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 | 西安
2023年06月21日,平原之上,耕作的人与行走的路交织
麦子收过之后,田地里又种植水稻,绿岑岑的一片片水塘。
一切倒也是忙碌,机器和人相互配合,耕作在大地之上,房屋和人情,也唯有深处其中,才知道这一切原不过如初。
一直以来,我以为是太湖的地方,原来是阳澄湖,估计阳澄湖大闸蟹就走了一趟阳澄湖,外地蟹也成了大闸蟹。
明天要去华山,我想着华山的路,很陡,也很难。热闹过后,山石路上,是生命的接踵。
绿色的水稻田,蓄积了不少水源,在粉黛白瓦之间,留了下来。
机器在行走,人也在跟着,当耕作回归原始状态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山水田林,是一体化的存在。
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只不过在最初的起点,它们也曾支撑着依山傍水之人的一生。变化也没有多少,终究因为人,变得休戚与共。
偶然听到一句,我年纪大了,搞不懂这些。多一些措辞,也就多了些独立和思考。有时候,独立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跟着大人的小孩子,还是愿意做个听话的小孩。
湖塘里,也见不到夏色里的荷塘与荷叶,不过有浮萍。
一大半的行程都是走在河南的土地上,河南很大,人也很多,就是河南有些无奈。
隔壁他们在玩牌,我记不清什么时候能玩牌了。应该是大学,突然觉得时间很快,快到我都忘了规则。
我想着,和朋友出门,虽然下雨,虽然说了很多话,可是,我好像不怎么听清楚朋友说的话。原来,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兴趣,不会随着喜欢而变得更好。原来,我依然爱关注我自己。可是,这些碎碎念,其也与我无关。
傍晚抵达华山北,领队讲着爬山的攻略,西山北下,北山北下,风貌不同。广场上,跳广场舞的人不在少数。空气中满是潮水的湿漉漉感,依然是那片山环的中部山区地貌。这里,也就深处秦岭山地。人也没有什么不同,我估摸着是走马观花。不过,毕竟看过,也是一种感受,不言说。
晚上8点的陕西,天依然亮堂堂的,标准的北京时间,由西安播报向全国,东八区的时差,南北东西各有不同的时间感知。经和纬,线与路,古与今,在时差之上,我看到了你,也遇见了自己。
2023年06月22日,脚不是我的脚,山是你的山
清晨的鸟鸣,隔壁的医院,背山而居,太阳晒得人越发懒洋洋。光线掩映在房屋和竹林之间,别有一番风味。还有山林的人,说着不高不低的话,倒也不是忙碌,打太极的人,也赶在早晨空气清新的时候,开始这一日的生活。
从西峰上华山,只有大索道。从索道看华山,才知华山的险峻。30分钟的行程,没有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有的是花岗岩地貌的山林,漫山遍野低矮的,从山石缝隙里生长出来的植被,生命即便在人迹罕至的山石之间,也有那一群屹立挣扎的生命存在。陡峭的山间,垂直花岗岩地貌,松柏和灌木丛,这里算是中部林立,倒也是和人类居住,再往西北行走,黄沙与海拔,低矮的灌木丛和植被,总会挣扎着想要活下去。华山的山顶一点也不热,反而有些凉飕飕的,高海拔,再加上风,吹得眼睛极其难受,流泪和流鼻涕倒也是常事。背着补给货物上山的挑山工,穿梭在游客的前后,走得也比观览的游人快。常年谋生的挑山工,身体也倍棒。我在重庆、青城山、泰山都看过挑山工,印象最深刻的,也算是青城山的挑山工,他背着比自己高1倍,重3倍的货物,坐船爬山,也不过是为了谋生,生存有时候很难,有时候又很稀松平常。华山的味道,带着草木清新的泥草香,山上唯一的几种说得上来的野花,是蔷薇,粉色的,当然也有白色的。索道平台处,有一只杂交野猫,它会紧紧盯着游客的食物,不时发出两声喵喵叫。当然,绝大多数,还是懒洋洋地躺在草地的中间,等着一顿顿的大餐。树荫打落在猫咪白灰色的毛发上,温暖得多。穿过树叶之间的阳光,不刺眼,却也能看清楚枝叶的轮廓与纹理。罅隙之间,满是青翠色的光,倒也期待起了崖壁上的生机了。看山山很小,看人人也小,走去中锋的路,有一段长长的楼梯,一眼望不到头,终究还是有终点的那一刻。两侧的白苋菜开了金黄色的小花,走的路,也变得不那么辛苦。从中锋看南峰,人确实不少。西峰上的人,渺小,窜动的人群里,红色的围栏边,倒真是不少的颜色。
我估摸着夜晚的山林,别具一格“山间天象澄明,月光大片大片洒落一地。”
上山的路,悠久而漫长,停留和歇脚之间,一路说话的人不少,绝大多数是不言不语爬山的人。拍照的人,也有,拍风景的也不少。偶遇一路外国友人,妈妈会让孩子说着些欢迎来到中国的类似话语。孩子倒也害羞,说不上几句话。你好,谢谢,只会说几句话的外国小哥也是搞笑的。不过,不穿衣服的小哥,着实不雅。
