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
又一次是在向西的火车上,今天我从呼和浩特前往巴彦淖尔,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最近总是提振不起学习劲,科研的事放在一边,专心用力生活。
我像往常一样,戴上耳机,看着手机,似乎把自己与这个周遭世界分隔开来。刚登车,我是5车8D座位,到座位时,已经在这个位置上的大姐急忙起身,面露难色,说:“能不能换个位置呀?我是1车8D座位。”
我没有摘下耳机,说咱们先坐下,让过道乘客先过吧。大姐挤着对面座位半站着,拿出手机给我看她的购票记录,并不停说:“麻烦你了,小伙子。”稍等大家落座,我起身回应:没事,没事。你坐吧,你是1车8D是吧?”我又看了一遍购票记录,拿起背包准备往前列车厢,这时另一个小伙儿,显然是和换座大姐是一起的,用地道的巴彦淖尔方言说:“谢谢哇,要不拿上个酸奶喝上哇!”“哈哈,客气了!谢谢”我看着乡亲的热情,开怀一笑,乐呵呵地离开了5车厢。
到新座位上,打开微信,刷刷抖音,基本无二。微信里,这些年的朋友圈已经少了很多生活烟火气,大都是学术讯息,某某大咖的学术会议观点分享,要不就是邀请观看者来点赞的致谢体。翻阅几遍,焦虑又多了一层。
打开抖音,这里倒满是生活圈的信息,做菜,说车,挑战……这些原本是生活中可以具身感受到的经验被中介化的展现在这种平台上。(哈哈……竟然说这么简单的事,还要用学术化的表达。)偶然刷到一个亲情视频,开场的场景是在农村,一位母亲深夜去世,父亲通知了子女,一位女儿急速开车回家,一脚刹车停在了院子里,直接冲向正房,喊着:妈!画面里留下了不知所措的父亲,他依然站在院子的灯下……那几天,这位父亲通宵剥玉米,一颗一颗剥,剥到天明。
哎,不觉间眼眶湿润,觉得我们追寻生活的意义到底在哪呢?
列车飞驰,我望向窗外,今天的天很蓝,白云一个骨朵一个骨朵的站在那,再回看列车上这些操着一口河套方言的内蒙相亲们,尤其是我身边坐着抱着孩子看动画片的一对中年父母,好像他们每个人脸上都写着生活,写着生命。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想起在上海,志刚说回吕梁就是生活,回上海会容易焦虑,我是同意这样的说法的。现在有很多种说法来解释,为什么年轻人普遍焦虑,有一种答案大抵是因为为自己白天碌碌无为,而晚上夜不能寐。这次去巴彦淖尔,是为了弥补这些碌碌无为吗?
我想,人要为自己而感动,更详细的说,是要为自己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儿感动。青椒在每天的学术旋涡中仰望着制造焦虑的学术热点,但这些学术热点往往身披着极度的逻辑秩序,让试图相信它是正确的、正义的、正当的。于是,成功完成任务的青椒加深着这一旋涡,使其结构化,将自己的鸿章巨作在学术会议上进行社交贩卖。当然,这是学术会议的一种解释,对于这次会议,我看到了分组,并没有报特别的期待,更多成分是为了捧场兄弟院校的活动,也是为同门助力一次。我会着意标榜学术吗?还是随大流适应会议的氛围?ppt昨晚做好了,比较偏前者,但也插入了许多田野调查的照片,这给理论思辨和现实有趣两种讲解取向留下了足够空间,届时再选择。
拿起手机,将抖音背景音乐中得来的《我走后》切换至《只要平凡》。再抬头,距离阴山山脉愈发近了,可能是乌拉山吧,岩石险峻,沟壑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