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家赵亮自体心理学讲稿系列5:创伤
从弗洛伊德对创伤的理解,到自体心理学对创伤的理解,以及临床出现的创伤,以及工作的基本方式。
先举个栗子,让大家感受一下。我有个来访者,来到咨询室之后非常痛苦,痛苦于他现在学到的很多技能以及一些理念,尝试着想通过这些方式方法让他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却发现还是不行。刚开始孩子还可以去哄一哄,尝试着用学到的东西去理解孩子。但是一会儿就不行了,就爆发了。就是说三遍好话说完,不管用,就开始暴怒,就去打孩子,打完又特别内疚。觉得自己白学了,怎么又是这样子,觉得自己非常挫败。然后和爱人的关系也是这样,好像也处理不来。当他来到咨询室中的时候,一遍一遍讲这些东西,非常痛苦,让他觉得不知所措。
这样的来访者来到咨询室的时候,你会怎么办?第一步,看到他的努力。第二步呢,来访者体验到最多的是挫败感。学了那么多咋还不行,努力好像没用。他可能会体验到无希望感,来访者经常体验到想死。活着干嘛呢,把人折磨死了。
先不要了解细节,意义不大,因为他现在没有心力谈这个东西。成长史也不要去谈,没心力和你谈。他现在萦绕在无希望感和无力感中,很痛苦。
像这样的来访者,他为啥学了那么多,却没用,还在里面乐此不疲地前行呢?
行业里有些人也是这样,抱着改变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好的美好愿望,刚开始好像有些改变,时间久了却有了耗竭感。这些知识对他来说驾驭不了。
这里面思考一个问题,这个就是一种创伤体验。
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来访者这样乐此不疲地去搞呢?挫败,然后觉得自己没学好,又去培训,回来读书,又去培训,然后又不行了,又重新培训,直到最后心力耗尽,产生想死的绝望感。这种感觉不是抑郁,是耗竭感。为什么他这样?因为学习本身就是防御。
如果我们给来访者解释一下,比如下面这种感觉我们理解了,也听懂了。比如如果这个时候反问一下来访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这样的话呢,我在想,为什么你还会不断地这么去做呢?来访者这时候可能会告诉你,那你告诉我,我应该怎么办。以我的方式可以这么去回应,你从一遍一遍的学习中,好像找到了怎么办的方式。阶段性的话连起来放在一块说,一股脑倒给来访者。
、w如说,在你学习的路上,你一次次看到了希望,同时又一次次体验到效果不是那么好,同时引起你很多的内疚感和挫败感。那么我想,对于这些,好像在告诉我,学习这么多的内容,最重要的好像是那种希望,好像可以让你自己变得更好。因为它可以给你带来希望感。
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解释他的防御,解释为什么学习对他的意义,只是好像效果不咋滴。我想,这样一个希望对你很重要。我说的这个案例大体上就是这么跟他谈的。
当然,一开始我回应的是他的努力。我能感受到你是非常努力,同时又感受到深深地挫败感,确实让人无法接受。这些是放到三到四次的咨询里面说的,而不是一股脑说完的。
说完之后,来访者反应是什么。他回去之后,他好像无法忍受这些愤怒。他说我以前呢,还会用这些方法去调整自己,去忍受。从这样的一个理解回去之后,他感觉到他连抑制自己愤怒的力量都没有了,抑制自己爆炸情绪的力量都没有了,都不愿意那么去做了。
这个时候来到咨询室后告诉我,他越来越糟糕了,这就是创伤的激活了。创伤激活了,我们要做什么呢?来访者来到咨询室中,说我感觉自己快崩溃了,都没有力量去抑制自己的愤怒了。感觉到特别难受,感到无法应对生活了,我现在要远离我的孩子,否则我会把他毁灭。我现在已经无法跟我爱人在一起了,非常痛苦,跟崩溃了差不多。
