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强化阶段如何拿下民法学:稳扎稳打,逐渐在学习和学术上登堂入室
前言
本文主要讲述法考和人大法学考研中民法的学习方法,中间提到了诸如“把书读厚”“把书读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以及“延迟满足”“建立体系”等关键词,均体现了知行法学团队民法小组一派的一贯作风:厚重大气,基础扎实。为学如此,才能稳扎稳打,逐渐在学术上登堂入室。提前祝大家民法课程开班顺利,祝大家学好民法!

民法学的备考方法
下文主要讲述法考和人大法学考研中民法的学习方法,中间提到了诸如“把书读厚”“把书读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以及“延迟满足”“建立体系”等关键词,均体现了知行法学团队民法小组一派的一贯作风:厚重大气,基础扎实。为学如此,才能稳扎稳打,逐渐在学术上登堂入室。
(一)参考书目
法考用各机构出版教材即可,考研主攻人大王利明主编民法上下册或知行讲义,法律出版社的《民法学》也可以补充阅读,两本书的内容有较大部分重合,但在一些问题上法律出版社的《民法学》比蓝皮《民法》更深入。
法学的学习是一个“先打地基、再建高楼”的过程,切忌浮躁和平地起高楼,从应试角度来看,天龙八部、朱庆育民法总论等经典教材,仅后期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上做补充,不做硬性要求,切记贪多嚼不烂,只追求深奥的学术理论而忽略基础概念的重要性,很容易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二)民法学习中的心理调节
民法学习只有一个方法——反复,反复听、反复看、反复思考。从最基础的概念里品出独特的味道,在每一遍品读中产生新的理解,没有人能一步到位,保持“空杯心态”,每天都在按计划求知若渴般地学习,“开窍”自然水到渠成。就像登山一般,最艰难的往往是上升的时刻,越难越使人烦躁的知识点,是越能让你民法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基石。
但也别忘了劳逸结合,可以每半个月或者每周给自己留出几个小时,和同学朋友一起出去吃顿饭或看部电影。甚至是利用吃饭闲聊的时间与知行的师兄师姐交流,获得一些备考中的建议以及学业上的指导。也通过设立“周计划”、“月目标”比如每周快要结束的时候在笔记本上用笔写下:“如果下周能达到……目标,那么周日和朋友一起去做自己想做很久的……”,利用“延迟满足”的心理激励自己备考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法考和考研的民法学习
1.区别和联系
法考与考研所涉及的民法基础知识范围没有太大差异,只是考察的方式和内容各有侧重,考察的深度各有不同。法考的核心在于正答率,考研的核心在于论述框架和分析过程。法考用题目促进理解,会做题、能做对即可,考研注重体系和逻辑思维,而法考只注重结果,但考研更注重论证过程和分析水平。比如说,考研论述题的阅卷会考虑作答的结构体系,而法考评分标准则并不会涉及这个方面。具体知识点上也存在差异,法考民法客观题可能涉及一些并非十分常用的司法解释条文,但考研则以民法典为主干,不会专设题目考察某一细碎的司法解释。
2.时间规划
考研和法考尽管知识点相通,但不建议将过多精力用于法考学习,蓝皮书中还有许多超出法考范围的知识点,建议过了一遍法考民法知识点后就开始阅读蓝皮书,认真把握蓝皮书的体系,在脑中形成树状图。在客观题考前可以拿出时间快速过一遍各大机构的考前聚焦讲义,以查漏补缺为主,重点关注那些蓝皮书未涉及的细节考点。
(四)民法学习时间规划

达克效应曲线可以在此处引来描述民法学习中随时间变化的民法知识程度,各位考生可以在备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适当调整学习策略及心理状态,应注意的是,此图用在这里仅代表考研民法备考过程中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不代表整个法学学术生涯中的专业程度。
第一轮是新手期,考生如同干燥的海绵一样吸收民法基础知识,该阶段对于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将决定后续的深入程度及背诵速度。第二轮要达到的效果是“把书读薄”,也就是图中的“上手期”,主要是把第一阶段的基础知识体系化、逻辑化,这个阶段是最难的,总会有新的未掌握的知识点出现,甚至会产生自我怀疑情绪,应注重技巧和劳逸结合。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要达到的效果是“把书读厚”,即用一定的学术前沿理论和经典案例丰富自己的体系框架,以下分四个部分详细叙述。
1.一轮打基础——从“零基础”到“愚昧山丘”
在民法第一轮的学习中,民法的学科体系和知识难度就决定了考生一开始并不能完全理解全部知识点,大多数同学都处在知识碎片化的状态,具体表现有法考题做不对或即使做对了也不知道理由,对于一些具体的名词很熟悉但不知道具体定位并容易和类似概念相混淆,无法脱离书本凭借自己的理解说出具体含义等等,也就是达克效应曲线图中从开始向“愚昧山丘”前进的状态。
