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机翻】藤田直哉:《零零年代批评的政治回旋——东浩纪论》 | 名無し委員会
2013-07-04
(本文原载于《别册情况 思想理论篇》第二期)
零年代批评的政治回旋!?
在《思想地图β》vol.3(2012年)的特辑《日本2.0》的卷首语中,东浩纪发表了政治回旋宣言。
日本应该怎么做?仔细想想,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忘记了这个朴素的问题。对停滞不前的政治视而不见,在消费社会的迷糊中明知那只是迷糊,却迟迟不愿面对现实。 (p44)。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不去直面自己到底是什么,不去直面核电站的问题,不去直面冲绳的问题,不去直面世代差距的问题,这才是幸福的条件,成熟的条件。义”的条件。 (同)
这是一种单纯而纯真的“政治转弯”,甚至让人怀疑东浩纪这个代表零年代、引领御宅族文化、肯定后现代的人物是否真的发源。这是幼稚,还是计算了读者追求幼稚且单纯言论的心性而做出幼稚的行为,无法判断,也没有必要。因为比起陷入这种反讽的多重性的陷阱而浪费时间,更重要的是朴素地阅读这篇文章,并提出朴素的问题。
这篇文章有很多不协调之处,或者可以指出问题点。
其一,以东日本大地震为契机转变的“政治”是如此拙劣的东西——核电站、冲绳、贫富差距等陈词滥调的东西。其“政治”观如此贫乏、千篇一律,难道是有意的模仿吗?“去政治化”的御宅族因此而具有政治色彩,这让人很难相信这是贯彻这一论调的东式语言,政治如此浅薄。浅薄得让人怀疑是不是拙劣的模仿。
二是围绕“我们”的问题。这里写的“我们”到底指的是谁呢?难道不是指东浩纪自己和东浩纪所设想的宅男们吗?除此之外,还能想到与接受这种“正义”教育的“我们”相对应的群体吗?
第三个重大问题是“现实”一词的简单。“现实”一词过于简单地与“消费社会的迷惘”二元对立。以雅克·德里达论出道的《动物化的后现代》,正如书名所显示的那样,应该是后现代主义者的东浩纪,到底怎么了?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不正是后现代主义者所要否定的东西本身吗?这到底是东辞去了后现代主义者的职务,还是作为后现代主义者使用了战略性的语言呢?
如果他辞去了后现代主义者的工作,那么这个“回旋”只是东浩纪思想的失败。如果是这样,也就仅此而已了。如果是战略的话,对于东日本大地震后出现的追求单纯二分法的大众欲望,是不采取进行“二分法批判”的立场,还是表面上回应,实则解体。不是有就是有。但是,读者没必要对这种双重性、多重性的陷阱抱有足够的热情。现在需要的是直面上述文章,朴素地提出问题。东浩纪为什么会在政治回旋中提出幼稚的政治观,提出狭隘的“我们”的框架,陷入围绕“现实”的极端安逸的二元对立思维呢?
在零年代的日本,东浩纪甚至被年轻读者认为是“批评”的代名词。他所论述的御宅族论、文化论,也作为社会论被消费,影响了下一代。说到“批评”,比起社会批评和文艺批评,御宅族文化的批评最先浮现在脑海,可以说他是创造了整个世代的人物。
此时此刻,我们不仅要将东浩纪的政治转向推上批评的风口浪尖,而且有必要将他的理论和围绕其展开的“零年代批评”本身对象化。因为,不仅是他的思想和理论的内容对他产生了影响,“零年代批评”还影响了后世对“批评是什么”的思考方式。今后要想产生真正必要的新思想,就不能不自觉地沉浸在东浩纪及其周围的“零年代批评”的话语空间中。必须在对象化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思考和批评。
为此,本文重读了他的主要著作《动物化的后现代》(2001年),探讨了“数据库理论”,并将其与“日本2.0”卷首语进行比较。由此,零年代这一话语空间究竟是什么,今后又将成为什么,应该可以窥见端倪。
东浩纪自身开始关注现实、社会、政治,他主张宅男们=“我们”应该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也许有人对此给予评价。但是,零年代的东浩纪自言是思想家,脱离政治化的御宅族希望以这样的主体状态幸福地生活,对相信这一观点的读者做出了巨大的背叛行为。这种“转弯”甚至使他在零年代的业绩在思想上的正当性大大丧失。
