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那些事儿
查看话题 >二战如何准备英语和政治?
许多同学在考研一战失败后都选择了二战,但是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制定新的学习计划以解决在一战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节选了一位二战成功上岸人大同学的经验贴中有关英语政治的部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一战经历及教训
(一)经历梳理
1. 总复习时间
一战开始时间为九月中旬,总复习时间满打满算为三个半月左右。
2. 政治和英语的情况
(1)政治
学习资料:主要是徐涛核心考案及配套强化课程,肖秀荣1000题、8套卷及4套卷。
学习基础:高中理科,本科未重视,基本零基础。
学习过程:9月中-10月初二倍速粗看了一遍徐涛的强化课程,并且跟着听课自己做了思维导图;10月初-11月初由于忙于专业课中断了政治的学习;11月初-12月初由于考试临近重新捡起政治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思维导图背了一遍(每天2小时左右),并适当练习了肖秀荣1000题和肖8;12月初-考试前,主要练习肖8、肖4的选择题,以及翻来覆去背肖4的分析题;最终成绩为70+。
(2)英语
学习资料:主要是“墨墨背单词”软件、历年真题以及刘晓艳作文课程。
学习基础:英语六级500+,阅读能力还行,写作能力较差。
学习过程:9月中-11月初通过墨墨背了5000个左右的单词(有滚动记忆),同时做了部分真题的阅读部分;11月初-12月初由于政治和专业课学习紧张,中断了单词的记忆以及真题的练习;12月初-考试前,基本没有投入时间在英语学习上,仅快速学习了一遍刘晓艳保命班的作文部分,以及考前自己练习了约5篇作文;最终成绩为70+。
(二)教训总结
重新复盘自己的一战经历,失败的原因教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复习规划方面
(1)总体复习时间较短,复习不够充分。
(2)复习进程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科学性,时间投入不符合学科特点,导致各科都没有形成新知识学习与旧知识复习之间的连贯衔接。
(3)缺乏完整明确的整体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导致前期状态松弛效率太低,10月中下旬时间不够时才突然警醒,后期强度、压力极大,整体效果一般。
2. 学习方法方面
(1)前期一味死啃教材,缺乏科学方法和体系思维,直接导致复习节奏拖沓以及后期记忆效率不高,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和自我怀疑。
(2)英语对真题重视不够,一方面练习的量不够,即只练习了近十年左右的真题且仅练习了一遍;另一方面也缺乏系统性,即没有限定时间(这一点直接导致考场上时间吃紧),主要练习阅读而较少练习包括作文在内的其他题型等。
3. 应试技巧方面
(1)考场时间安排缺乏合理规划,或虽有规划但实际执行很不理想,导致答题时间吃紧。
(2)文字排版不够整洁,在答题时都是歪七扭八、龙飞凤舞,想必也失分不少。
4. 心态调整方面
(1)首先在整体上对自己能否上岸持怀疑态度,不够自信,但在具体过程中常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甚至取得了一点学习成果之后沾沾自喜产生懈怠心理,陷入了“战略上过于重视”、“战术上过于藐视”的误区,既容易缺乏信心和斗志,也容易出现学习和应试上的失误。
(2)前期复习时过于懈怠,后期又过于紧张,对压力的认识和分配均存在不合理。
(3)始终没有找到合理的排解和调节方式,导致情绪不够稳定,饱受失眠困扰,严重影响学习。
(三)经验积累
基于辩证思维,一战尽管结果是失败的,过程也漏洞百出,但总归有一些做得不错而值得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在二战的过程当中得到了坚持和实践,为我二战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如下:
1. 制作思维导图
一战个人在政治学习当中有自行整理思维导图,优点在于体系清晰、便于记忆,也实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 在记忆时多进行知识的串联
虽然背诵时间不充足导致强度极大,但在高强度高压力的背诵中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悟,比如在记忆具体知识点时多与相关知识进行串联,找到其在基本体系以及同类知识中的地位,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
二、二战初试经历梳理
(一)复习前准备
1. 心态准备
