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比拟《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的经典《群书类丛》竟是盲人所写

如果问大家,知道哪些盲人的名人。很多人会提到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知道她是一位幼年就失去视觉和听觉的美国人。但即便身体有缺陷,还能学习文化,还能上大学,写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成为了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反过来问起中国有什么盲人名人的时候,恐怕大多人更想不起来。也许想老久之后,会想到有位曾创作过《二泉映月》的瞎子阿炳吧。
但是同样有一位盲人,还被海伦凯勒当成了自己的偶像学习。这位盲人,单单是一位盲人,他就完成了一套可比拟《四库全书》《永乐大典》那样的经典的《群书类从》。虽说收集的书量不能跟我国的历史和体量来比,但要收集、抄录、分类、校订日本国各种古典著作的书籍,编成“日本历史的百科全书”,也是个很大的工程,更何况是个盲人来负责。能猜到说的是谁吗?他就是日本江户时代的盲人塙保己一。
提到塙保己一,大多数国人还是不认识的。可这位在国外也是知名人物。谷歌也同样用他来作为谷歌涂鸦的主题。

关于失明的大编辑家塙保己一及其编写的《群书类丛》
塙保己一(はなわ ほきいち)自幼失明,却凭着学问进出江户的学界,编写出版了囊括日本主要书籍的巨型文献集《群书类丛(ぐんしょるいじゅう)》。据说他可以凭着超人的记忆力,记得住6万冊的书。
他所编写的《群书类丛》里,内容包罗万象。从《圣德太子传记》这样的天皇记录开始,有如《三十六人选》的和歌集,有文学著作《紫式部日记》、《土佐日记》,还有记录战争应仁之乱的《应仁记》,甚至围棋理论的书籍,菜谱的《大草家料理书》等等。总数达到1273种530卷666册。当然,要完成这样庞大的工作,少不了当时的政府江户幕府以及各大名、寺庙、公家等的支持和协助,例如当时的松平定信等当权者就大力支持过他的工作。

《群书类丛》的展览(塙保己一纪念馆)
保己一在制作《群书类丛》的印刷刻板时,尽量做成20字×20行,也就是统一成400字的板式。这也是如今原稿纸基本规格的雏形。不愧是编辑的“宗家”。
塙保己一的纪念馆

塙保己一記念館(位于塙保己一的故乡——日本琦玉县本庄市)
不仅他的故乡(现日本琦玉县本庄市),为他建造了纪念馆。而在他成名的地方江户(现日本东京),位于涩谷的温故学会会馆(他以前工作的地方),也原本地保留着他所在时的环境,在2000年时,被选入有形文化财产来进行保育。

温故学会会館(位于日本东京涩谷)
会馆可以免费入场参观。
入口处有塙保己一的铜像。进门后左边是办公室,右面是群书类丛的原印刷刻版的保管库。

而海伦凯勒,也在1937年到访过这里。
她说,她在孩提时,她妈妈就跟她说过塙老师的故事,鼓励她好好活下去。如今,能亲手触摸老师的像,她感到这是她到访日本最有意义的事。
触摸老师用过的物品,想象老师工作时的样子,她从心底里崇敬着。希望老师的名字如流水般源远流长。


离开保管库,回到入口处,还可以看到有展览柜展示着海伦·凯勒触摸过的保己一像,以及当初雕版印刷时的工具。

温故学会会馆是2层建筑。从楼梯登上2楼之后,2楼布局基本跟1楼一样,右面是刻版的收藏库,而左边是和式有榻榻米垫的讲堂。

讲堂周围,还看到很多牌匾,记录着当时很多出资资助过的人,包括皇室成员:内务省、秩父亲王等,以及财经名人涩泽荣一,三井八郎等等。(会馆由于是公益性的运营,预算有限,馆内没什么空调。)
塙保己一自身的魅力
通常像我们作为正常人,都未必能做到的事,但反而以盲人却能够实现。他是如何办到的呢?
他所收集的典籍很多都是各处有权势的家族藏箱底的典册,没有他的这次动员出力,很多典册不知何时才可再见天日。
为何一介盲人也可以实现如此宏愿?他从一介农村出来的失明小子,要达到如此高峰,又有谁能明白他所受过的苦难。
他除了达成上述所说的编写《群书类丛》的事业之外,也是一位无分贵贱育人无数的教育家。
……
若想要了解更多的内容,请添加关注,收藏,点赞。
若各位看官觉得不错,可以继续写下去,甚至可以出《塙保己一传》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