路过引凤亭,第一眼,我以为是《鹤唳华亭》中画仙鹤的山顶。正所谓“清晓觚棱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徘徊嘹唳当丹阙,故使憧憧庶俗知。”中锋和引凤亭都有干枯的树,水泥封住了根部,即使山上的风很大,依然屹立不倒。我在想,是不是因为人工移植上去,不是自然生长的植被,躲不过自然的清洗。
去东峰的云梯,不少小朋友尝试着攀爬,90度垂直攀爬,不是攀岩是什么呢?害怕的小姐姐走得慢一些,紧跟其后的小哥哥大着胆子,拍照比耶。小哥哥不时催着小姐姐抓紧些,我就好奇了,小姐姐如果掉下来踩空了,第一受害人不是你嘛,你催那么急干啥。既然来了,体验感倒是其次,安全才是第一,能安全下去就是极好。
枯树上满是彩带,荒凉也变得不那么悲伤了。中锋的玉女宫,祈求姻缘,婚姻美满,有漠视的人,也有张望的人。
山顶的松果,个头很大,就是缺少动物,乌鸦确实不少。
下山的路,不急不忙,路过苍龙岭,那是窄窄的步道,两侧的山像剑鞘一般,只容许人走在刀锋。上山的路和人,逆着方向,扶着楼梯,便走,谁也不催着谁,不想走,就停歇。扭着了的大哥,带着伤说着我也走不快,你先走。我暗忖,受着伤也走得比我快。一东北大姐,吐槽着,这辈子没吃过这个苦。我一听,倒也是。按理说,我还蛮喜欢爬山的,但是长久不运动,对于爬山的热情反而失了色。依然喜欢在下雨天,带着水果、花生、坚果上山喂猴子去,华山没有猴子,只有山石和林木。下山的路,少了些拍照的人,贩卖商品的人也多了不少,补给是不愁了。扶着步梯,坐在石凳上的游客,指挥交通的工作人员,吆喝的小贩,各自营生。一路上吐槽的人很多,累是累,但走也要走完。风景确实很美,只是疲惫让人失去了观赏的趣味。华山论剑,整座华山不下7座,做生意的还是主流。一大哥站在石凳上自拍,商家吆喝着,注意安全,你受伤了我没法做生意,整改和批评教育自然是少不了的。出了事故,责任在我。小本买卖,注意人身安全。
自动贩卖机也被背到了金锁关,纪念币也不贵,和山下一个价格。也不知道营收如何。这不是我该担心的事情。能够把生意做到这里的人,动起脑子来,分毫不差。有人的地方,就有买卖。
华山的寺庙,以道教为主,康熙、乾隆都曾攀爬过华山,他们的出行劳民伤财。看了一圈祈福的字条,多是学业和婚姻,鲜有为家人,偶然见得,便是一声惊喜。
2023年06月23日,就不能在节假日挤兵马俑
这一日的行程是兵马俑博物馆,心心念念的世界八大奇迹,失望,还是要在淡季来,才能看到兵马俑1号坑,啥也没看到,就看到了人头,失望。2号坑和3号坑,是损毁的兵马俑和战车,修复工作依然在继续。3号坑,有一座完整的跪着的兵马俑,它是唯一一个出土完整的兵马俑,每一个讲解员都会隆重介绍这个人高马大的兵马俑,一比一真人实景,185的个头,单眼皮,将军肚,标准的关中平原地区的体格和面貌。唯一比较不失望的是,沉浸式导游,穿着汉服的导游小姐姐,再热也要滔滔不绝。
兵马俑除了陪葬,还有祭奠的目的。“饿的饿的都是饿的”,我的我的都是我的。摆脱原始部族的生活习俗,礼教文化还未曾强化,众生平等却终生不平等。秦国的礼教制度,建立的依序准则依然是周天子那一套。但是军功爵位的改革,使得整个秦国尚武重兵。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带来的思想解放,给各个国家的人带来了短暂的解脱。苛政猛于虎也,轻徭薄赋的秦国,开始横征暴敛的事情,国家的威信便岌岌可危了。得不到民众拥护的国家,在建立之初,就是踩在刀锋之上,一旦刀锋变得锐利起来,这个国家的颠覆便是必然。秦二世胡亥也许不过是历史的渣滓,他不是罪魁祸首,却也加速了秦国的灭亡。不得不承认,大一统后的封建王权,使得资源绝对集中,集中干大事的群体,干啥啥都行。还有一个说法,制作兵马俑是为皇帝做事,一旦制作劣质的产品,就会掉脑袋。巍峨的建筑背后,除了实用主义作祟,就是无数牺牲的百姓。兵马俑确实巍峨雄伟,但确是踩在无数流淌着鲜血的百姓身上,劳民伤财,更是打击一个国家的中流砥柱和根基。
下午去的华清宫和骊山,看到了渭河。华清宫合欢之下,夏荷连连。三个池子,还有唐代的园林建筑,与先秦不同的建筑风格。裸替杨贵妃,为什么呢,就因为是泡汤的地方,才加入了桃色元素嘛?还有被摸到头秃的赑屃,龙生九子,第六子。华清宫繁荣建筑风格属于唐代,唐明皇和杨贵妃休养的场所,这里也曾歌舞升平,这里也曾纸醉金迷。皇帝的莲花池比杨贵妃的海棠池大个不少,这里的池也是汤,皇权阶层的人,享乐倒是不输今人。另外,尚食宫的侍女也有专门的洗浴池子,一说,服侍皇帝的人,做饭不能有茧子,二八少年少女制作出的食物更美味。这完全就是封建迷信,不是还有采茶必须少女,妇人采茶的价位就低得多,也是无语的很。
相比较池子,西安事变的格局更可说道,据说蒋介石逃跑的路线,是躲避在骊山的山石缝隙间。兵谏得来短暂的和平,我其实有些好奇,如果没有西安事变,历史没有如果,从来都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2023年06月24日,践行着秦朝责任制的城市,文化的传承原来一直不曾消退
9点多还在跳广场舞的阿姨叔叔和姐姐们,跳街舞的,也有不少年轻人。
