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 读明白 读有所悟——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
当然上之三点自有所指——它是对于一些特殊读物而言,这些书籍阅读时可能非那么畅快、需要反复推敲、理解、甚而是从基础的生字冷词入手,其次是对所涉人物、事件皆不以此书所阐为准,而当自行查究溯源,再结合作者所阐、所论、所发观点,晓畅其意,大抵到这一步为读明白。而读有所悟又分几个方面:一是在作者精辟的论述中获得启发,有所获;二是在与作者平行的查究溯源中自行生成一种认知来,其或与作者相类、但有部分的认知差异;或完全的生成相反的意识来,有了自身的主见、观念。到此一步,大抵算是读有所悟。
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这一名篇,大抵都是将之看作成功“说服”的典范,总结起来就是触龙善于把握赵太后之心理,先是理顺人情,继而又导情归理,一步步达成自身的目的——将长安君送至齐国作人质,以解赵国为秦所犯之患。
这样的篇章,在吾国教育模式中,逐渐固化,并得出这样的观点来——个人利益与更大的利益相冲突时,必须先顾及更大的那一方的利益;触龙是一个善于沟通的好的典范,他与赵太后的对话是值得用教育的方式加以推广的;
但我们从这篇文章中详究各节点之时间,就会获取到其他的信息:首先,这次危机,很大程度上是赵惠文王的离世而引发,这个时间在前266年;其次,赵太后被触龙说动,任触龙自行安排,此后不过两年(前264年),赵太后就没了,那么,赵国的这位长安君,是秦一退兵,齐国就把这个人质送还了呢?还是一直作为人质被扣在齐国呢?若是前者,那还尚好,若是后者,一直扣至成年,那亦就造成了母子生离死别的悲剧;再次,这个名篇之后,过了整25年到前239年(赵悼襄王六年),在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中才再次出现这位长安君的短讯息:封长安君以饶。此于赵太后而言,她的这个最小的孩子起码于是时尚在人世,亦算是一种慰藉了;这条信息后又过17年(也就是赵太后去世42年),赵国无了。所以触龙的那些说辞是多么苍白:“……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赵国都嗝屁了,还托鸟甚?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此一时期,有两位长安君,一位是秦国的成蟜,由于记录其在攻赵战事中倒戈,后自绝于屯留。好巧不巧,这个时间点恰在前239年,所以后来不知出现了何种理解混淆,不少人将赵悼襄王六年这块封地视作是送与秦国的这位长安君的。然这里面有几点说不通,秦国的这位长安君于倒戈不久就自绝了,需要这块特殊封地吗?倘这块地是给他的,司马迁何以要将此短讯置《赵世家》中?此在体例上就相违背了,所以得饶地之长安君,实是赵太后的幼子长安君。
此后,史料中再无此长安君讯息。
通过这样的回溯,再回看《触龙说赵太后》这一名篇,更多的是世事无常岂如人之所料的感慨,触龙那番循循善诱、看似以情理服人的话,究其实,仅仅是判断当时的情势,乃权宜之言而已,于赵太后、于长安君则全是“大头天话”,只有生离是真的,只有不可预测的人间世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