这一阶段是知识积累的高速阶段,每一位同学都像一块干燥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知识,大多数同学经过本科期末考试到法考考研这一段时间的遗忘,对于民法的记忆已经模糊,几近从零开始,由于缺乏一定的对照,往往会产生正在快速进步每一天只要学就会有所收获的感觉,这种心理状态会一直持续到考完法考客观题查到成绩后达到“愚昧山丘”,本科有一定基础的同学会认为这一个阶段比较轻松,而本科民法基础较差的同学会在理解上遇到一定的困难,但在过程中会逐渐好转。该阶段的后期,考点内容已然比较熟悉,做题的正确率已经不低,有些同学甚至会产生自己可以上考场的错觉,但此时纷繁复杂的民法知识在脑海中只呈现碎片化分布,而并未达到系统性的整合。
此阶段为“打地基”的阶段,切忌在某一具体制度上“钻牛角尖”,不要过分追求具体制度的前沿理论和深度,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民法也不是一天学成的,最重要的是稳扎稳打、不遗不漏,准确且清晰地理解每一个具体制度的真正含义。
2.二轮建体系——“把书读薄”
根据前两年同学们的备考反馈,有部分不备考法考主观题的同学在法考客观题结束后会进入一段应用法学习的“空窗期”,觉得自己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但距离开始背诵还早,于是会暂停应用法的学习而转战公共课。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同学已经完成了前期的知识储备,最需要的是对脑内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整合,也就是“把书读薄”。
此时各位同学不妨在不看答案解析的情况下做一下人大法学考研的往年真题,尤其是民法,不要只是看或者在头脑中构思,而是实际动笔正式地写下答案并与知行团队的解析相对照,在实际演练后绝大多数同学会发现在面对案例时会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而往往在这个阶段考生会产生一定的自我怀疑情绪,认为自己前期的努力付诸东流并没有产生实际效果,甚至会比较急躁,可以参考前述“心理调节”部分自我调整,最重要的是抓住这个阶段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于如何构建民法学科体系,具体方法可以是:除初试较少涉及的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外,将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的教材和讲义再快速阅读一遍,通过目录找出编排逻辑并制作出自己的思维导图,不需要非常详细,但需要尽量达到仅在一张a4纸上就可以完整画出一编体系结构的程度,力求简明扼要,将一本书的精华浓缩在几张a4纸上。
形成民法知识体系的过程一定要亲自做、亲自画、亲自理解,体系结构和思维逻辑没有统一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逻辑,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在考场上对各类知识点手到擒来。
如物权编以自物权(所有权)和他物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二元逻辑体系展开,其中担保物权被定位于在他人财产之上所设立的定限物权,并由此产生“担保物权的功能化”的问题,再对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进一步细分。合同编的体例安排绕不开债总,由此产生了“准合同”的安排设置问题;接下来可将一般的合同按照“生老病死”的时间顺序,构建出一个以合同的订立、履行、保全、变更和转让、权利义务终止及违约责任的体系,并再进一步排列其中的具体内容。

能在一张a4纸上画出整编的体系结构,或者能用一段话描述每一编的大概内容,这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3.三轮找关系——“把书读厚”
如按照前两轮的建议进行民法的学习的同学此时已经基本达到了考试要求,但如果想更进一步,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那么还需要学会“瞻前顾后”,即找出总则编和各分编,以及各分编之间的关联知识点,如:情势变更和不可抗力、撤销权和解除权、典型合同中的融资租赁合同和实质主义担保观等。除此之外,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将立法背景、经典教材或论文中的学术观点补充在讲义或教材相关页。
4.冲刺抓重点