二战的开始,甚至于决定是否开始,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心态上的准备。考研失败的落寞与彷徨,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明白,自我的怀疑、前路的迷茫、年岁的增长、家人朋友的失落和误解,乃至于经历过一战后身心的疲倦等等,都是对勇气和意志的重要考验。因此,敢于直面自己失败的过往,敢于向自己内心深处开刀,深刻认识自身的不足;同时积极把握自身已经具备或可能具备的优势,重新建立起对知识的兴趣和冲击顶峰的信心,这些都是进行具体的知识复习前必要的准备。
2. 规划准备
基于一战的教训和经验,决定二战后我首先对二战复习的时间和具体复习进程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具体而言:首先在时间方面,考虑到自身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战线过长的可能弊端,并结合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我把二战复习的总时间确定在四个月左右(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现时间还是略紧,因此仅供参考,朋友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另外在具体复习进程上,个人确定的总体原则是前期重英语(11月中旬前),后期重政治(11月下旬后),专业课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适当将背诵的时间提前(主要是考虑到后期政治背诵任务重且专业课重复背诵有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各科均不中断学习,每天保持对专业课、英语和政治都投入一定的时间。
3. 资料准备
二战在资料方面准备比一战更为全面,具体而言:政治科目由于一战时已经基于徐涛核心考案制作了思维导图,因此二战增加了肖秀荣精讲精练作为补充;英语科目增学了唐迟的阅读课程。
(二)具体复习过程
1. 9月——知识积累和状态调整
政治方面主要是结合精讲精练对原有的思维导图进行了完善,同时适当练习了肖秀荣1000题,这一阶段对政治投入时间较少(一战时已经看过一遍课程所以没有再重复)。
英语方面主要是重复记忆了一战时就已经背过的单词(使用的依然是“墨墨背单词”),并完整练习了五套左右的真题(不包括作文)。
2. 10月——知识积累和强化训练
政治方面主要是练习了肖秀荣1000题,以及结合思维导图将史纲部分背了一遍,投入时间依旧不多。
英语方面主要是练习近20年真题,并保持单词的记忆,同时选择性过了一遍唐迟的阅读课程。
3. 11月——高强度记忆和深化理解
政治方面主要是完成了肖秀荣1000题的练习,巩固了史纲部分的记忆,并结合肖秀荣知识点提要回顾了马原、思修和毛中特部分的重点知识(但并未背诵),除此之外11月肖八出版,在12月到来前将肖八选择题练了两遍左右,分析题未关注。
英语方面适当放缓了真题的练习和单词的背诵(为了匀出时间给专业课和政治),后20天每天会抽半个小时左右对已经做过的真题阅读进行朗诵(强化语感)和逐句翻译(每天1-2篇)。
4. 12月——后期冲刺和应试准备
政治方面只专注于肖四分析题,以及肖八和肖四的选择题,同时适当记忆了公众号总结的选择题重点知识点和一些关键词(总体是以肖为主,其他为次),其中肖四分析题反复背诵了三遍左右,基本达到滚瓜烂熟(但也只背了肖四),选择题也是反复做,尤其是考前一两天高强度看了几遍。
英语方面没有再过多练习真题(整个12月只练了一套),主要聚焦在作文,12月平均每天练习一篇,另外考前两周将单词又快速过了一遍。
在阅读完这位同学的经验贴之后,我还想跟大家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要对一战进行全面的复盘。二战的学习不能是对一战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有重点地去进行调整。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在一战中每一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说政治肖四的背诵时间不够,那就把背诵时间提前,别等到最后一周再开始记忆;英语的做题速度慢,那就多进行计时练习。在复盘过程中不能只注意到出现的问题,也需要找到在一战过程中我们一些成功或者说有益于学习的做法,并让其继续应用于二战的复习。
其次,调整好心态。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是二战了,对英语政治已经有一些基础了,在复习的过程中就会不够认真,觉得自己只要随便再学一学就可以了。这种心态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要以“空杯心态”去进行二战的复习,要当作自己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在这种心态的引导下,我们反而会发现以往复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知识点。正所谓“温故而知新”,每一遍复习都应该能获取一些新的知识才对。
每一位决定二战的同学都是勇士,相信你们一定能一路披襟斩棘,取得最终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