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
在我的故乡,有一个古风十足,又在别处罕见的节日,那就是乞巧。中学时读唐诗,据说这个节日唐代时就有,延续至今已有上千年。当时语文课本上对这个节日的介绍十分简略,让人对当时怎么过节不甚了了,有多少东西沿袭至今,有多少又已经被流失在悠长的岁月之中了,一时已难以知晓。不过在我小时候,这是当地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前前后后要热闹很久,过节的时间之长,基本与春节相当了。
在我们那里,这个节日是从农历六月的最后一天晚上迎接“巧娘娘”开始,到七月初七晚上送走巧娘娘结束,前后有将近八天。不过要是加上为了乞巧节做准备的时间,前后将近有大约一个月。每年到了六月中下旬,麦收已经告一段落,村子里出现了一段并不太长的比较闲暇的时间。七八岁一直到十几岁的小姑娘,会在晚上聚在一起排练舞蹈。有的舞蹈是一年一年传承下来,由大孩子教给小孩子,有些舞蹈是聪明伶俐的小姑娘自己编舞,跳舞的动作有的来自电视晚会,有的则是临时发挥想象,按照音乐节奏自行设计出跳舞的动作。乞巧七八天的时间里,小姑娘们都要穿比较统一的新衣服。到了六月底,小姑娘的母亲们就开始相互商量当年要做什么样的新衣,大家意见统一之后,就开始买布交给裁缝去做新衣。不管当年年成如何,家里都要给自己的闺女做一身鲜艳入时的新衣服,好让孩子在那么多人面前跳舞的时候不觉得委屈,自己也觉得有面子。
到了六月三十的晚上,就要去迎接巧娘娘。仪式大概是一群人在盘子里端上香烛果品,去河边迎接,就跟寻常的迎神一样。之所以去河边迎接,大概是故事中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那作为巧娘娘的织女,自然是生活在河边的了。迎接回来之后,是在一家堂屋的八仙桌上正中摆上一个巧娘娘的神像。神像头部泥塑彩绘,全身则是纸糊而成,现在去看当时的老照片,那些巧娘娘模样是十分粗糙的,仅仅略微形似而已,可是当年的手工艺人应该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塑造一个接近绰约仙子的样子了。巧娘娘造像前的桌子上,除了一盘盘的水果和香炉、烛台,还有许多我们当地特色的贡品,我们称之为“油果子”。油果子是将面团擀成大大的片状一张,再在上边雕刻出花朵枝叶,最后将花枝的零件粘起来放进锅里油炸。炸出来的油果子插进玻璃罐里,像插花一样。这种供品,大概是兼具了油炸食品的可食用性和插花的观赏性的,而且还能展现出女主人的心灵手巧,一般只有最重大的节庆和最重要的祭祀,才会做出来摆供。
将巧娘娘迎接回来后,小姑娘们要聚在一起唱歌,歌词是从以往年月里一代代传下来的,一般都有几个小姑娘的母亲领着大家唱。看到平日里一直在操劳家务的熟悉的阿姨、婶婶们突然表情严肃地唱歌,唱出的歌词还是长而陌生的内容,突然觉得很是奇怪,似乎突然发现了自己身边的人们生活自己还一无所知的另外一面。印象里那些歌词都很长,有的句子循环往复地多次出现,母亲们带领着小姑娘们唱歌一直要唱到很晚。
七月初一早上,大姑娘小姑娘们穿着统一的鲜艳新衣,去摆放巧娘娘的那家人院子里跳舞。瓦房檐廊的台阶上和台阶下都站满了男女老少。小小的花圃里和檐下卵石缝隙里种着石竹花、凤仙花、雏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又刚洒了水,在炎热的天气里显得整洁清爽。观众们挤挤挨挨地专注观看,女孩子们表情认真地跳舞,那是乞巧节最重要的一天。