《动物化的后现代》与“数据库理论”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有必要重读2001年出版的他的主要著作《动物化的后现代》。先说答案,因为这里暴露出的问题已经孕育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中了。
他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诞生的新宅男身上,发现了无须意识到“日本”的主体,甚至是无须意识到战败创伤和美国这一“政治”的新主体。
因此,可以说御宅文化与“日本”的关系,在群体心理上大致被撕裂成两个方向。另一方面,御宅族文化的存在也与日本战败的经验紧密相连,它令人发指地暴露出我们脆弱的认同感。这是因为,宅男们创造出的“日本式”表达方式和主题,其实都是用美国产材料制作的次生的、畸形的东西。但另一方面,它的存在与20世纪80年代的自恋主义相结合,给人以日本站在世界尖端的幻想。因为,宅男们创造出的伪日本式独特的想象力,虽然是从美国产的材料出发的,但现在已经成长为不受其影响的独立文化。 (p32)
东提出了“数据库消费”的概念,作为这种御宅族的行为。以往阅读文字的人,都认为语言的背景是现实,或者默认语言指的是现实。进行“数据库消费”的宅男们则不同,他们从“现实”中自由地、从“数据库”的存量中自由地引用来创造语言,消费文化。这就是“数据库理论”的要旨。
这种“数据库消费”正是90年代以后作为新主体被发现的御宅族的特征。那么,在那之前的御宅族又是怎样的呢?
“御宅族式的日本形象,就是在这样一种欲望的支撑下登场的。这种欲望扭转了战后相对于美国的压倒性劣势,认为这种劣势才是有意义的。很明显,这和收音机、汽车、照相机小型化的热情一样,反映了高速增长时期的国家欲望。”“御宅族文化的‘日本式’特征,并不是朴素地与近代以前的日本相连续的,倒不如说,它诞生于毁灭了这种连续性的战后美国式(消费社会的逻辑)”(p23)。东在指出这一点之后,又说。
在“御宅族”文化的根底中,潜藏着一种复杂的欲望,即在日本因战败而一度灭亡之后,想要用美国产的材料重新制造一个“伪日本”。 (p24)
换言之,在御宅族文化存在的背后,隐藏着战败的心理创伤,即我们彻底失去传统认同感的残酷事实。 [强调引用者亦然] (p25)
东举出了战败对起源的创伤。关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情况,我参照大塚英志的分析表示赞同。在近代国家中凝聚社会的理念等“大物语”发生了功能不全。“在日本,这种衰弱在经济高速增长和‘政治季节’结束、石油危机和联合赤军事件之后的70年代加速了”(p44)。于是,“大物语”失调的结果就是,御宅族的行为举止必须依靠亚文化来塑造自我的内核。连“神”和“社会”都“只能用垃圾亚文化来捏造”。根据大塚的说法,像这样反映异界和外部等超越性的东西消失的社会状况一样,追求这种东西的心性在动画等中创造出了“异界”和“外部”。并试图在这种虚构的神话中定位自己。这就是大塚分析的御宅族。
东在对此表示赞同的同时,也指出,90年代以后的“后现代化”御宅族,已经从那里获得了自由。纵观全局的视角“甚至不需要作为亚文化来捏造”的新一代,那就是“数据库消费”的御宅族。这些宅男仅凭“猫妖”、“女仆”等属性就能“萌化”,已经不需要故事,他们是只消费片断的“数据库动物”。正因为如此,它是不被“现实”所束缚的自由主体。
东试着用吉尔·德勒兹的度假区模型来解释这些宅男。相对于以一点为支撑而存在的“近代主体”,不需要神、(强烈意义上的)自我、神话,而是通过组合和戏耍片断而生存的人们,就像一个度假区。
确实,如果诞生了像东氏所说的那样的主体,从历史和政治的重力中获得自由的文化,以及享受这一自由的主体,那么我们期待着超越过去的沉重和悲剧所带来的死性的另一种未来吧。会有的吧。即使将其与失去历史性和政治性的危险放在天平上衡量,作为超越狭义政治带来的无力感和死亡主义的战略,这一概念看起来还是很有魅力的。
对这种可能性的追求,正是东浩纪魅力的核心。然而,政治回旋的文章却自动放弃了这种可能性的追求。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九十年代在御宅族身上看到的“断裂”和“自由”,难道不是一种错觉,或者只是一种希望的观测吗?
