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崇圣寺历史

唐代南诏时期
三塔之一的大塔——千寻塔,被毁之前的崇圣寺、崇圣寺五大重器中的建极大钟和雨铜观音像、钟楼鼓楼都是建于唐代南诏时期。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中三塔之一的大塔——千寻塔是1100年前建造的,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和地震考验,依然不倒,这也使得它跻身“中国四大名塔”的行列。
中国四大名塔分别是嵩岳寺塔(中国最早的砖塔,河南省登封县)、千寻塔(大理三塔,云南省大理城)、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山西省应县)、飞虹塔(塔身琉璃镶嵌,俗称琉璃塔,山西省洪洞县)。

宋代大理国时期
两座小塔建于宋代,而崇圣寺在这个时期早已经成为名震一方的古寺。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

以下选自《南传佛教的基本信仰与常识》
李元阳在《云南通志》中写道:“崇圣寺三塔各铸金为顶,顶有金鹏,世传龙性葆泽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唐朝年间,佛教已在大理具有广泛影响,建塔塑鹏除了虔心敬佛外,在水灾频频的大理,还有镇水防灾的目的。“苍山十九峰,峰峰都有塔,塔塔有金鹏”,这与大理民间传说有众多的龙的神话、用金鹏克龙也是一致的。
三塔修建完成后,又建了规模宏大的崇圣寺。经历代的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三塔所在的崇圣寺达到鼎盛巅峰。早在南诏国时期,三塔就具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当时的崇圣寺三塔已经成为东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
公元 1253 年,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国,采取怀柔政策,仍以大理国段氏子孙世袭,称为“大理总管”。大理虽然结束了独立局面,但“国灭教未灭”,佛教在苍洱地区仍然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弘扬。
到了元武宗时,皇帝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到了明代,李元阳重修崇圣寺。当时寺中有五宝,其中之一就是三塔。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他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并将其记入他的《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中。三塔建成曾遭遇过各种灾难的考验。明正德九年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之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清朝咸丰年间,三塔所在的崇圣寺被毁,而三塔却巍然屹立。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日趋衰败,社会动荡,民生艰难,寺庙、古迹屡遭厄运。咸丰六年至同治十一年,以杜文秀为首的滇西各族人民起义,根据地在大理,佛教寺院遭到极大的破坏,崇圣寺也被放火烧毁,僧侣四处逃散,多有死亡。
起义结束后,虽募捐集资重修,但崇圣寺的规模远不能与过去相比拟。只有三塔完好无恙,雨铜观音像的左臂和部分衣纹飘带被捣毁。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是个多事之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接着是抗日战争,再后是解放战争。大理是滇西重镇,历史驻有重兵,在这一时期,崇圣寺成为了军队营房。抗战时期,国民党部队进入云南,腾冲、龙陵被日军侵占。为了在滇西战场准备反攻,驻大理的第十一集团军在崇圣寺举办“滇西战时干部训练团”。团长按例由蒋介石兼任,副团云南省主席长龙云、李根源(云贵监察使)兼任。教育长为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中央军”调走,崇圣寺又成为云南地方部队“保安团”的营房,直至1949年12月云南和平解放。崇圣寺俗称三塔寺,“塔”称“文笔”。崇圣寺变成军队营房,民间就一直称其为“三文笔大营盘”,这里的盘为房的谐音。三塔寺成为军事禁地,文物古迹也就无人管理,更谈不上保护。如果说清朝是战乱,那么国民党时期则变为军营是“人祸”,而地震就属于天灾了。
据说,此次地震中三塔倒下来的塔顶残骸,金光灿烂,堆在雨铜观音殿中,满满一屋子。这些塔顶残骸为铜制品,据说具有避痧症的功能。因此,存在到观音殿后,或巧取或豪夺,不到半年已无半点存余。同时,这次崇圣寺三塔坠落的物品还有法物和塔模一座,被当道者假借保护文物之名携去,后来也不知下落。崇圣寺三塔文物被盗不止塔模一桩。1942年,有一个基督教堂传教士德国妇人鲍格兰,教唆冒险之人攀塔而上,盗取了二尊佛像。鲍格兰盗劫的佛像,1946年被带去贵阳,贵阳解放,二铜佛像没收后,归于云南省博物馆收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崇圣寺三塔回到了人民政府的怀抱,三塔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崇圣寺山门前有个雕塑是大鹏金翅鸟,高6.5米,它是根据崇圣寺三塔出土的一尊文物复制放大的。大鹏金翅鸟的梵语名字为迦楼罗,是天龙八部中的一部,迦楼罗以龙为食,而大理古时候为泽国,传说有龙为患,大理人民为了镇压水患,把大鹏金翅鸟作为护法神加以供奉。
山门设有三道门,故又称三门,象征着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意为凡人一旦踏入空门,便可解脱尘世,四大皆空。
本书里面还有很多关于崇圣寺的历史、诗歌、传说故事,感兴趣可以读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