都会揣一两本书,闲了就翻翻,我总觉得这比琐碎的闲谈好,闲谈没什么营养,也很无聊。
我花了一周多的时间读完了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按照我的读书速度,这本书算是所花时间比较长的了,原因就在于里面有许多的生字,我必须一一查询。现在许多字要不被简化了,要不已经很少被使用,成为了文字“古董”,只能从字典当中得知。
我觉得大脑和身体一样,你越不用,它越腐朽,你越讨巧,它越痴呆。我们本以为占了什么大便宜,其实那不过是自己对自己的放任罢了。直路走习惯了,你就再也不想走那些所谓的弯道了。
《苏东坡新传》这本书主要以苏东坡的诗词为线索,记述了苏东坡的一生,每每看到动情处就会泪眼婆娑。年轻时的苏东坡充满向往,对外面的世界也有无数遐想,但后来的他被大浪一次次无情拍岸,已然心灰意冷,一心只求归隐。
世界是一根棍棒,你不知道转弯和阿谀就会被当头一棒。你太理想主义,以为黑白终分明,最终却不得不迷失在黑白之中,再也无法抽离。
李一冰说,出身苏门的人,幸得不死,也必颠沛流离,救死不遑,还有什么机会讲学,还有什么地位领导文运?文化帝国的太平盛世已经过去了,大局扰攘,根本没有文坛存在,又遑论宗主。——这是苏轼不复自见的一重悲哀。
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我记得天早已黑了,我却不舍合上。
一本好书的强大能量不在于究竟有多少字,而在于它到底传达出了怎样的一种思想,以及给了你怎样的一种眼见。
还有一本书我觉得有必要也提下,这本书是胡安焉写的《我在北京送快递》,作为一名“底层”打工人,作者十年间做了近二十分工作,而这本书也展现了他在这些工作当中的所思所想。
胡安焉说:“我想说的自由,是一种建立在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上的个人追求和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真正区别于另一个人的精神内容。我觉得假如更多人向往这种自由,世界将会变得更多样化、多元化,更平等和包容,更丰富和多彩。因为向往自由,人们才会有不同的追求,而不必总在狭窄的独木桥上互相倾轧。”
我深以为然。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在朋友圈写了这样一句话,“无论在做什么,不要停止热爱,不要放弃对生活的热忱”,其实这是我对自己说的。
前几天,我还报名了一场越野跑,总距离是115公里,我希望用这样的形式督促自己,也给自己一个目标,这样时间的流逝在某个层面上才有了属于它的锚点。我们必须给生活以锚点,因为只有这样,时间才会在某个层面给我们以确切的感知。
我翻开自己以前的参赛记录,已经有三年多没有跑过100公里了,但那种感受在心底似乎依旧十分清晰,既十分痛苦又俨然沉浸其中。我想应该再次去体会那种“欲罢不能”的感受了。虽黑夜漫长,但也总有黎明之时,就像生活一样。
从去年年初开始,我越来越感到时间的倏然而过,不知是因为离职之后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还是因为地球在变小。总之,一天一天如流水而过,有时候合上一本书籍时,我惊讶于一天又这样过去了,恍然若梦。
此前,我还会有些许的不适或慌乱感,因为当你突然间从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中抽离,从工作机器当中卸下来,你不知道未来将面对什么。人总是期待确定性的东西,而怯于去面对未知,这是人共性的心理。
但后来,我就逐渐想通了,越想越明白,这可能是我此生当中最宝贵的一段时间和经历,我不觉得我在浪费时间。如果说不赚钱就是虚度时光,那么一切都将行将就木,失去价值。
正如胡安焉说的那样,“我不觉得自己在虚掷光阴、蹉跎岁月。在我看来,只要是认真度过的日子,最后都不会没有意义”。
其实任何事情谈意义都太遥远,毕竟每个人所关注的东西,所谓的意义也都不尽相同。我觉得做任何一件事情对于自己有价值,自己开心,然后自己有所收获就好。毕竟苏东坡也说过,“追思曩时,真一梦耳”。

陈禄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年度总结:断断续续,离职一转眼快三年了 (4人喜欢)
- 2024年度阅读记录:九十八本书的曼妙旅途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