那么,被东浩纪自身通过“政治回旋”所否定的,从政治、经济、日本等重力中自由的主体是什么呢?而用来说明这一点的“数据库理论”又是什么呢?如今,本人反省说自己完全错误的言论,在过去成为了构筑一个时代的批评潮流,是这样一个空虚的时代吗?
当然,那是一个空虚的时代。
东浩纪的思想,不是思想的正确性或理论的整合性,而是他的思想“被消费”而被正当化的东西。不以内容而以“销售额”使思想正当化的话语空间,正是零年代批评的空间。东浩纪的思想,被御宅族们作为自我肯定来利用,对于内容制作者们来说,可以作为便利的“贴金”和宣传来利用。东浩纪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
因此,当不景气的阴影笼罩在御宅族文化中时,就不得不慌忙抛弃那些思想和理论。只是这种程度的理论和思想。
只要虚构持续——零年代批评市场的续命结构
以东浩纪为代表的零年代批评如此蔓延的背景是什么呢?
先说结论,批评本身起到了继续“虚构”的作用,围绕批评的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动。
东浩纪在九五年以后“例外”持续“飘浮感”的日本萌文化中发现了“后现代”。“漂浮感”让人觉得泡沫经济还没有结束,东浩纪认为这正是90年代以后御宅族文化的重要特质,称之为“虚构”。
石黑升原作兼导演的动画作品《megzone 23》(1985年)中提到,宇宙飞船内的虚拟现实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东京,其理由是“那个时代对人们来说是最和平的时代”。这样叙述。
“一定传达了当时生活在东京的许多年轻人的共同感觉”,“在80年代的日本,一切都是虚构的,但虚构就是虚构,只要虚构持续下去,生活就会很轻松”。“在阪神·淡路大地震、奥姆真理教事件、援助交际和班级崩溃相继成为话题的90年代,几乎消失了。但是在御宅族文化的周边,这种幻想似乎例外地持续存在着” (p31)。
80年代东京的飘浮感是可以肯定的,“只要虚构还在继续”。到了九五年,日本充满了闭塞感,这种悬浮感结束了,但在御宅族文化中例外地存在着这种“悬浮感”,并试图从中找到“后现代”的东西。结果,想要延长生命的,是“虚构”,是“漂浮感”。
在这样确认的基础上,假设“数据库消费”正在发生,假设“漂浮感”仍在持续,我想注意一下东所解释的类型本身。
1995年windows 95的发售掀起了个人电脑的热潮,之后又出现了网络泡沫。半导体的性能呈指数增长,计算机变得简单、廉价、功能强大,互联网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个过程本身,原本就是具有强烈的经济、技术上的兴奋感的过程,是尤物式的。美少女游戏也好,通过网络的二次创作也好,WEB本身也好,都是其中的文化,电脑市场的发展和网络泡沫等带来的“飘浮感”“高扬感”本身,就持有后现代理论。完全没有必要流血就可以说明“悬浮感”。
一部分业界人士,特别是现场的动画制作者们发出很多讨厌东浩纪的言论,单纯来说也是这样的事情。批判的要点是,他们擅自来到作为产业蓬勃发展的地方,发现并解释“后现代”,从而传播误解(常被揶揄为“刀耕火种式商法”)。
这种批评也有可以理解的地方。但与此同时,如果从批评和思想的延续或新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他开拓了新的评论体裁,赢得了读者,这是英雄的行为。即使是思想家或哲学家,也必须卖文章。这也是“零年代”的残酷要求,即必须与文学和批评的价值在社会性上下降的条件作斗争,在文书不被阅读、卖不出去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东浩纪所主张的类似“数据库消费”的理论独断专行,人们容易忽略其终究只是处于制约之中的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下,整个话语结构发生了变动。这仅凭《动物化的后现代》内在的理由是无法解释的。倒不如说,是解释和消费这些的共同体的问题,是委托作者生产稿件的客户的问题,是内容生产者和大学的经营问题,包括这些在内,围绕批评的话语空间的结构变动在背景中。
证据就是,在东登场的背后,以往朴素的马克斯主义式的现实批判已经销声匿迹,而一直扮演论坛主流角色的大学知识分子也在各自的专业中销声匿迹。这样一来,随着战后论坛的衰退,亚文化批评在与此毫无关联的完全独立的地方市场化了。
东浩纪的主张本身,为了继续“虚构”,继续“悬浮感”,让那个业界高涨起来,制造出轻躁状态,让消费更多,发挥了作用,是必要的。于是,存在于起源的框架和前提被有意无意地忘却了。