从七月初二开始,就要开始“行情”跳舞。行情,大概是行走还情之意吧,其他村子里的女孩子来到自己村里跳舞,自己再跑去人家村子里跳舞回馈她们的人情。那时候代步的汽车还没普及,大家出门基本靠步行,行情的时候穿着鲜艳衣服的女孩子是一个长长的队伍,远看十分好看。来自己村子里行情的,也是远近各个村子的都有,大家最喜欢看的是大村庄来行情的。大的村子人口多,参加乞巧跳舞的女孩子也多,她们会分成好几个组,每个组人还不少。等她们跳舞的时候,每个年龄组是身高差不多的一群小姑娘们整齐地跳舞,显得整齐而壮观,远比小村子里大大小小的女孩子站在一起跳舞好看得多。如果大家觉得这个行情的村子舞跳得格外好,就会有人给负责接待的大姑娘们递话,去挽留她们多跳一两个舞。被要求加舞她们大多会爽快地接受,被承认舞跳得好在她们是高兴的,他们也想把辛苦练成的舞多多展现。
乞巧的那七八天里,母亲总是匆匆做饭,然后匆匆吃完饭去看跳舞。有时候正在吃饭的当儿,听到外村来行情跳舞的鞭炮声,她会放下饭碗飞奔去看跳舞。妹妹到了跳舞的年龄的时候她还要关心妹妹的穿衣打扮,那是女孩子们和母亲们共同的节日。在那样一个生活还很辛苦单调的年代,母亲和女孩子们对这个节日有这么高的热情,我想大概是她们都知道在女孩子们嫁人之后就要开始一生的辛苦生活了,都想在她们进入家庭生活,全面开始操持家务之前,在这样一个不短的节日里度过一段轻松快乐的时光,甚至成了成年后生活里的亮色的回忆底子。
到了七月初七的当天,女孩子们基本不再去外村行情跳舞,而是聚齐在一个水泉口的空地上自己跳舞,他们会把自己当年学会练熟的舞全部跳过一遍。最后是所谓的“送巧娘娘”,将巧娘娘塑像举到河边,沿路唱各种应景的旧歌。七月初一开始大家跳舞采用的都是录音机装磁带放的有配乐的流行歌曲,但是初七的歌和六月三十晚上的歌一样,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乞巧场合专用的歌。大家用每一句歌词都唱得一成不变的节奏唱出一首又一首的旧歌。
七夕当天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仪式,就是看豆芽(其实一般是麦芽)。女孩子们在六月中旬前后,在一个小盘子里装上麦子或者豆子,注入清水,放在一个完全不见光的地方养着发芽。之后定期浇水照护,到了七夕当天,一般麦芽已经长到一尺左右的高度了,从暗室端出来,是一种漂亮的鲜黄色。等到七月初七中午,女孩子们在太阳底下放一盆清水,然后揪一段自己养的豆芽扔在水面上,看豆芽倒影在盆底的形状,好预测自己将来的生活。比如豆芽的影子是元宝状,那这个姑娘家庭富裕,衣食无忧。如果是影子是镰刀状,那她可能会嫁入农家,常年要干农活。
有一年送巧娘娘的那天一直在下暴雨,街巷里泥水横流,河水暴涨无法靠近。大家无法去泉口看跳舞,到了晚上也无法去送走巧娘娘。一直等到半夜,大雨仍然没有止息的迹象,大家便商定由几个人带上简单的香烛,举上巧娘娘去河边烧掉。等大家用这样最草率的方式送走巧娘娘后,大雨还在下,河水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继续上涨,而且眼看就要漫过木桥,冲上河堤了。这时人群里有一个人开始紧张地反复喊叫“这怎么办啊?我要过去看看啊!”大家回头看去才发现他是谁,这个人的家就住在河对岸,他家的位置与河堤差不多的高度,河水继续涨下去,他家会有危险。可是那时河水猛涨,水流很急,而且激流的大河中还夹杂着石头、树木,可能随时会冲垮河中心的桥墩和其上的桥梁,过桥就可能连带着桥一起被冲走。可是那个人在桥这头一边紧张地喊叫,一边疾走彷徨片刻之后,便冲上被河水淹过的桥梁跑去了河对面。等第二天大家发现,村口过河的那座木桥被冲走了,从此住在河这边的人只能涉水过河。再后来没多久,七夕夜冒险在桥上跑过去的那个男人自杀了,自杀前毫无征兆,也没留下任何遗言。
老家已经多年没有我小时候那样的乞巧节了,好像先是外出打工的女孩子太多了,难以凑足乞巧跳舞的人数。再后来年幼一代已经对乞巧这样的活动彻底失去兴趣了。这几年老家渐渐又有人开始过乞巧节,不过跳舞的已经不是十来岁的女孩子,而是已经结婚生育的中年妇女,他们用这种她们曾十分熟悉的形式消遣时光,重温幼年时的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