来访者怯怯地问了句话,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现在我该怎么办呢?然后话锋一转说,你告诉我说,我以前学的那些东西没效果。那我要怎么办呢,你告诉我。
他感觉到我好像否定了他以前的努力。大家可以感觉到这个来访者现在处于一种崩溃状态,当然不是全面崩溃,而是局部的。他非常痛苦、愤怒。因为他好像听到了他以前的努力没用,他希望我告诉他,他要怎么办。
大家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怎么处理?你会跟来访者说什么?处于这样的境地让你很难受,你希望有个人能给你指引方向,将你带离这无助的境地。这个时候要回应的是精神经济学。就是他已经受不了这种感觉了。
为什么受不了了呢?就是好像他已经知道他以前做的那些努力、方式没有用,但是放弃努力他就崩溃了。来访者现在处于尝试放弃以前的做法带来的混乱,这种混乱让他承受不了,非常难受。以前尽管也难受,但是好在还有方法可以让自己好一点,现在把这个方法也放弃掉了,自己承受不了了,没什么方法了。
我们现在要做什么呢?首先就是看到的是来访者现在,比如说你这样回应他:我看到你非常难受,通过这几次谈话让你意识到你以前做的很多努力好像效果不太好、没用,你想尝试着放弃它,却不知道怎么办,所以现在陷入一个非常混乱的状态,让你难以承受。这是一个精神经济学的解释。我们这个时候面对来访者的创伤的时候,我们尝试着去解释这个。
你看我们咨询师有时候是不是挺坏的?给来访者解释说你这玩意儿没用。来访者崩溃了,然后又给人解释说,你崩溃了受不了了。听起来挺残忍的。然后这时候我的这位来访者就说了,那我现在怎么办。其实当来访者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状态已经平稳很多了。他的恐惧感、崩解的焦虑感已经下降很多了。其实来访者的原话是这样的:我现在特别希望你能告诉我,我要怎么办,但我知道,不是这样的。来访者很难受,一直在流泪,其实他一路上都在流泪。然后他说,怎么办,我就照着你的去做就好了。
我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也是按照精神经济学的做法来的,我说,我觉得现在什么都不做,比做任何事情都来的省力。我和来访者算账了。我和你说说这账咋算哈。你看,非常努力地倒腾了这么多,时间、金钱、精力都花上了,回来了想用却用不了。然后这时候带来了内疚和自责,反倒进一步消耗自己。所以做了这么多,不如什么事情都不做来的省力。
然后来访者就问我了,为什么没有效果。然后说,我现在很心累。我说不是你学来的东西不好,问题是你现在没有心情驾驭它。说这句话其实也有意义的。学来的东西单独来看,一定是有意义的。等到你哪天有心情驾驭它了,这些东西对你会有很大帮助的,只是你现在没有这个心力。
这些东西跟来访者讨论完之后,来访者整个人就开始稳定下来了。我进一步肯定了他学习的东西对他以后的帮助。也告诉他了关于他现在学的,曾经努力学习的东西对他那个时候的帮助。基本上呈现的这些东西是在一次咨询中发生的。
大家从这里面能不能得到一些创伤的启发呢?大家能不能理解我这里面呈现的创伤是什么意思?刚才的过程中,大家能不能对创伤有所感受,为什么我说那个是来访者的创伤体验?重复、退行、不得不用防御保护自己,比如打人,抑制不住自己去打人,这就是付诸行动了。
有些来访者会表现出疑病反应。而且,等他回看自己的退行行为的时候,他又进一步崩溃了,进一步难受,掉到这样一个循环中。这个时候,来访者的主诉是抑制不住退行行为,以前愤怒十回,还能抑制住一回。现在呢,一次都抑制不住了。一愤怒抬手就打孩子,啪啪几个耳光。跟他的爱人歇斯底里地嚎叫,根本控制不住自己。OK,大家带着这个感受,我来跟大家说创伤这个玩意儿。
我们首先要清楚一点,我们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为什么会防御,我说的这个防御是潜意识的。或者说,人为什么要防御呢?防御的这些东西,无论是机制还是结构,是怎么给创造出来的?是经历了什么,我们才会有这样的潜意识防御?
