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米兰·昆德拉,永远生活在别处
我最喜欢的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了。从高中起,他就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仅次于鲁迅。
在我喜欢的作家之中,他是最长寿的一位。
很想写点什么,作为他芸芸众读者中最普通的一位,仅以几行文字纪念一下这位高产的作家。
最早是从周国平的《一个人的朝圣》中知道了米兰·昆德拉。在那本书里我还认识了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一众哲学家,昆德拉可能是其中唯一在生的。
第一次打开米兰·昆德拉,肯定是那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高中时,学校要求读经典,我选了这一本,一方面是好奇,这本书到底厉害在哪,一方面是为了装。第一次读,只读了前几章,因为根本看不懂;之后就搁置了,到大学才又打开。这次倒是读完了,就是依然没明白这老头到底想写什么。再读,是大三大四写论文时,因为我用到了尼采的“永恒回归”理论,所以需要一些尼采的作品做文献,肯定也得包括这位尼采信徒的代表作品。这样,我第三次打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三次了,我才隐约记得这本书的大致内容。但我依然不明白,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
不过这丝毫没有妨碍我喜欢阅读昆德拉。我总是骄傲地说,我几乎读过他所有作品,长篇、短篇、小说、批评,只要是昆德拉的,我都会读。他的作品总带着浓重的哲学气息,我正喜欢这种风格。
我最喜欢的其实并不是他最负盛名的那本,也不是《身份》、《笑忘书》、《慢》,或者标题中的《生活在别处》,而是《告别圆舞曲》。
在昆德拉长长的作品清单中,这本并不算亮眼,我总是记得这一本,是因为他在书中塑造了一个人物,这个人物跟我共享同一种生死观——要死,我也得死在自己手里。
昆德拉塑造的人物那么多,总会有一个和你我他相似。渐渐地,我开始体会到他笔下人物对《身份》的不认同,以对总是《生活在别处》的无依之感,结合他本人的经历,倒也不难理解。这是他最擅长的话题,他写得很好。
我曾好奇为什么他从没获过诺奖,这个问题,老头自己似乎知道答案。
接受(可能是《巴黎评论》的)采访时,他说过,自己的作品相似度很高,即使标题互换也丝毫不影响。确实是非常准确的评价。《身份》、《不朽》、《生活在别处》,这几本相似度尤其高。如果一个作家总是产出相似的内核,那他的确不能算特别高明的创作者。
一个作家这么说,基本上是承认了自己的作品风格内容很单一,ta本人才能有限。一个如此享有盛名的作家能如此坦白,我很佩服。当然,这种佩服带着我的个人感情。如果现在以一个更成熟的读者的身份去评价他,他确实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但算不上顶尖。
前几年,我总还幻想着,这位高产的老人会不会又出版一部新作品,若是还有精力开设巡回演讲,我必须得去一趟,没想到今天一睁眼,就看到他过世了。
米兰·昆德拉相信来世或者after life吗?我想他不信,在他的作品中没有涉及到这个话题。不过我还是希望,他从这个星球离去,生活在别处。
西五区闲人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加拿大(局部)考察日记062--我有自己的生活,在这里 (2人喜欢)
- 加拿大(局部)考察日记061-- 天使之城,造梦与下堕只一线之隔 (5人喜欢)
- 加拿大(局部)考察日记060--裁员的成本低到你想不到。 (2人喜欢)
- 加拿大(局部)考察日记059--囧事系列:暂时与西红柿分手(已和好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