明长城的砖石上有各个村子的名字,也是责任制的体现。以至于后来中国发生的所有磨难,其发生都无可厚非,文化积淀的后果。
烂怂大雁塔。,大雁塔还是没啥好玩的,不过,确实是有不少拍照的人,穿着汉服,好似穿越一般,确实红墙和美人,拍什么都好看,古代人就是要丰盈一些,才显得富足和幸福。
大唐不夜城,就是典型的商业步行街,就是建筑风格仿制唐代,各种10-15分钟的短暂表演是免费的,见得了不倒翁小姐姐,贞观之治,胡旋舞,大唐婚礼,表演的舞台太低,个头太矮,见不到全貌,人头攒聚。秩序管理倒是比其他景区来得更加井然。可能人多。拍照的人不少,摄影师像路边小贩一般,哪里缺人哪里站,带着道具和鲜花,流水线生产。汉服的生意,做得还有声有色。当然,也归功于古装仙侠剧的传承。其实,有些细节如果考究起来,古装有在认真传承和科普传统文化,只是不符合现代的价值观。就比如,《莺莺传》崔莺莺的娼妓行径,才子佳人小说完全是写书人的自我意淫。一个大家闺秀,出门不带大批护卫,显然是不合理的。这在陕西博物馆可见一斑,一个皇帝如果出行,不被簇拥着,显然失去了权威。这里,也就理解,为什么明星出门一定要带着保安。让人不满的是,占着社会资源,却干着人神共愤的事情。百姓尚且对皇帝的行为不耻,更何况毫无建树的戏子。
也不知在哪里看到的,“入夜的城市更显得蠢蠢欲动,入夜的我通常是一只安静的软件动物,容易认错、善于仆役,不扎别人的自尊。你活跃于墨色的时空,以锐利的精神带着我游走于市集,你说人在异国时,最怀想的是夜市小吃;一碗卤肉饭、石斑鱼汤、水煮虾是令人难忘的饮食起居。我擅于剥虾、剔无刺的鱼肉,伺候你。你尽管放心地细数我的不对,定谳白日的蛮悍,我一向从善如流,乖乖地向你忏悔。”“当市集悄悄撤退,夜也恹了,我打起一枚长长的呵欠,你说:‘走吧!回家。’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归途。这城市无疑是我们巨构的室家,要各自走过冗长的通道,你回你的空荡卧室,我有我的蜗居睡榻。”
也是当然,总觉得在走过和见过的一生中,人还是过于肤浅,一旦被繁华吸引,就什么也不是了。9点多的喷泉,说是亚洲最大,大概半小时,也没什么,主打一个人头。想来,芸芸众生,这一条漫长的长河之上,当下正是活力四射的时候,再后来要如何平和下去,也要一步步走过。音乐尚且有宫商角羽徽,高潮与跌宕,是技巧和功底的传承,一个人的气息和气场,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得到强化与释怀,不过,后来也就了无生趣。
2023年06月25日,陕西历史博物院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十八个镇馆之宝,也不是每个都看到了。与其人挤人,不如家里看纪录片或者看官网,高清大图,还舒适。吐槽终究是吐槽,终究还是会用脚走过每一个想去的地方。
研学的学生不少,毕竟放暑假了。北航学校的学生,好像等了很久,因为预约没有落实到位。孩子们等在入口处,玩着游戏,却也不着急。如果是成年人,早就炸上了天。陕西随处可见文物,即使是石墩子,也是一件有着百年历史的文物,专做辟邪之用。
参观的第一站,就是杜虎符。
《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对于虎符,它是这般描述:
执于掌心间的千军万马。这只萌萌的铜老虎,安静地趴着。乍一看,并没有相隔千年的距离感,但它身上的错金铭文,和一条规整的中缝,预示着它不凡的身份,兵符。虎符意味着军权,见符即见君。两千多年前,信陵君为得到它,不惜生命安危的铤而走险。兵符即和,万马齐发,赵国因此得救,魏国也有了暂时的安全,虎符成为扭转国家生死存亡的拐点。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四十个错金篆书铭文,大意是:兵甲之符,右符在君王手中,左符在驻扎地的将军手中。调动军队时,君王都会派人持右符去驻地,与将军手中的左符符合,将军才能出兵。战国时代,战火频繁,军情紧急,稍有闪失就可能殃及城池。山高水远,没有现代通讯手段,君主就是靠虎符传达军令。为了保密,虎符通常设计成小巧隐匿的造型,实现“账户”和“密码”的有效对接。虎符多由左右两半组成,君主和将军各执一半,左右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符到则君到,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合在一起,才能发兵,这就是“符合”一词的来历。后世随着勘验手段的发展,符节虽然渐渐成为历史的背景,却也并非踪迹全无。在后来的两千多年里,“符合”的校验逻辑已经根植于人类活动的角角落落,守护着现代社会的秩序。
除了杜虎符,还有鱼符,龟符,成语金龟婿就是由此而来。杜虎符一对两半,一半在君王手中,一半在地方长官手中,想要调兵遣将,虎符是最佳的军事器件。
