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礼、乐”关系读书随笔
人类从远古时期走来,可以说是从动物到成为人类的历程。
早期的人类我们称为野人,他们的一举一动、交往关系更多的是出自于动物的本能。
然后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群体,这个时候爱思考的野人就会慢慢发现群体相处的技巧或者说管理的诀窍等等。再进一步发展,就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早期的人类是没有任何所谓的书籍可以供学习,那么他们的思考从何而来呢?人与人相处中,观天地与万物的自然运行之道,而后有所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观天地发现其间充斥万物,虽然彼此相异,但又能杂处一起,同时还能彼此之间存在者联系。在繁多复杂中看到“有序”,又在万物彼此联系中看到“和谐”。
正如一个人,其人性之中情感充沛丰富多样,它们往往“感于物而发”,天地能长久在于能有序有和,那人想要健康长寿自然向天学习,承认人作为生物是复杂的个体,他的情绪会随着外界的刺激而不断变变幻。这个时候人就需要学习天地的生长敛藏,做到居仁由义;学习天地的有和有序,做到有礼有乐。
从人性的事实来看是丰富多样的,无论是性善还是性恶都是片面的见解,站在文明发展、社会(关系)稳定、人类更好的生存来说,让人朝着善的方向发展是大家的普遍共识。想想要是我们生来就有区别,聪明愚钝、强壮弱小因人而异,那么处于丛林法则之下,那便是动物世界,人还不如称其为兽。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想来几千年的文明也真是辛苦,一个善需要持久的努力,而一个恶往往在某种刺激下就能吞噬人性。
所以儒家强调个体的修养,个体有着诸多情感是事实,具体哪一种情感会以什么样的程度展现出来,会根据个体与外界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尊重这个现实的基础上,儒家选择从个体到社会这条路径来推自己的主张。个体的情感不能说有好坏之分,正如我们看小孩展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往往旁观者会说“他只是个孩子而已,他能懂什么呢”,情感不能压抑(压抑了之后必然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问题),情感如河水一般,宜疏不宜堵。于是古人借此观察发发明了“礼乐”。当人情感需要抒发,最好的形式莫过于音乐,借音乐借诗歌来表达,不经意间这便成了艺术。情感为内在的,通过诗歌艺术来传达固然是好的方式,日常生活中如何传达情感让人接受到呢,这就是行为了。情感在内,行为在外,由内而外发,他人由外而察其内心。对于这个外显的情感行为,儒家就制订了“礼”。乐的核心精神在和在自然而发,礼的核心在于序修养的功夫。
人的德性始于孝天,其背后意味着对生物的起源予以敬意。有天地才有人类有父母,然后才有个人。对自己的起源持以敬,做到“慎终追远”(其他文明也都在对起源予以探索,只有对过去予以认识,才能更好的接受现在,才能更确定的走向未来),于是“百善孝为先”,孝父母而后和,敬父母而后礼。孝敬自己的父母,推己及人,而后敬长慈幼、忠君敬贤、仁民爱物、谨言善行。儒家强调个体的修养,个体做到“诚于中形于外”,然后在关系中忠恕,然后社会和谐。
礼乐是同出于仁,它们内外相应。仁近乎乐,义近乎礼,非要说先后,那也是绘事后素、乐是质,礼是文,文必后于质。但另一方面,它们的确又容易走向两极。如,乐是情感流露活泼,是生气洋溢,而礼则是行为纪律严肃。一个浪漫一个古典。乐是在冲突中求和谐,礼是在还混乱中求秩序,一个趋向大同一个趋向差异。乐的精神是和乐仁爱,是天然。礼的精神是序节文制,是功夫。辩证看待两者,礼乐不相离。只走一端,都是偏离了。
礼乐最大功用不在于个人修养,而在对群体的教化。只是这两者,都是用同一种路径可以实现,即内仁而外义,致和以乐,致序以礼。管理群体国家,教化为先,教化在礼乐中又侧重与乐。乐是最原始的艺术,不需言语却能让人感到力量。乐能实现同,同则相亲相敬,乐能无怨而后不争,于是国家得以治理。所以儒家治国追求德化这种上上之道,而政治刑法可以称为礼的形式,比较下乘了。礼乐的功夫到,政刑可以不用,没有礼乐只有政刑,必定会流于偏枯烦琐残酷。礼乐为上,理想之治,政刑为下,兜底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