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难得,这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一干就是5年了

资料图
(一)
老人家有过一句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有一件功德无量的事,算起来,到今年已经整整五年了。
五年前惊艳,五年后除了惊艳,我更多的还是感慨。不容易,不容易,很不容易。
这就是“科学探索奖”,可以说一项影响了中国科学未来的奖项。今年7月17日,新一届48名获奖者公布,由此,五年来,已有248人榜上有名(一般每年是50人)。
至少三个不容易吧。
第一个不容易,遴选出了248名真正的青年科学家。
为什么讲“真正”?
因为这确实考验慧眼。我们可以简单看一下。
6月底,新闻“中国天眼‘看见’纳赫兹引力波”刷屏,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研究员李柯伽,就是“科学探索奖”获奖人。
2月,中国三大数学奖在武汉揭晓,第十九届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刘若川,也是“科学探索奖”获奖人。
最新一次两院院士增选,武汉大学教授宋保亮、北京大学教授朴世龙,是其中最年轻的两位新增中科院院士,他们也是“科学探索奖”获奖人。
毫无疑问,他们是真正的中国科技精英。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获“科学探索奖”学者中,共有7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在科学类知名刊物CNS(《细胞》、《自然》、《科学》)共发表论文29篇,共有839篇SCI论文,向腾讯基金会或“科学探索奖”致谢。
我们完全可以说,他们,得益于“科学探索奖”;他们,更无愧于这个科学大奖。
说得益,是因为在5年内,他们每人将获得“科学探索奖”颁发的3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
至于奖金用途,他们完全自由支配。
300万,50个人,那就是每年1.5个亿。
从年度总金额看,这已经超过了诺贝尔奖。
但他们的成就,更无愧于这个奖项,这应该也是这个奖项最大的成功。
第二个不容易,建立了一套公正公开的选拔制度。
我们也不用回避,在现在所有重大奖项中,我们最头疼的,往往还不是钱,而是一套公正公开的选拔制度。
在一个讲人情的国度,这件事的难度,我相信,大家都心中有数。
怎么办?
那就靠制度来说话,确保整个过程的公正公开。
5年来,有超过1300位各国院士,50多所著名高校校长参与“科学探索奖”的提名、推荐、评审。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40多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得主参与其中。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科学探索奖”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赢得了世界的声誉。
推荐,是确保质量;回避,更是制度保障。
据介绍,现在的评审,每个申报人都能得到充分的细分领域专家的意见,回避关系设置得也更为严格,师生要回避、亲属要回避、同事也要回避,而且,论文合作也需要回避。
而且,对评审过程中“打招呼”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谁“打招呼”谁就“出局”。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钱颖一曾介绍说:“‘科学探索奖’评审工作全过程严谨有序,对个别‘打招呼’的申请人进行了严肃处理。申报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影响评审工作的独立、客观和公正,一经查实,即取消当年参评或获奖资格。”
坦率地说,在中国,这样做,尤其必要。
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只有客观公正,“科学探索奖”才能越走越远。
今年的一个特点,除了出现了首个外籍非华裔科学家外,还有今年只有48个获奖者,这也是“科学探索奖”设立以来,第一次未满额资助。
为什么?
“科学探索奖”执行委员会介绍,因为在评审中充分坚持了“宁缺毋滥”的原则,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同时也是“科学探索奖”发起人李培根就感叹:“科学界对‘科学探索奖’的含金量认同度逐年提高,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评审中务求客观公正、绝不容忍不正之风。众多资深科学家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我们共同的期望,就是打造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民间基础科研奖励项目。”
经得起时间检验,这确实不简单。
第三个不容易,这个奖项要长期做下去。
坦率地说,这个世界的奖项不少,坚持1年不难,坚持5年也可以,难的是坚持50年,100年,乃至更长时间。
当今世界,有几个科学奖项,能超过诺贝尔奖?
这样长期坚持,很难,需要更多的资金,更需要胸怀、责任和担当。但腾讯已经表态,“科学探索奖”将长期坚持下去。
我觉得,这正体现了腾讯做事的长远眼光,也助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化腾就很感慨地说:“助力基础研究,是腾讯超越商业边界的一份长期承诺。‘科学探索奖’和其后设立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也是我们对中国大科学时代的进一步呼应。”
他还说:“我们期待,在未来,青年科学家们继续探索科学前沿,拓展未知边界,取得更多享誉世界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源动力。”
这里要提一句,“科学探索奖”,鼓励的45岁以下的年轻人;“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的是55岁以下的科技精英。
两个基础研究资助项目,背后都是腾讯。腾讯拿出的是真金白银,就是要为科学鼓劲,为科学家加油。
冲这一点,也要为腾讯点一个大大的赞。

