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影完毕
今晚去看了这样一场疯狂戏剧社的音乐剧,感谢海右人才关爱大龄青年。
这篇小说我是没看过的,不过为了更加了解一些,回来还是补了一下。
整体改编内容与原著差别不大,多增加了一些管家的戏份,还带出一些R先生家庭背景的设定。
故事上,是讲一个女人如何极致的暗恋的故事。从十三岁便一见钟情,之后念念不忘。纵然知道这个R先生是个追求自由、放荡不羁的浪子,也仍旧喜欢、爱慕他。等到再长大点,又多了一份成熟女人的欲望,自己主动制造机会,坦然的来又坦然的走。R先生也就当是露水情缘。
没想到有了孩子。在经历了极度贫穷之后,还是依靠颜值找了份情妇(情人)的工作,慢慢带大儿子。偶然在音乐会后的聚会舞厅中,再次遇见了他。女人抓住了这个机会,再次投入R先生的怀抱。可是R先生从来也没认出过她,第二天还被给了钱。女人痛苦离开,继续养娃。
最后一场伤寒带走了她的孩子,女人将自己的痴恋经历写成一封信(遗书),寄给了R先生。
音乐剧嘛,舞、歌、光都还蛮不错的。最有印象的,一场是突出面向贫穷的底层的医院的恐怖氛围,一场是在聚会舞厅的幻想与现实的两段剧情。丰富了故事的表现力。
小说很令人称道的就是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这一点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有人关注到的是女性从附庸到独立地位的突破,有的人注意到的是爱人的极致表现,有的人说这是女性主义的崛起……
但在整体故事上,在当下的语境下,可能就只缩减成一个女舔狗的故事。
当下的思潮与往日不同,实用主义是大部分人思考的标尺。这样一个故事会带来什么,或者启发了什么,是非常难以下定论的问题。剧作者也可能是为了更好回答,或者说让现代人更加能够获得一些思考,所以加入了一些设定,比如介绍R先生也是一个被家庭捆绑需要救赎的浪子,比如要谨慎的将自己的“心肝”献出去等等。
我个人对于这个故事的接受程度也不太高。你要说共情的话,也无法与女人产生多么强烈的共鸣。这也可能和我们传统的婚姻、爱情忠贞的观念相关。如果说是历史传统的话,可能西方文化圈关注年轻男女的爱情火花,我方关注的是发乎情止乎礼,以及苦守寒窑。这种“我爱你,与你无关”,在我们看来可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强扭的瓜儿不甜。我们追求的是琴瑟和鸣,而不是孤掌难鸣。所以对于这样的故事,代入更多的是暗恋群体,但这些人的感情不被称为爱情。
但有一点我还是有些感触的。我们常有调侃说男人两大爱好是“劝良家妇女下海,劝风尘女子从良”。我非常无良、无厘头、无任何依据的类比想了个女人的两大自信是“我能让浪子回头”和“没我你后悔去吧”。但是这个故事里的女人就不一般。她从来没想过自己能改变对方,没想过男人能“弃恶从善”“回头是岸”,她想的只是对方能认出她、记得她,这就足够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她还是蛮人间清醒的。
虽然不太想说,还是说一下。真的不漂亮就这么受歧视么,漂亮就这么为所欲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