影响最深刻的,估计还是何家村窖藏遗址出土的无数精美的金银玉饰品。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鸳鸯莲瓣纹金碗,它有两个,一个在第二展厅,一个在第四展厅。另外一件镇馆之宝是镶金兽首玛瑙杯。另外,三彩骆驼载伎乐俑、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镶金兽首玛瑙杯均记忆犹新。
以下均是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院官网/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权且备份。其他,再无可言,终究是太懒,拖更至今。
1.鸳鸯莲瓣纹金碗:
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纯金质,捶揲制作,造型饱满庄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有鸳鸯、野鸭、鹦鹉、狐狸等。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莲瓣上空白处装饰飞禽和云纹。鱼子纹底。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应是碗的重量。墨书标重显示两碗重量略有差异,但现今天平实测重量相同。碗在唐代金银器中的数量很大,形制变化也颇多。主要有折腹碗、弧腹碗、多曲碗、带盖碗。大多数为银质,金碗很少,最有名的当数这两件鸳鸯莲瓣纹金碗。在唐代,金碗有时还被用作酒器,如与鸳鸯莲瓣纹金碗同时出土的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上,舞马口衔之酒杯,就与金碗的形状相同。文献中也有唐代用金碗盛酒的记载,如《唐摭言》卷十五载:“王源中,文宗时为翰林承旨学士。暇日与诸昆季蹴鞠于太平里第,球子击起,误中源中之额,薄有所损。俄有急召,比至,上讶之,源中具以上闻。上曰:‘卿大雍睦!’遂赐酒两盘,每盘贮十金碗,每碗容一升许,宣令并碗赐之。源中饮之无余,略无醉态。”鉴于此,有学者认为应把鸳鸯莲瓣纹金碗看作饮酒之器。金银器皿壁面捶揲出凸凹起伏的多瓣装饰,最早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后来的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制作继承了这一风格。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捶揲技术非常成熟的粟特银器中,就大量使用凸鼓的多瓣纹作为装饰。初期是瓣数较多水滴形的分瓣,后来又演变出桃形的分瓣。唐代,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密切,大量工艺精良的西方金银器的传入,尤其是许多粟特金银工匠进入内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金银加工工艺的发展。中国金银器皿上也接受了这种凸凹多瓣的作风。但是这种接受不是被动的、全盘的,而是在吸收过程中加入了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元素,如改变了西方银器中过于夸张的造型,使之线条尽量柔和流畅,在装饰上也采取了西方银器很少见到的外表通体装饰的手法,使之更具有中国本土的特点。这两件金碗流畅的莲瓣、稳重的双重结构和华丽的纹饰,是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当然,其对西方金银器造型的借鉴和改造也体现了唐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唐人的创新精神。
2.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件玛瑙杯是用一块罕见的五彩缠丝玛瑙雕刻而成,造型写实、生动,杯体是模仿兽角的形状,杯子的前部雕刻为牛形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刻画的神形皆肖。兽嘴处镶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实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从这儿流出。