(二)
年轻+潜力+探索,是“科学探索奖”最大的特色。
或者可以说,“科学探索奖”,也是当下最具特色和活力的中国科学大奖。
“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说,这个奖励,不管是对内地科学家还是港澳科学家,都是他们人生历程中无法忘却的纪念。
我甚至还觉得,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历史意义,或许过10年、20年后,我们会看得更加清楚。正如诺贝尔奖对世界的影响,肯定不是在1901年,而是在很多年之后,乃至于今天。
从物质到精神,简单而言。
1,获奖科学家还年轻,还没有功成名就,多少还有些生活的压力,但这笔不菲的奖金,可以让他们摆脱经济的压力。
2,他们就可以心无旁骛,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以我们国家的机会和他们的才智,不排除在未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3,这更是一种激励,毕竟,这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个大奖,将激励更多的青年人投身科研、开拓创新,甚至改变青年科研的生态。
数学天才、“科学探索奖”发起人张益唐就说:“‘科学探索奖’五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不仅激励广大青年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唤起了社会、企业在投入基础研究,提升科学创新上的热情。”
“科学探索奖”的获奖学者,每年要提交一份一页纸的科研进展报告。看他们的报告,有时很有意思。
比如谈到奖项带来的影响,“对开展探索性研究更加充满信心”、“开展了更多的探索性研究”、“有更多时间投入科研工作”成为最为集中的选项,“底气”和“定力”则是他们最喜欢用的“关键词”。
很简单,有了这样的资助,可以更心无旁骛做研究。
2019年获奖人、北京大学教授周欢萍就坦言:“得到资助,让我有底气把目光从短平快的项目上移开,转向一些不确定性更高但是意义更为重大的课题。”
2020年获奖人、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王钻开也表示:“科学探索奖最大的意义是让科研工作者回归科研本身,秉承纯粹的探索精神,追求科研的真善美,更有定力去尝试、去钻研、去攻克。”
什么是真公益?
我觉得这才是真公益。
受益的不仅仅是个人,对中国科学、中国未来而言,也是功德无量。

(三)
最后,重复以前的一些呼吁,我个人的几个小小建议。
建议一,获奖科学家,千万别捐献。
不是我不支持捐献,那些老科学家,哪怕一生清贫,拿到大奖后,第一时间就捐献出来,我特别特别感动,他们的情操和境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但我更希望,奖励就是奖励,就是要鼓励获奖者自由支配,最好就不要再捐献出去。如果捐款形成惯例,这就会给其他人无形的道德压力。
中国科学家,你心安理得享受这笔钱,其价值不比你捐献低多少。
建议二,长期主义,千万别半途而废。
这也是我很感慨的一个地方,我们很多事情,做着做着就悄无声息了,或者,难免虎头蛇尾,让人叹气。
这也是我特别认同“科学探索奖”的原因,就是要公开公正,就要有一套好的选拔制度。
还有,不管是科学家还是腾讯,都要有长期主义。这是公益不假,但真不是做一年两年的事情,而是要长期做下去,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科学探索奖”现在还只有5年,过50年,过100年,我们回过来看,或许就是一个传奇,一个奖项的传奇,一个企业的传奇,一个国家的传奇。
当然,过50年,我们可能还在,过100年,那就只能让我们的子孙看吧。
建议三,科学重奖,可以多些更多些。
“科学探索奖”奖金不菲,每年50人,每人300万;前面说了,“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还要更丰厚一些。
但我总觉得,科学重奖,多多益善。
我更希望,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加入进来,让我们的科学基金更加丰厚,奖励更多优秀的科学家。科学不是暴利的行业,但也不应该是一个清贫的行业。
这是公益,也是第三次分配。所以说,中国需要更多杰出的科学家,也需要更多的腾讯和更多的马化腾。
当然,第三次分配,前提是自愿。更多企业和企业家投身公益,也显现了一个国家的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软实力。
这样的中国,这样充满蓬勃活力的中国,我们还有什么难关攻克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