为了延续“御宅文化”中才有的飘浮感,他的言论本身成为某种“虚构”或“虚构的延续”的装置,在业界制造出“飘浮感”。也就是说,这就是东浩纪所说的“表演者”的实质。
“御宅族”,对网络的依赖,是“后现代”、“尖端”、“知性”的幻想,向“御宅族”中内心脆弱、知识情结强烈的群体,贩卖“知识优越心”。
宇野常宽称其为“免罪符商法”,批评阿宅们贡献了“安全地痛彻”消费美少女的性侵幻想(话虽如此,宇野常宽结婚或从公司独立后,不知为何开始发表赞扬AKB48的言论,这种言论本身就是“安全地痛”消费AKB48的“免罪符商法”,为强奸·幻想做出了贡献,而且这是黑暗英雄般的想法。没有明确地用语言表达与通过植入来正当化现状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这种叫作“数据库消费”的知识话语,开拓了新的批评读者。这对于贩卖批评文章的产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将互联网本身和交流理论化,赋予其用户权力,成功地使自己的理论和主张在网络上广泛传播。零年代的御宅文化,在日益缩小的文化产业中,从“参与型”的文化享受方式中寻找出路,改变着消费、生产结构。“作品”在网络上成为话题的“素材”被消费。讨论这种消费方式的“批评”本身,也和消费“素材”一样,成为“素材”只是时间的问题。在零年代急速变化的文化消费、享受风格中介入其中,其本身却被当作话题的无限循环结构,正是零年代批评的“尽头”,同时也是零年代批评的核心。
现状是,数据库消费产生了无限的消费恶、无限的交流循环,甚至产生了无论何时都无法接触“现实”的焦躁感。但是,即便如此,在数据库消费的外部也不可能存在安逸的“现实”。《东浩纪》在《日本2.0》卷首语中提出的“现实”,难道不是为了应对急躁的冲动而提出的“决定以现实为名的虚构”吗?
“数据库消费”的概念在流通和接受的过程中被有意无意地忘却了它只存在于有限的框架之中。当然,这种“飘浮感”是“虚构”的,如果没有某种条件,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至少在2001年,东本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因此,在判断这种“虚构”不可能继续的情况下,他将目光转向“历史”、“政治”和“经济”的问题,完全不是转弯。倒不如说,是被压抑的东西的回归。但是,这种回归的结果是假装“现实”生产“虚构”,以反转形式的反复,这一点是重大的问题。
零年代后半期,东浩纪自身的言论,作为角色的角色演技,向他约稿的产业问题,在网络上一边发信一边交流消费作品的读者,这些形成的极其封闭的世界里对批评话语这种“虚构”的幸福感的消费——这正是零年代后半期在日本批评界一角发生的特殊事态。
被“现实”掩盖的现实——福岛第一核电站观光地化计划
于是,作为批评文贩卖者的东浩纪,与本来就喜欢讽刺的性格相互影响,巧妙地背离了自己的言论与本心,错综复杂地编织出将其正当化的道理。看。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无论说什么,都会被反驳说“不对”“是相反的意思”,被压制在知识的权威之下,无法批判,只能盲目地追求超越化的“东浩纪的本心”。从东浩纪的立场来看,他与那些不了解自己内心想法,只靠言行举止来打动自己的“动物”读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东在“日本2.0”的发言中多次使用了“多重”、“扭曲”等词语,这等于是他自己在说明自己。也就是说,虽然自己的言论是“虚构”的,但他决定不再继续。正因为如此,宣言要审视日本、政治、历史和“现实”等。这是极其简单的二元对立,后现代和东浩纪等于是宣告了自身理论的破产。
他要做的是重新塑造“日本”,其中隐现着将“伪日本”现实化的欲望。将“现实”“伪日本”化,将“伪日本”“现实”化,从而消除两者区别的欲望。确实,这里存在着多重的扭曲。
例如,我们来看一下他正在立案的福岛第一核电站观光地化计划。“核电站事故”摧毁了日本作为科学技术立国的骄傲,强烈暗示了生命危险和基础设施的危机。针对这一心理创伤,艺术家将其“主题公园”化的项目采用了动漫设计。使用增强现实技术的艺术家AR三兄弟被邀请进行合作。
如果把现实本身主题公园化,把它变成“现实”,那么直面的现实本身就等于“伪日本”。他说因为“虚构”无法持续而去看“现实”,但他所要看的现实,不过是一度在其之上覆盖了虚构的现实的现实而已。