头上的一对羚羊角呈螺旋状弯曲着与杯身连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处地装饰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这件酒杯材料罕见珍贵,是极其稀有的缠丝玛瑙,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细微处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选材、设计和工艺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这件玛瑙杯的产地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议,但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却成为专家学者的共识。“来通”是希腊语的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兽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体可以从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来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在中亚等地的壁画中也有出现。在我国,从唐代以前的图像资料来看,这种酒具常出现在胡人的宴饮场面中,唐朝贵族以追求新奇为时尚,而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模仿新奇的宴饮方式的见证。
3.三彩骆驼载伎乐俑
骆驼站在长方形底座上,引颈长嘶,驼背上的驮架为一平台,铺有色彩斑斓的毛毯,共有八名乐手。其中七名男乐手身着汉服,手持胡人不同乐器,面朝外盘腿坐着演奏,中间有一站立女子正在歌唱,显然这是一个流动演出团。唐代艺术家用浪漫的手法将舞台设置在驼背上,可谓匠心独具。唐代的开放,迎来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他们带来的各种奇珍异宝,让唐代人爱不释手;带来的异域音乐和舞蹈,使唐朝人喜不自禁。能歌善舞的各国艺人在唐代首都长安这个大舞台上,尽情演绎着人们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件载乐骆驼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有主唱、有伴奏,骆驼背上放置一平台。一般人坐在高高的骆驼背上都有点心惊肉跳,而这七个人却围着圈坐在平台边沿上演奏,个个神态坦然,全神贯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尤其是那位唱歌的女子,你看她梳着唐朝妇女典型的发型,身穿高束腰的长裙,线条流畅,头向上扬,右臂动作优美,神态优雅、自信,骆驼在走,她却站在乐队中间婉转歌唱,显然已是唱到了动情之处。整件作品中人物形象个个生动鲜活,连骆驼也显得沉稳有加,好似踏着乐步徐徐行进。西安地区出土的大量唐代表现乐舞艺术的陶俑与众多的文献资料一起,为我们再现了那个伟大时代震撼人心的乐舞之声。它穿越时空,久久回荡在历史的各个角落里。直到今天,当我们看着这个驼背上的乐队时,耳边又似乎回响起了盛唐时期那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
4.青瓷提梁倒灌壶
伏凤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子狮,母狮张口为流。球形壶腹刻饰缠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是耀窑瓷器出类拔萃的珍品。
5.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
这件熏炉为青铜质地,通体鎏金鎏银。熏炉的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两条龙昂首张口咬住竹柄。竹节形的柄分为五节,节上还刻着竹叶,柄的上端有三条蟠龙将熏炉托起。熏炉为博山形,炉体下部雕饰蟠龙纹,底色鎏银,龙身鎏金,炉体上部浮雕四条金龙,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整件熏炉被分为三个装饰区域,共有九条龙装点其间。“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炉盖外侧铭文可知,此炉是西汉皇家未央宫的生活用器。从同时出土的“阳信家”刻铭的铜器分析,加之历史文献的记载,得知这件熏炉原在未央宫,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将其赏赐给姐姐阳信长公主。我国自古就有熏香的习俗,战国时人们就在室内放置各种熏炉,一方面净化环境,另一方面人们认为袅袅香烟就像进入了飘渺的仙境。这件竹节熏炉的炉盖形似多层山峦,云雾缥缈,再加以金银勾勒,宛如一幅秀美的山景。青烟袅袅飘出,缭绕炉体,造成了一种山景朦胧,群山灵动的效果,仿佛是传说中的海上“博山”。西汉时,封建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说,博山炉就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产生的,并在汉代广为流行。
