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椎间盘突出(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1. 何为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
吃过羊蝎子就大概知道脊椎骨是什么样的,毕竟羊和我们都是脊椎哺乳动物。(不过我没有吃过囧)。人的每两节脊椎骨之间都有一个纤维软骨(Fibrocartilage)为脊柱的各种活动提供缓冲和保护,它就是椎间盘。大概就是像鸡脆骨那样的白色的存在。
椎间盘主要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椎间盘就好比像一个夹心的甜甜圈(中间没有洞眼的那种)。外层较厚实,叫做“纤维环”(Annulus),主要成分就是1型和2型胶原蛋白,兼具灵活度和抗压度,它们交错组成了一个个圆环。里面的“夹心”叫做“髓核”( Nucleus pulposus),它就是常说的“椎间盘突出”那个突出来的东西了。髓核的质地就像胶水一样。主要是水分,多达60%以上;剩下的主要就是胶原蛋白以及蛋白聚糖(proteoglycan)。这个蛋白聚糖在人体的关节里的作用很大,所以现在有的产品广告就主打补充这个玩意,具体是干嘛的可以以后再说。蛋白聚糖在椎间盘的髓核内的主要作用就是结合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来锁水保湿,保持水分。是不是很像化妆品广告?没错。人的皮肤和骨骼都需要水分,也都会衰老。
老年人之所以会身高变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内的水分流失,椎间盘也相应地变得扁平。然后人一共有23个椎间盘,夸张一点的说,如果每个缩水1毫米,人的整体高度也就降低了2厘米了。
椎间盘由上下两个纤维软骨盘与邻近的两节椎骨固定。
2. 容易椎间盘突出的并不是老年人,而是中青年
事实上,椎间盘突出(disc herniation)的大多数是30-50岁的中青年。随着年龄的增长,60岁以后就很少再会“突出”了。如刚刚所说的,衰老的过程会让髓核内的蛋白聚糖减少,降低水分,加上细胞的减少,失去“胶状”的形态。这种退化性疾病称为椎间盘脱水症(Disc desiccation)。老化的椎间盘变得扁平,失去保护作用,更容易压迫周围的神经,进而造成疼痛或肌肉无力。
3. 椎间盘为何会“突出”
一般椎间盘突出涉及到的是髓核的突出。还有一种椎间盘突出,英文叫bulge,是指外面那层纤维环突出,而不涉及髓核。
人的脊椎兼备强韧度和灵活性,不仅支持人的体重让我们可以直立行走,可让我们可以前后左右随意弯曲。在脊柱活动时,椎间盘会受到包括剪力、压缩力等在内的各种不同的力量。有人提出了椎间盘的活动模式,根据不同的力量,髓核会朝不同的方向移动,这个活动模式叫做Dynamic Disc Models。简单来说,不对称的压缩力会让髓核朝着与压缩力相反的方向移动。当你弯腰的时候,髓核会向后移动;相反地,当你把背向后弯的时候,髓核向前挤压。所以,对一般的最容易椎间盘突出的人来说,久坐、坐姿不良,弯腰搬重物,重复性的弯腰是主要的机械性的原因。
男性与女性椎间盘突出的比例一般是2:1。体重偏大,运动量低,长期久坐,重复性弯腰的男性是比较容易椎间盘突出的。
下背痛就是椎间盘突出吗?
人体衰老的过程会伴随每个地方慢性的炎症的产生,包括脊柱。这就像人们会长白头发一样的自然,并且这个过程从30多岁就已经慢慢开始了。椎间盘附近慢性的炎症会产生新的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就是我们伤口结痂之前那层粉嫩的痒痒的组织。这个肉芽组织会分泌细胞因子(cytokine ), 增加我们对疼痛的敏感度,结果也就是“背痛”。所以,并不一定就是椎间盘突出了。
4. 椎间盘突出怎么办?是否需要手术?
椎间盘最常见的突出位置是第4/5节腰椎之间,或者第5腰椎和第1骶椎之间,大概就是系皮带的那一圈位置。
事实上,19-27% 的椎间盘突出是没有任何症状的——没有任何疼痛和不适。椎间盘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就像长白发一样,身体会自己形成适应,只要不触碰到神经,你就完全没有感觉。很多人都是在有事没事去体检甚至做核磁的时候偶尔发现的。而在有症状的人里面,绝大多数(90%)的人在6周以后都会感觉症状的减轻或者消失,无需手术。
对于有症状的人来说,恢复其实很简单。
首先要避免能引起疼痛的动作;其次,注意坐姿,避免驼背和脊柱过度弯曲,最好在座椅上加一个腰部支撑。第三,有很多的训练动作可以有效改善症状。第四,注意保护性姿势,比如抬重物时候如何做?最关键的其实是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加强背部和核心的力量,对抗衰老的过程,并且保持合理的体重。欢迎关注,后续分享改善椎间盘突出症状的动作,其实我搜了一下发现各大平台上都有很多,但是我觉得那些视频需要去甄别,而且科普什么是椎间盘的视频很少,我的宗旨是你不仅要做,更重要的是知道你为啥要做,所以本文纯属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