这个福岛第一核电站观光地化计划,基于日本的亚文化,以原子弹投下为象征的“科学技术”的失败作为一个创伤的起源的说法,用“文化”来对应“第三原子弹”。可以看作是这样的尝试。它没有直面福岛核电站事故这一现实,而是动员亚文化来填补至今为止留下的心理创伤,这是对战后日本的戏谑式模仿和反复。会不会变成“推迟”呢?倒不如说,很多人对这个项目感到“推迟”的功能,而不是直面创伤,批判“推迟”的功能是理所当然的。“非现实”是会遭遇的,但我在这里并不是在讲那种“现实界”的故事)。
实际上,我们的人生几乎都是虚拟现实的,或许也有让人感觉到伪现实条件的人生。但是,如果不提出康德式的“物本身”或罗康式的“现实世界”,那么直面现实等,就有可能进行批判。从悬崖上掉下来会骨折,每天干农活会腰弯,开车撞到人对方会受伤,必须支付庞大的赔偿金。如果付不起房租,就会被赶出家门,如果家庭中发生争吵,就会被殴打。这种细微的、属于生活世界的朴素意义上的现实是存在的。
这种来自朴素实在论的批判,在“虚构”掩盖“全部”的言论蔓延的时候是有效的。但是,朴素实在论,或者反过来说一切都是虚构的,都是虚伪的。这两者混合在一起的就是现在的生活,即使经历了东日本大地震,即使对“当事人”的痛苦和悲惨感同身受并加以想象,这种混浊更加明显的状态才是现在。如果只是给予就能让人从现实中醒来,那么在战场上患上PTSD的士兵为什么会反复梦到已经不是现实的噩梦(虚构)呢?或者说,现实越悲惨,就越容易产生满足愿望的逃避心理。)
即使是巨大悲惨的大灾难,也只会让人觉得“没有现实感”,购物中心等垃圾式的“伪日本”本身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实,把“虚构和现实”作为二元对立。无法理解的人生,才是现在的“新生的次元”。因此,积极地掩盖“现实”的东西,或者积极地进行“伪日本”化,进而用“现实”的语言进一步掩盖“伪日本”的姿态,恐怕是没有必要的。我不认为现在的日本是需要这些的社会条件。
“日本2.0”的卷首语与《动物化的后现代》的主张几乎相同,在保持着仿佛是《动物化的后现代》讨论的延伸的伪装的同时,也有决定性的改变的地方。在那里被抹去的,是“日本”中的“伪日本”的主张。
那么,御宅文化是作为什么样的东西被定位的呢?读了《思想地图β》vol.3中的座谈会“秋叶原3000——塞班”,就能清楚地看到“御宅文化”和“日本”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被称为加拉帕戈斯化的特殊条件下的御宅族文化)也开始衰退——至少已经不再有一时的增长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特别是作为其象征的秋叶原,今后的目标应该是哪里呢?怎样才能让秋叶原乃至日本在三十年、五十年后依然成为年轻人的圣地,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呢? (p22)
在这里,我把焦点放在秋叶原的问题上,但实际上这也是日本社会整体的问题。御宅族的生活方式正是战后60多年来日本社会所达到的富裕程度的象征。正因为如此,灾后的现在,战后的结束?与此同时,御宅文化的终结也被低语,不过,今天倒不如说,不要在那里叹息终结,而是回到御宅的原点,秋叶原才是吸引世界上非主流文化消费者的圣地。 (p38)
在这里,秋叶原和御宅族文化是日本的象征。使用美国产材料制造的伪日本的主张没有被公开,御宅族文化被认为是“日本的象征”,是“战后六十多年来日本社会所达到的富裕的象征”。在此提出,将亚文化创造的“伪日本”作为文化资源、社会遗产,作为构筑新“日本”的情感基础。
这确实是多重扭曲的。东氏处处以日本的近代化为参照,由于它是通过捏造“日本”的精神来构筑共同性的,所以可以说明治以后的一切都是“伪日本”(在此,日本近代文学发挥了巨大作用)多田)。本居宣长的国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试图创造出一个虚构的日本,即排除“空心化”而取出“大和化”,但也运用了他所批判的汉学方法论。东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中说过,御宅族文化是继承外来设计而成的“伪日本”,倒不如说近代化以后的日本也是一种折衷主义的混合,“大和心”。纯粹地提取成为的东西的尝试本身,正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通过混合而形成的文化、制度、历史,才得以产生。
因此,相对于“伪日本”,探求纯粹“日本”的尝试本身,毋非说是一种倒错。像现在这样的国家框架和民族主义概念本身就是外来设计,被扭曲也是理所当然的。