6.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从外形上看,壶身呈扁圆形,是模仿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壶制作而成。唐朝初期政权统一,很多少数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而这件文物恰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其次,此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剑形状的提梁。壶身是先将一整块银板捶打出壶的大致形状,再以模压的方法在壶腹两面模出两匹相互对应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然后再将两端黏压焊接,反复打磨致平,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而更为珍贵的还要数壶身上的两匹祝寿马,这里面还蕴含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唐玄宗在位后期越发的骄奢淫逸,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天宝年间,每逢“千秋节”皇帝的生日都会在兴庆宫期的勤政楼前,举行盛大的宴会,接受文武百官、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首领的朝贺,并以舞马助兴。这时上百匹舞马披金戴银,伴随着《倾杯乐》曲的节拍,跃然起舞,奋首鼓尾,舞姿翩翩。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床板旋转如飞。而此时领头的舞马便会衔起地上盛满酒的酒杯到玄宗面前祝寿。唐代许多文人曾写下很多关于舞马的诗句如“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都是形容舞马衔杯祝寿这一独特的宫廷娱乐活动。而这盛大的宫廷祝寿活动在天宝十四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弃城而逃,这批舞马散落到安禄山的一名大将田成嗣手中。有一天,军中宴乐,舞马听见乐曲声应节拍跃然起舞,士兵见状误以为是妖孽,田成嗣命士兵将舞马鞭打而死。此后,盛行一时的舞马衔杯宫廷祝寿舞的形式在历史的变革中永远的销声匿迹了,但这件银壶却成为大唐王朝的兴衰最好的见证。
7.皇后玉玺
国宝级文物。玉玺印面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chī)虎形象做纽,四面刻有云纹,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流畅,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此玉玺质地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温润洁白、有着凝脂般的光泽,极具观赏性。我国最早的印章实物发现于安阳殷墟,是商代晚期物品。秦统一后,确立玺印制度,规定帝后印章称“玺”,其余均称“印”。据《汉官旧仪》记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还记载:“皇后之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螭虎是一种神话动物,像龙有耳无角,用螭虎做钮表示君临天下,威服臣官的绝对权威。从这件“皇后之玺”的质地、钮式和文字来看,应该是属于西汉的物品。又因它的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东侧有一千米,由此推测它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8.兵马俑