反复理解重点热点问题,知行法学在考前一至两个月会分别推送《三轮阶段应用法学总体安排(含必备题目)》、各编热点解读、《答题时间分配和技术规范》、《民法重难点提纲》等文件,在帮大家减轻压力的同时抓准重点。

(五)民法答题技巧
这个技巧建立在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框架的基础之上,在此引用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在历史学研究方面的一句话:“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上穷碧落下黄泉”需要知识定位能力,也就是说,读完题后应大概知道所考察的内容在教材的具体位置。“上穷碧落”指的是寻找该题眼的上位概念,“下黄泉”指寻找其下位概念。
而“动手动脚找东西”则可以理解为,在寻找平行概念的同时,寻找可以丰富知识定位体系框架的一切论据和素材,可以列明法条,也可以简述经典案例,还可以列举一些学术观点之间的争鸣,甚至是立法背景和名人名言,而这些都需要在备考过程中进行不断储备。
人大历年几乎没有出过偏难怪的题目,考察的都是重点热点,最重要的区分点就在于是否有体系思维,以及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最后,无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考场的作答,都要明白法学硕士招考是一个选拔性考试,记忆基础知识并非足够,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阅读论文,从效率考虑,可以重点阅读民法教研室老师发表和关注的领域,但从近年的趋势来看,考研对于当年的重点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关注公众号和各核心期刊的最新动态。
(六)民法当中法考与考研初试的平衡
1.人大法学考研真题考点展示及分析
正式开始说到民法考研初试和法考的关系之前,先展示自2017年开始每年民法真题涉及的考点,便于对民法考研初试考什么有深入的了解。
总则:17论述:意思表示;18材料:违反强制性规定法律行为效力;18论述:无权代理;19论述:法人的分类;20案例:意思表示构成要素、重大误解;22论述:意思表示解释142条;23法条分析:越权代表,代表权限制
物权:17案例:公司对外担保;21案例:房地一体;22案例:公司对外担保,未登记担保的效力,出租建设用地使用权
合同:19案例:合同解除、中介合同、区分原则;20:案例:合同的订立;20论述:法定解除权的事由;21案例:报批合同规定规范变迁,502条区分原则;21论述:债权让与禁止性保护545条;23案例:情势变更和不可抗力,合同解除
其他考点:民法典溯及力问题(时间效力的规定)
由上可见,人大法学考研民法初试有以下特点:
(1)重点突出
由于只有两道大题,不会考察民法比较偏比较碎的地方,从真题可以看到,反复考察的都是意思表示法律行为、合同解除、区分原则等必须掌握的内容,17年-19年每年都是以《民法典》总则编的重点为考试内容,比如法人分类、违反强制性规定法律行为的效力、意思表示、无权代理等。
(2)立足法条
民法初试当中一定考察的是《民法典》及相关的司法解释等,即便是在《民法典》没有出台之前,20年也考察的是法条已经明确规定的合同解除的法定事由(《合同法》94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一定要重视法条,至于法条具体学习到什么程度,留到下文阐释。
(3)重视细节
其实就是法条的细节,每年论述题20分且指向具体制度和法条,比如合同法定解除权事由(20年考察)、债权转让禁止性保护(21年考察)分别指向563条和545条,与合同有关的情势变更和不可抗力分别指向533条和590条,也就是必须要对考察的法条细节全面把握,不过也不用过分担心,考察的都是重点法条或者修法内容,知行法学在考前会重点提示这些内容。
(4)重视理论
尤其体现在法律行为中,意思表示、戏谑表示等理论问题都在以往的真题考察过,因此都是法条背后的理论,且已经形成一定共识的理论。没有形成共识的理论或者法条尚未明确的理论其实很难考察,比如说物权独立性理论或者以此为基础的不当得利类型化的理论在初试都不会考察。
(5)《民法典》后四编几乎不涉及
其实在22年之前,初试民法仅仅围绕的内容都是总则与合同,但是22年三十分的案例全程考察了担保的内容,当然也不是无迹可循的,在2022年初试之前担保的热度极大上升,难度极大《担保司法解释》2020年12月底颁布,且人大的高圣平老师对于担保的研究非常深入,种种都指向担保必须在考前复习到位。因此后四编内容如果在当年热度空前之高,那么也有可能考到,因此22年初试我们也将人格权的内容作为热点推送给大家,以防万一。同时,民法的肖像权、姓名权等内容可以与知识产权法中的在先权利、署名权等相关规定进行比照记忆。
(6)围绕热点
其实也就是老师的学术成果或者修法热点,大多数初试考察的内容都可以在论文当中找到踪迹,在后期知行也会整理当年的热点内容推送给大家,因此不需要大家自己花费太多时间阅读论文。
2.法考民法考察方式的特点
(1)覆盖面极广