因此,可以认为,“伪日本”与“日本”的二元对立不断重复着这样一个过程,它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混合,逐渐分不清“伪”与“真”。宅文化之所以避免断言是形成“伪日本”的另一种“虚构”,是因为想把它变成新的(真正的)日本的“现实”。
在试图重建日本时,使用已经成为社会遗产和文化传统的亚文化,并不是错误的做法。这是一个重要的尝试。
但是,东的逻辑结构中总有奇怪的地方。由于御宅文化没有成长的倾向,所以御宅文化应该以哪里为目标呢?将这个问题与日本未来的发展方向联系起来,提示御宅文化与国家资金相结合的未来,或许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宅文化不是成长倾向并不意味着宅文化的终结,原本就必须是成长倾向的,是东浩纪这个人追求“虚构”的延续带来的“飘浮感”。这只不过是一个宝贵的理由。不成长的文化也好,停滞的文化也好,都是文化。
甚至有很多文化装置,即使没有金钱润滑,也能获得某种悬浮感。作为产业,也有在线网络游戏、社交游戏等快速发展的领域。对此,东氏是如何理解的呢?
震灾后,人们呼吁“御宅文化”的终结,但据笔者所见,“御宅文化”其实是正常驾驶。受震灾影响的动画作品,例如《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Q》等,都创下了刷新记录的动员数。如果长期的经济衰退持续下去,这种文化或许也会缓慢地停滞下去。但是,这与震灾无关,而是由于全球资本主义潜在的问题,以及长期的经济不景气而逐渐到来的。
原本,在阪神大地震和奥姆真理教事件、长期不景气和闭塞感中持续维持“虚构”的御宅文化的惯性,即使发生东日本大地震和雷曼事件也会持续下去。这既是一种绝望,反过来说,也是一种希望。如果期待御宅文化成为“日本”的基础,并肯定其作为社会遗产而产生的心情,就必须拥护这种“毫不动摇”。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安倍政权诞生后,以安倍经济学的经济政策,股价上涨,在春季斗争中,工资上涨接连不断。在金融资本主义中,即使是期待感和兴奋感等产生的虚构的数字,也会成为现实的数字。安倍经济学能否继续取得成功,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是,就在《东浩纪》宣布“虚构”的终结,御宅文化走向衰退之后,政治、经济和劳动的现场,不再是御宅文化,而是选择了通过“虚构”的成长,开始获得“飘浮感”。
美国(GE)和日本(东芝)的混合制造出了被隐喻为“第三原子弹”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用美国产的原材料制造出来,在日本畸形地孕育出了亚文化。在极力掩盖的外部,表明加入TPP、与美国混合的日本金融资本主义,制造了“虚构”,而且这种虚构将成为实际关系到生活和生命的现实。占领军和美国造成的畸形的战后日本这个畸形本身的国家,今后还会与驻韩美军等合作,进行国防吧。
回到开头的引用,这里写的“我们”是谁,是谁告诉我们这是正义的呢?我在东京大学的指导老师高桥哲哉,以及连载《存在论的、邮政的》的《批评空间》的浅田彰和柄谷行人,至少没有这样的主张。反而做出了很多近乎相反的发言。
对谈本《在动物化的世界中》的作者笠井洁、《现实的走向》的作者大塚英志,都对东的上述观点进行了批判,但当时试图肯定“回避直面”并进行理论建构的,难道不是东吗?。
在这里,他使用了“被教导”的修辞,装出一副受害者的样子,但实际上,是他“教导”了零年代批评的读者。这里使用的“我们”指的共同性的范围非常狭窄。而在“我们”之中,很多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遗漏了。
冲绳的问题、核电站的问题、地方的问题、贫富差距的问题,一直都存在。很多人都主张,直面这些才是正义。而且,这种起源的美国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东浩纪本人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中也确实认识到了,而在《日本2.0》中,东以大量篇幅给予高度评价的村上隆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难道不是想通过表现——不仅是“小男孩展”,有时还表现出虚伪的世界市场的投机性吗?