弓弩是中国人发明且运用最广泛的兵器,长矛和戈,长剑,在兵马俑坑道内随处可见,散落一地的兵器,完全没有磨损,显然,兵马俑有某种祭祀的成分。标准化的工业生产,在2000年前的秦国,已经运用广泛。青铜,人造铜锡合金,镗的坚硬,使得军事战役所向披靡。兵马俑按着秦国的军事编制。一群农民组成的军队成为所向披靡的军队,其功劳不可忽略这些强大的兵器。兵马俑随葬墓,征用70万百姓。又因为还不上政府的债务,沦为劳力的百姓。形态各异的兵马俑。戟。兵器上有每个人打造之人的名字,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可以责任到人,这是严格的监管体系。秦朝对失职罪,死刑折磨,令人胆战心惊。法家思想,恐怖,五人一五,相互揭发和举报。单元制度,相质疑和告密。单元制组织人力。劳力的万能钥匙。精细和浩大的工程。水银中毒,丹药,长生不老。独特而恐怖。胡须都各有千秋。更何况铠甲。
9.《国家宝藏》云梦秦简
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半年。以书陪葬,长眠地下。喜,实在是太热爱自己的工作了。一枚竹简,各国战乱,生灵涂炭,一个帝国的崛起,正是为了让天下苍生,得以休养生息,而崛起的基础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些区区官吏。一枚竹简,或许容易折断。但是当它们串在一起,就能集聚起强大的力量。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设郡县,统一度量。
10.何家村唐代窖藏
【1970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上。一同共出土的文物多达1000多件,这就是著名的何家村唐代窖藏。玛瑙是一种胶质矿物,经过匠人的琢磨,被做成了杯子。】
1)镶金兽首玛瑙杯
唐贞观九年十一月,中亚康国的粟特使团抵达长安,他们向唐太宗李世民敬献了一种大如鹅卵、其色如金的金桃。
这种水果的滋味到底如何,我们现在已经无从推测了。而那些曾与其相伴入唐的奢华器物,依旧熠熠生辉。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一件酒器。玛瑙是一种胶状矿物,虽然中国也有出产,但文献言及玛瑙,则多是来自域外的异宝。大型玛瑙极为难得,豁然掏挖为中空的杯子,用心奇绝。
玛瑙杯基调为酱红色,间有黄白石材纹理,好像动物的斑纹。玉匠在小端雕琢出兽首,口鼻处镶有金帽,可以拆卸。
多数学者认为,这种端部有兽首、整体呈角形的杯子,是西方所说的“来通”,早在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及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
在希腊人的酒神信仰里,来通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可以防止中毒。
人们高举起盛满美酒的来通,使酒通过小孔流下,如丝线一般注入口中。如果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
有人推测,兽首玛瑙杯很可能最早也是跟着粟特商队流入中原。
粟特人爱酒,于是带来了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也把西域的酒文化带入了大唐。
在粟特人的宴饮场景中,经常出现兽首角形酒具。他们的棺椁石刻上,也铭刻下那些一饮而尽的酣畅瞬间。
除了美酒和酒具,大到皇家狩猎队伍中的猎豹,小到宫廷贵妇玩耍的拂菻狗,以及各种胡服、胡食、宝马、宝石,都是粟特人从西方各国转运而来的。
公元6到9世纪,亚洲各地的财富、珍禽异兽和珠宝,经由陆路和海路,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了大唐的土地上。
随这些舶来品一同来到的,不仅有粟特人,还有波斯人,他们带来新的技术和艺术。那些异域的、开放的、精致的、迷离的美,瞬间征服了大唐。
镶金兽首玛瑙杯,1970年10月5日,出土于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上,一同出土的文物多达1000多件。这就是著名的何家村唐代窖藏。
金丝盘绕出层层花瓣,团花朵朵。神鸟展翅翘尾羽,舞马衔杯醉如泥。
精美纹饰,精湛工艺,太阳般的黄金、月光般的白银和充满异域风情的舶来品,辉映了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时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中,那个强盛的唐帝国散发着一种不可复制、也不可雕饰的气息,绽放着深入骨髓的灿烂和骄傲。
2.唐代仕女俑
