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代代无穷已 两种日常达古今
上周读了北大教授赵冬梅《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这本书以日常生活作为切入口,以古代普通人的视角展开叙述,从微观史的角度让我们对古代普通人的生活到底如何这个命题有了更为鲜活的认知。人生代代无穷已,两种日常达古今。
作者将日常生活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的日常”,即所谓寻常日常,包括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关注的是古人物质条件和生活习俗的演变,关注变化的实相和原因。另一种是”生命的日常“,关注人的生命轨迹,对同样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古人投注理解和同情。生命的日常更多地受到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的限制。“在任何时代,无论男女、阶层,平凡而幸福地过一生并非一桩易事。尽管我们每天会在发达的网络平台上看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信息,但我们绝对不是史上最可怜的一个群体。处在时势的裹挟之中,在制度的规定之中,在自己欲望的驱使下,在海量信息供给的当下,我们更可能是史上最知情的群体。”
变与不变,最终都要落到具体的个人身上。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性别、家庭和时代,唯一能做的只是接纳家庭给予的,并在性别与时代的规定中,努力活出自我。我们今天经历的爱欲挣扎,古今相同。
我常在想,我们和古人除了生产工具、所掌握的生产资料不同,到底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古人在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我们在现代也经历着,古人的离愁别绪、想而不得、儿女情长甚至家长里短、家庭琐事,我们在现代也经历着。
以住房为例,古人也分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城市生活如开封、西安,热闹繁华,应有尽有,尤其是宋代之后,进城居住逐渐成为主流。房子古往今来都是人生大事,今天的人们受困于高房价,为房事发愁,古人也一样啊,杜甫住在茅草屋里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千古疑问,白居易等到快退休了才在长安城里买了房,韩愈也是随着俸禄和稿费的增长,终于在49岁时才在长安买了房...古人跟我们又何其相似。
作者还讲到“宦游”,随着科举制的发明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帝制时期官员任命实行“避籍制”,越来越多的官员需要携家带口踏上漫漫宦游之路,古代的路和交通工具不比今日的高铁飞机,在路上往往是以月、季为时间计算单位,有多少人生离死别,又有多少人是少小离家老大归,儿童相见不相识。今天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为了讨生活、为了理想,背起行囊前往他乡,随着在他乡的时间越长,故乡也成了他乡。
还有如今好多大龄未婚女青年面临的催婚问题,在古代也有。宋代程颢最小的女儿从十六七岁开始就被家里安排谈婚论嫁,但是程姑娘并没有将世俗标准放在眼里,而是遵从本心在没有找到合适的人之前不嫁,直到二十四岁染病而亡也未嫁。家里人并没有出于道德的压力、家族的颜面而逼迫她,反而随她所欲,叔叔程颐知道她喜欢道义,在她临终前给她儒家最高礼遇,为她讲授道义,并给予了她高度评价,“恨其死,不恨其未嫁”。
人生代代无穷已,两种日常通古今。中华上下五千年,今人所经历的,也许古人早就经历过了,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这也启示我们,想看清前方的路,不如从身后的历史中找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