他现在以“现实”之名所要面对的姿态,正是使虚构的伪日本得以延续生命。现在,我们应该对这种多重扭曲的“现实”的欺骗性进行彻底的反省。否则,当这种“现实”就是真正的“现实”的错觉蔓延和流通时,各种各样的东西就会重新被掩盖、被排除,消失在视野之外。
“日本2.0”的卷首语在被写出来的瞬间就背叛了文章本身,背叛了过去东浩纪的思想,也背叛了读者。为什么零年代批评的读者们不觉得这是背叛,不提出抗议呢?被知识权威和修辞所笼罩,批判本身看起来很愚蠢的风潮本身,不过是零年代批评所使用的骗术而已。如果从这种骗术中清醒过来,开诚布公地阅读文本,谁都会这么想。这是高语境、反讽、多路复用的高级文本……就像教主所说的那样,我们没有必要徒劳地去理解他的真意。这只是一篇支离破碎、幼稚而不诚实的文章。
情況別冊「思想理論編」第2号
出版社/メーカー: 情況出版
虚構内存在――筒井康隆と〈新しい《生》の次元〉
作者: 藤田直哉
出版社/メーカー: 作品社
——————————
名無し委員会 (id:nanasi-iinkai) 10年前
kiya2015
我已经完全无法理解这些人在说什么了,这样的论坛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10年前
noborinnn
所谓数据库论,不过是广告商创造热潮的同时,作为消费者进行消费罢了。大塚英志因为自己是编辑,所以知道是自己在制造热潮,阿兹曼好不容易自己当上了mini社长,明白了这一点,但做的事情是官僚预算和没有创造性,为了纪念核电站事故。馆推的酷日本app。除了最尖端的批评之外,并没有表现出出版的IT化或媒体创作应用程序来引领时代的能力,核之后是IT美国总汇,广告费减少,信息总总汇带来的余波。网络化社会的受害消费者。被中韩和美英包围,大学文科会怎么样?
10年前
kiya2015
啊,不知道过去的事情的年轻人,和这样的闹剧一样的事情在1980年代发生着哟。pomo在80年代经常提到,因为当时出现了与泡沫经济、消费社会无关,与现在完全相同形式的言论。给这种临时报道做书签的人,不可能不知道新闻吧傻瓜
10年前
noborinnn
从数据库中走出来的阿兹曼附件的物语
没有色彩的东浩纪和车诺比黑暗巡礼之年
10年前
damselfish
藤田已经看过福一本书了吗?藤田先生的立场是,由于观光地化,核电站事故的现实被掩盖了。而福一本的立场是,网站zero =核电站设施的信息公开,并且为了让人们想要接触到这些信息,要走通往那里的道路。我想您提出了通过观光地化来建设的提案,这是掩盖核电站事故这一现实的行为吗?也许是因为藤田的文章是在福一本出版之前写的,坦率地说,与书中的内容有不一致之处,我认为他对观光地化计划的批判是偏离了目标。关于观光地化计划,我认为是不是应该根据书中的内容重新进行批判呢?
9年前
内坂
说实话,这篇文章是3.11之后读到的所有批评中最能引起共鸣的。曾经醉心于东浩纪的人在灾后对他产生的违和感,我认为这是相当出色的代言。至少,对于曾经是零年代批评的热心读者(虽说程度很低)的我来说是这样想的。“不把‘虚构与现实’作为二元对立来理解的人生,正是现在存在的‘新生的维度’。”也能同意这样的主张。即使这个主张本身没有独特性,但宣布已经结束的东西的结束是迎接新时代的必要条件。这篇文章的价值就在于把谁都不想明确说出口的话斩钉截断地说出来,现在这样就足够了。期待笔者今后的发展。
9年前
无名氏
写这篇文章的藤田先生在两年后的SF会员骚动中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这篇文章时,藤田先生碰巧在简单的地方论述了东氏和后现代主义,而且没有很好地论述。藤田作为批评家和评论家都是半吊子。说实话几乎没有内容。
七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