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会上了思考的瘾头?(台译版《当下的力量》节选 )
以下是《当下的力量》另一个中文译本,译者不详。该译者的文笔比较流畅,欧式中文的味道少了许多,估计这位译者是有佛学背景。另外,有小部分字眼我按我的个人理解做了修改了。英文里的think ,thinking ,thougt。表达的意思尽量用了不同的中文词汇来表述.mind用“心智”来翻译也比较贴切。心智不等同于大脑。
我们为何会上了思考的瘾头? 因为你认同于思考的内容。也就是说,你由头脑的活动和内容中汲取你的自我感。因为你相信只要一停止思考,你就马上不存在。你在成长的过程中,根据个人和文化的制约,逐步建构出你是谁的意象图。我们不妨把这个虚幻的自我,称为我执(ego,也有译作“小我”)。我执由各种念头所组成,它只能藉着持续的念头而苟存。“我执”的意思因人而异,我这里的用意是指一个虚假的自我。它是我们无意识地认同于念头而创造出来的。 对我执而言,当下这一刻几乎不存在,只有过去和未来被认为是重要的。

这无疑逆转了整个真理,说明了一个事实:心智在我执的模式下运作不良。它自始至终只关切着如何让过去的事情死灰复燃,因为没有了过去,你又是谁呢?我执为了确保它的存续、为了从未来寻求纾解和实现,便不断地把自己投射到未来。它说:“有朝一日,等这个、那个发生的时候,我就会快乐、和平、万事如意了。”即使我执好像在关切当下的时候,那也不是看到真正当下:由于它透过过去的滤镜在看当下,所以它把当下完全曲解了,再不然就是把当下贬至成一种手段——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而这个目的,始终都铺呈在心智所投射出的未来。只要观察你的心智就不难明白。 当下这一刻掌握着通往解脱的钥匙。可是,只要你仍然是你头脑的念头,你就找不到当下这一刻。 我不想失去分析和察办的能力。我宁可学着让自己用更专注的方式思考得更清晰,也不要失去我的心智。思想是我们最珍贵的天赋。人没有了思想,只是变成另一种动物罢了。 心智的优势只不过是意识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进入下一个阶段。否则,被我们豢养成怪兽的心智迟早会把我们给毁灭。这方面容我稍后再详谈。 思考和意识不是同义词。思考只是意识的微小部分而已。思想没有意识无法存在,意识却不需要思想。“开悟”意谓着超越思想,而不是跌落到思想之下的另一个属于动物或植物的层面。在开悟的状态里,你仍然会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你的心智来思考,可是却以比以前更专注、更有效率的方式来进行。你多半只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思考。你摆脱了不由自主的内在对话,你多了一份内在的宁静。一旦你需要用到心智的时候,特别是需要有创造性的方案时,你会以几分钟的间隔摆荡在思考和静止、有念和无念之间。无念就是没有念头的意识。唯有以这样的方式,创造性的思考才有可能。这是因为唯有在这种方式之下,思考才拥有真正的力量。当思想不再挂钩于更广阔的意识领域的时候,它便会快速地枯竭、疯狂而产生破坏力。 实际上,心智头脑是一部求生的机器,它对别的心智发起攻击、进行自我防卫、搜集、储存并分析资讯——这是它的拿手绝活,不过这根本不是创造。所有真正的艺术家,无论他们知道与否,那个创造的灵感都来自一个无念的地方,都来自内在的宁静。然后,再由心智把创造的驱力和洞见形之于外。即使最伟大的科学家也坦承他们是在心里的寂静中,产生了创造性的突破。对全美知名数学家——包括爱因斯坦在内——进行的一项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惊讶。调查发现“在创造性的行为短暂而具决定性的阶段中,思考只扮演了次要的角色。” 因此,我敢断言,大多数科学家不具创造力的原因很简单:并非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思考,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考。 你身体的奇迹、生命的奇迹都不是透过心智与思考而创造和维系的。显而易见的是有一个远超过心智、比心智更伟大的智能在运作。一个纵长只有千分之一寸的细胞,它的DNA里何以蕴藏着足以填满六十万张书页这么多的指令?我们对身体的运作知道得越多,我们越能体会在身体内在运作的智能有多么庞大,而我们知道的又是那么少。心智一旦与它重新关连,就会变成一个神奇无比的工具。然后,它教会甘拜下风,效劳于一个比它更大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