法考的重点内容其实也就是修法热点,但是法考的考察覆盖民法的各个角落,尤其是侵权、婚姻家庭、继承等问题都会考察,对考生的要求主要在于广度,而不是重点内容的深度学习。
(2)案例形式考察
因此案情识别能力比较重要,法考当中客观题主要是有印象能够选出选项,主观题也有法条辅佐,因此对于记忆和论述的准确性要求并不高,主要是能够将案例在大脑中识别出考点,然后记忆关键词确保能选出即可。
(3)难度不会太大
主要是构成要件判断是否满足,得出是否适用法律效果的结论。
(4)相对重视结论
即便是主观题也不会太过于注重法言法语和论证思路的缜密,更重要的是适用后结论(争议问题除外)。
总而言之,民法在法考中考察面很广,而民法本身是内容非常多的学科,因此可能付出和回报比不如其他学科。
3.法考与考研的关系
(1)相同点
笔者看来,法考和考研的相同点主要就在于,考研的重点内容一定是法考主观题考试重点,因此只要能将法考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就可以辐射考研,法考的重点内容一定是要比考研更多,但是这仅仅是面上的涵盖。接下来结合《民法典》总则编、物权编和合同编通则,罗列《民法典》中考研和法考共同的重点内容。
①总则编
总则编中,法考和考研共同的重点一定是法律行为和代理的全部内容,《总则编司法解释》确定的规范也是今年初试的重点,次重点包括胎儿利益保护、法人的分类、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等,法考客观题、主观题都可能考察,但是考研初试考察的概率并不大,从这一点来说,法考的重点其实并不如考研重点突出。但是要注意考研当中极其注重《民法典》修法当中体例编纂的争议以及很多制度修改的立法目的和总结,尤其是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创新,这些在法考当中较少涉及,因此需要大家认真阅读蓝皮书开头民法概述部分,对修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解。
②物权编
A.担保物权
物权编在考研以往真题中考察的不多,但是担保物权部分内容在考研当中重要程度极大提升,因此担保这一部分必须结合《民法典》和司法解释的具体规范重点掌握,根据2022年真题,这部分内容考察的也非常细致,要求能够对《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的规范记忆准确。
B.除了担保之外
法考还会重点考察物权变动、共有、物权请求权、善意取得、居住权等重点内容,这些内容在考研考察的概率不是特别大,因为不是很好出大题,但是可以结合在案例当中,比如19年案例就可以顺带考察房地一体的规则,同时物权变动、善意取得的内容是很多民法制度理解的基础,物权变动是整个物权的核心,因此要充分学好物权编,必须要学好这些内容。居住权也是修法的热点,必须要引起足够重视。
③合同编通则
A.典型合同和准合同
这部分并不是人大法学考研的重点内容,典型合同中其实有很多复杂的问题,比如融资租赁、保理合同以及《担保制度司法解释》中明确的保证期间和保证债权诉讼时效的起算衔接问题,由于技术性太强,不太适合在初试的综合卷中考察。但是法考其实非常喜欢考典型合同的内容,主观题甚至会大幅度地考察买卖、租赁等细节内容,这一点来说法考和考研在民法上的区别非常大。
B.合同通则
合同通则是考研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民法典》整个合同通则的内容全部都是考试的重点,首先从合同通则起到债法总则的理论争议,然后从合同的分类、订立(要约承诺、缔约过失责任)经历合同的内容与格式(合同漏洞填补、格式条款)、合同的履行(双务合同履行抗辩、第三人履行等)、合同的保全(代位权和撤销权)、合同的转让(债权让与、债务承担等)最后到合同的消灭(合同解除、违约责任),一整个合同发展的过程都是考研的重点,从以上就可以看出法考其实很少去串联各个知识点的逻辑,但是考研十分注重制度背后的逻辑,比如合同履行抗辩权、合同解除和违约责任不同的制度功能。
④其他各编
其他各编初试虽然不太可能考到,但是也列举如果考到,考研可能会涉及到的重点内容。
A.人格权编:一般人格权、肖像权、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等
B.婚姻家庭和继承编:夫妻共同债务、结婚无效可撤销要件和代位继承(尤其是代位继承修法变化)
C.侵权编:侵权编考研只会考到侵权编总论的理论部分,而这部分在法考不会考到,也就是侵权归责原则、共同侵权、侵权免责事由等
(2)不同点
①考研重深度
法考重广度,这个区别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就需要大家就考研的重点内容仔细回到教材和讲义深入阅读,把握制度的原理。
②考研需要输出
考研的题型为案例题和论述题,经常也有同学询问要把制度掌握到什么程度,其实就是论述题的程度,能够写满一道20分的论述题,确保制度的每项要件和分类都能够准确输出,就是考研的要求。
③考研重视细节
尤其是法条变迁的细节,这部分内容法考很难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仔细阅读法条观察法条的变迁,文章最后笔者会将所有重点法条全部列举。
