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赈灾
苏东坡深信,救灾最有效的方法不是饥荒过后的救济,而是平抑米价。
自古粮食问题是国之大事,在宋朝开国时,朝廷就建了很多大粮仓囤粮,这些粮食不仅仅是用来赈灾,更重要是稳定谷价。
丰年时,为了防止谷贱伤农,官方便收买农民卖不了的粮食;在年景不好时,谷价会飞涨,百姓买不起粮,官方便会将稻谷抛售,用来平抑粮价。
在古代,越是某个地方闹饥荒,这个地方的粮食就越会外流,那是因为荒年粮价飞涨,当地百姓买不起粮,手中囤粮的奸商,便将粮食卖向别处。
在恶性循环下,荒年中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
苏东坡深知这个道理,他在杭州任职时,遇到收成不佳,眼看米价大幅涨价时,就会将官仓中的存粮放出去,用来平抑米价。
他坚信一个道理,那就是救灾要从根本解决问题,饥荒后开仓放粮,只会救急一时,平抑米价,才是真正的救灾。
他认为如果不断存粮,以防止短缺,并能随时卖出,来平定粮价,那么饥荒是可以防止的。而把粮食向饥民施舍,只能触到疾苦表面,根本办法度过饥年。
在夏季暴雨频繁时,苏东坡便派人不断购买谷米存满粮仓,预备就会荒年。
在1090年春夏相交之际,杭州大雨滂沱,积水将近一尺,农民的收成眼看要成泡影,苏东坡派人到苏州、常州视察,得到的反馈是两地稻田大部分被水淹没,情况一样不容乐观。
预想到灾年来临,苏东坡早早着人到处去筹粮囤积,还向朝廷上表7次,呼吁提早想办法赈灾。
当时农民收成虽然会不好,但大多数人手里还有余粮,饥荒还未显现,所以朝廷很多官员并不重视苏东坡的呼吁,还认为他危言耸听,对接连上奏催促很是反感,苏东坡催得越急,他们越装聋做哑不予理会。
尽量苏东坡极力筹齐,还是没能将粮食囤够,而朝廷按照他的要求下拨的粮食,也中途被临地私扣。
在冬天时,果然米价飞涨,苏东坡卖出官仓存米来平抑米价。
只可惜这件事还没做完,他便接到任命,调离杭州赴京上任。继任的林太守,根本不屑听从他的百般嘱托,将卖官米的事搁置了下来。
苏东坡上任时,沿途看到百姓已经在吃稗糠充饥,而且因为大雨,缺乏干柴,吃能生吃这些平常喂猪的食物,很多人因此腹胀如鼓。
看到这些,苏东坡痛心不已,可他已经没有办法再做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