对了,就是创伤。我们只有在经历了创伤,自己承受不了了,才会防御。比如说那个时候的自我状态,自己无法承受这样的刺激了。要怎么办呢?要么崩溃,要么启动防御。无法承受那个状态了,也就是说刺激太大了,我们只能选择防御。
所以说创伤和防御是一对儿。我们称之为挫折,意思就是能够承受得了。挫折和恰到好处的挫折不是一回事儿。比如说,现在有人把你说了两句,也没有把你怎么地,可能你过一会儿就好了。可能这对你来说,只是一个挫折。
对于刚才我的那个来访者,他觉得他受不了孩子的闹腾,他通过他的方法,很多次能够调整过来。对他来说,那叫挫折吗?那就不叫挫折了。这样的挫折呢,没有形成对我们人格的贡献。
相当于很多人说,练习挫折商。就拉孩子出去经历挫折,给孩子制造人为的挫折,让孩子锻炼。好像可以锻炼孩子的挫折商。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受骗。这玩意儿是商家做的一个噱头。
大家这时候有没有觉得,我们提到的恰到好处的挫折,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术语。首先第一个,它一定是和人格的内化相关。也就是恰到好处的挫折是发生转换性内化的条件和机制之一。经历恰到好处的挫折,才有可能发生转化性内化。它必须有一个神入的环境作为基础。说简单点,就是大体上满足,偶尔不满足,还有选择性满足,这就形成挫折了。
恰到好处的挫折呢,可以让你更加现实地认识一个人、体验一个人。也就是说更现实地体验一个人的主体性。这个时候呢,如果形成不了人格的内化,也就是说我们那个时候自我、自体的状态,承受不了这样的刺激。这样的刺激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威胁到了人格的稳定。
也就是说,它引发了崩解感,这时候才会选择防御。也就是说成长过程中,一遍一遍这样的经历,威胁到了稳定的,引发了崩解感的时候,人才开始防御。而这种防御,就叫人格防御,就叫潜意识??这种防御,专门防御崩解感。这个在前面专门讲防御的时候讲过。
所以说,在创伤领域来讲,就有一个概念,就叫那个时候的那些刺激,如果人承受不了,就是说威胁到了人格的稳定、引发了崩解焦虑的体验。那这个时候处于一种创伤状态下。这个时候人一般有两种选择:启动既有防御。就是成长过程中,培养出来的那种防御方式。就叫既有防御。
还有一种方式,(有一种防御,是认知的,比如防御机制,是认知的)。还有一种防御,就是退行。我们退到最古老的状态中去。我们不用防御机制来防御,我们用最古老的方式来防御。比如说,经典里面谈到的,性器期出现问题,退到肛欲期去,肛欲期再保不住,退到口欲期去。再细分一点,从肛欲的后期退到肛欲的前期,再从肛欲的前期退到口欲的后期,(不能退到口欲前期了,那就是精神分裂了)退到口欲后期,表现就是抑郁、躁郁,双相的。这里面辅助理解一下。上面提到例子里面的退行,不是和防御机制在工作。这是自体心理学认为的创伤。
其实这个创伤也来自于弗洛伊德的一篇文章,叫做哀悼与忧伤,就是哀悼与抑郁的一篇论文里面。提到的一个精神分析的基础,就是创伤与挫折的概念。
哀悼的概念,里面提到的非常多。里面提到的论自恋,再提另外一个精神经济学的说法。OK,那我们围绕现在所说的这个内容呢,往回推。
当来访者来到咨询室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状态很不稳定,很糟糕,然后他又在努力,他所使用的防御效果又不太好。但他现在还没有处于我们所谓的崩溃状,还没有完全处于崩溃状,也就是说他还在用防御在防御他的崩溃,但是他这个防御已经失效了。效果不太好引发的次发反应,让来访者非常抓狂,这进一步消耗了他的功能。笼统来讲,消耗了他的心力。他的防御仿佛在恶性循环里不能自拔。但这防御又放弃不了,又没有替代物,一放弃就不行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来访者来到咨询室中的时候,前几次之后,来访者就把这个防御放弃掉了。那他为什么放弃掉,大家知道吗?因为他具有一开始的正移情,让他放弃了努力中无效的东西。