④考研重视《民法典》体系逻辑
这一点已经在上文重点描述,在之后的民法辅导中也会重点渗透,民法考研要求大家一定要对民法典的制度编排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比如说到用益物权有哪些需要脱口而出。对于我国《民法典》提取法律行为公因式、人格权独立成编、侵权独立成编、合同通则起到债法总则作用都必须要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在蓝皮书概述部分都有重点论述,大家一定要认真看。
⑤考研更加注重法条的精准识记和理解
其实就是法教义学,即便是理论还是观点争鸣,都是基于法条产生的解释问题。
4.学习方法建议
由于很多同学需要通过法考来提升考研水准,也需要通过复习考研来通过法考,那么接下来,对大家的复习策略提出一些建议:
(1)选择一位自己适应的法考老师,听课的同时自己做笔记,以加深印象,原因在于民法的内容非常多且非常细,只是走马观花过一遍课,对着讲义勾勾画画很难有深刻印象,因此建议做笔记或者思维导图促进听课同时进行思考。但是要注意,一定要以考研的内容为民法复习的主线,就法考民法来说,内容过于繁多,且很多非重点内容考研不会考察,以考研为主线,抓住重点内容涉及的法考题同样可以在法考中考到高分,且很多同学希望能覆盖全面,反而导致每个细节都不能把握好,考的甚至不如就重点内容理解清晰的同学。
(2)上文提到的考试重点内容,要仔细阅蓝皮书加深理解,蓝皮书中的内容相对法考要深入很多,尤其是一些重难点问题,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是高圣平老师编写,其中一些内容甚至直接来自于老师的论文,朱虎老师和王轶老师编写合同通则,合同通则建议大家一定要看蓝皮书(重点内容看看),不过合同通则涉及很多较难问题,比如以物抵债协议的内容、抵销的溯及力这些实证法没有明确的问题可以不用看,简单来说就是重点法条明确的内容一定要对应蓝皮书重点学习。
(3)重点法条建议直接背上,当然民法内容非常多,记忆必须建立在能够完全理解运用的基础之上,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把重点法条复习完善,一定会命中20分的论述题,案例题一般案情更加复杂,也会涉及一些理论问题,因此可能难以拿到很高的分数,但是论述题拿到接近满分对大家来说完全是可行的。
(4)用论述题检验学习成果,上文说到对基础知识完全理解运用的基础上记忆,在强化阶段就需要重视用论述题检验每一段学习的掌握程度,很多同学喜欢学完法考用法考真题检验学习成果,这其实对于考研的收益很低,一方面法考真题就很大的滞后性,考察的都是过去的热点和经典问题,考研重视目前的热点,因此不能精准起到巩固考研的作用,另一方面,考研重视输出,选对选择题并不能证明什么,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更需要锻炼法言法语和逻辑能力。
(5)重视考研会考的重点内容,抓大放小,民法的内容是要比其他部门法多得多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重视民法,但是由于考试任务极重,大家时间也很有限,要更加注重把目光放到考试会考的题目上。民法的学习很容易走上弯路,很多喜爱民法的同学会喜欢读一些专著,很多专著喜欢重点围绕着传统民法的内容展开,但是人大法学考研是一个极其注重本土规范的考试,因此不能将太多时间放在研究物权行为、给付风险、不当得利等内容,上岸之后,再重点阅读。
5.写在最后
民法的内容非常多,人大法学考研民法当中三十分的案例也十分复杂,因此民法要拿到高分(40+)是比较难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自行分配,可以说其他科目比民法的性价比都要高,另外每年的二十分的论述题都是属于基础内容,因此大家要对论述题重点准备,拿下这二十分的基础上,民法争取拿到接近四十分。
最后,本文是从功利的角度为大家破解民法中考研和法考的关系,但是民法博大精深,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都极其复杂,要学好民法需要精耕细作,深入思考。祝愿大家最后都能圆梦人大法学院。
文章最后罗列出笔者认为《民法典》和《担保司法解释》所有的重点法条:
民法典:
1.总则编:10;118;133;142;146;147;153;171;172
2.物权编:313;369;388;392;401;406;414;415
3.合同编:464;468;478;495;496;497;500;502;509;515;516;519;520;522;524;525;527;528;533;535;536;537;538;539;545;546;547;548;549;552;563;566;580;695;700
《担保制度司法解释》
1;2;7;13;17;36;37;42;44;46;52;54;56;57;62;66;67;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