你,梳着少女特有的双垂髻,端庄可人。你脸颊饱满,小巧的鼻子和嘴巴都让人怜爱,你穿着圆领宽袖袍,襦裙上的花色已经看不见了,但一定是当年最时兴的纹样。
那年的你,刚过10岁,你在大唐贵族人家当丫鬟,但你悠然的样子,说明心不累,因为你是大唐的一枚胖妹子啊,1000年后的胖妹如我,看到那时的你,真是羡慕、嫉妒、爱。
到了14岁,渴望的年纪,你学会了欣赏姐姐们的妆容,堕马髻——慵懒又高贵
倭堕髻,配合圆润的脸庞,仿佛正被人宠溺。
这种双螺髻活泼俏皮,是那群爱玩的疯丫头的最爱。
梳着双环望仙髻的舞女,你也欣赏,因为那夸张的发髻,舞动起来如蝴蝶翻飞。有时候,你也会穿着男装,抬头挺胸地走在朱雀大街上,变成长安城最酷的小妞。
你会帮主人梳妆,她经常用一上午时间,打扮自己,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最后,戴发饰。如果你恰巧认识一位日本的遣唐使,他会告诉你,这样的妆容已经流行在日本的宫廷。
等再长大一些,你可以拥有更丰富的生活,你也许会加入马球队;因为你骑马打猎,都不逊于哥哥们,你梦想仗剑行侠;因为你追求绝不雷同的人格和精神,或是陷入爱情也不错,你心里偷偷期待着,孕育一个新的生命。
你的选择有很多,在中华数千年的帝王时代中,只有大唐的女子,选择可以如此多。
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减肥的胖妹,我曾梦想生活在大唐,但后来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肿,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为美,你身边同样有苗条的闺蜜,只是那时自信,那时自在,那时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为美。
大唐,之所以是我心心念念的大唐,正在于你不用投他人所好地成为自己。让你们绽放,是大唐做的,最让人激动的一件事,能够这样绽放的时候,就是春天来了!
3.三彩载乐骆驼俑
【1959年出土于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是一件唐三彩陶俑的精品之作。驼峰上架着平台,方寸之间托起一支微缩的八人乐团,须眉欲活,驼背成为流动的舞台。骆驼从西域一路跋涉,驮来美酒和宝石,也驮来乐器、旋律和流行的音浪。】
这只骆驼,仰天,张着嘴,舌尖向上弯曲,好像因为发声而颤动,似在鸣唱。驼峰上架着平台,方寸之间,托起一只微缩的八人乐团,驼背成为流动的舞台。
三彩载乐骆驼俑,1959年出土于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是一件唐三彩陶俑的精品之作。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色釉中被加入含有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在烧制过程中,随温度变化,形成多种釉色。因为大多包含三种左右醒目的纯色,所以叫“三彩”。
唐三彩作为明器使用,是盛唐时期厚葬礼制的产物。这种无意而得的艺术,因其色彩绚烂,成为了大唐的标志。
骆驼,唐人也称之为橐驼,从西域一路跋涉,驮来美酒和宝石,也驮来乐器、旋律和流行的音浪。
高大的骆驼背上,铺设菱形纹样的毯子。七位男乐师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袍。他们面向外侧,盘腿而坐,倾情演奏。
他们演奏的乐器有:
拍板,是重要的节奏乐器,声音清脆;
琵琶,是主音乐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排箫,形如凤凰之翼,声如天上流云;
横笛,悠扬婉转;
箫,飘渺深远;
箜篌,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笙,如鹤鸣于天,曲罢不知处,巫山空夕阳。
被众乐师环绕着的这位女子,梳着唐代女性中流行的乌蛮髻,右手前举,左臂后拂,朱唇微启,似在歌唱。
大唐繁盛之时,是一个流光溢彩、绚丽多姿的世界。唐玄宗设教坊、梨园,给宫廷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还曾专门下诏,令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重设坐、立二部伎。
这位擅长击打西域乐器羯鼓的皇帝,可称是世界音乐融合风的推动者,掀起了一股被称作胡汉新声的流行音乐浪潮。
华彩绚丽的宫廷燕乐,技艺倾城的异域音乐家,衣袂飘飞的霓裳羽衣曲……八人乐团,随着骆驼的脚步,漂移流转,如春天般恣意纵情的狂欢,或许才符合我们对唐朝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