比如说,当他特别愤怒的时候,他会用学来的知识教导自己。他好像在那些方面不断地去努力,学这个学那个。来到咨询室中后呢,他对那些兴趣不大了,来访者甚至告诉我说,他还有一个课程还没去,他不想去了。因为他感觉这玩意儿没用,他不感兴趣了。
因为这里面有个正移情,正移情本身就有理想化自恋力比多的参与。这里面虽不是病理性的移情,但是来访者在这个时候可以部分放掉的防御,他可以做到。但是引发了创伤体验,也就是说来访者得有这个过程。其实来访者在那个时候的心灵消耗,也就是心力消耗得更少的时候,当他自己去应对生活中很多事情的时候,比以前反倒轻松了一些,而不是更累。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来访者能够放弃自己的防御的时候,是不是威胁到了人格的稳定,会有崩解感的体验。也就是来访者会暂时处于混乱中。千万别怕,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你对来访者的人格的评估之上的。
如果这个来访者到了边缘的中低功能,甚至到了精神病水平的来访者,千万不能这么玩,来访者崩溃了就不来了。如果来访者是一个边缘的中低功能水平来访者,你这么给他解释防御他也不会放弃掉的。
所以说呢,也不用担心。这是个悖论,也就是说,来访者人家对自身是有评估的。不是你说放人家就放的。他敢放一定是有另外一股力量,可以支持他去放,而勇于处于这种暂时的混乱中。那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就不是防御啊这些解释,我们要做的是精神经济学的解释。所以这就是一种创伤状态的激活,我们在临床中,是反着来的。
这时候大家能否与前面连起来了?也有些来访者出现的是疑病反应,也有些出现的是冷傲的、夸大的一些表现。当然这些反应,可能在移情断裂的时候出现,也可能在一开始来的时候就出现。不同的阶段是不同的出现。
我在这里想告诉大家,当来访者激活了创伤状态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精神经济学的解释。这个是很重要的,提到创伤,就离不开精神经济学。
说简单点,罩不住了,对人格有破坏的,就叫创伤。它既对人格没有发展,它还有破坏,这就叫创伤。我们一定会防御,只是看你这个防御,防御的咋的。大家有没有看到刚才的来访者,防御的其实失效了,可能给一些人带来更大的痛苦,也有可能给一些人带来不是那么大的痛苦。
还有,创伤状态的激活,不一定给来访者带来非常大的混乱,不一定,只是看创伤的程度的大小。有些来访者带来的自体晃动就没那么大,但他能体验到这是创伤激活的体验。对曾经经历的创伤的体验带来的反应,他能够去意识到。
下面跟大家说一说关于创伤的力比多(能量)分配问题。弗洛伊德关于创伤这里有个说法,就是在精神经济学方面有个说法,就是说呢,我们人格是有力比多嘛。力比多的发展方向是客体爱嘛。然后客体爱发展之前是自体性欲。
啥叫自体性欲呢,其实就是力比多内投,力比多投资于自体影像。慢慢发展到投向客体的。问一下大家,啥叫客体爱?就是在另外一个人的那里满足自己的力比多,也就是力比多的满足是通过他人,而不是通过口欲、肛欲自己满足(这叫自体性欲)。而是倾向于在他人那里获得力比多的满足。也就是客体爱。
大家在这里面理解这个客体,他能满足你的力比多,他是你的力比多满足的对象。他为你找力比多的满足,才会被称为客体。也就是说主体、客体、自体客体、自体,这样一些不同的术语。当力比多投向自体的时候,他投向客体的就少了。也就是力比多两个满足途径嘛,一个人在他人那里满足,一个是自己满足。也就是投向自己满足的多了,投向外面的就少了。
相当于弗洛伊德假设,在力比多满足的方向性上,它的量是一致的。这个方向满足多了,那个方向就满足少了。这就叫精神经济。大体上来讲的话,精神经济只要从这两个方面去理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