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狄马加的“吉尔”
吉狄马加的“吉尔”
——达基沙洛国际诗人之家圆桌会发言
龙冬
一
你还记得
那条通向吉勒布特的小路吗?
……
这是诺苏诗人吉狄·略切·马加拉格在他的《回答》里如同喃喃自语一般的念诵。这时,我眼前映现着群山、坡地、谷地、高原平坝的浩瀚景象。刺猬出没于茂密的松林。松树,刺猬,这就是彝语吉勒布特对诗人家乡的描述。瓦板屋,屋中的火塘。自称诺苏的黑色彝人,他们在火塘边围坐一圈。他们脸的皮肤、手的皮肤和身上的披毡都彼此温暖着湿湿的眼睛。黑色自称,特指人种服饰?还是地理自然面貌?或者,风物建筑?大地上唯有黑色可以汲取更多的阳光和火焰的能量,所以诺苏对太阳和火的崇尚,就成为民族的共同审美,他们除了黑色,还喜欢红色和黄色。诗人他写着:
在一条黑色的河流上,
人性的眼睛闪着黄金的光。
夜色笼罩,满山遍野的火把,那些放光的生灵纷纷攒动。
吉狄马加,这是诗人名字的简称。可是,即便这样一个简化的名字,我还未能请教他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
二
往往,一位植根于家园土壤的诗人,无论出走多么长久、无论出走多么遥远又总是回来的诗人,他一定会是这块土地与这里人民的一扇敞开的窗扉。吉狄马加就是这样一位出生于人类一支独特族群的伟大诗人,并且他将彝人的天然与信仰、忧伤与不屈、死亡与诞生、率真与梦想,全都带入到世界上今天与未来的生命记忆之中。
吉狄马加,我们相识已有三十年了。他的名字又被亲切地再次简化成“马加”,而我尊他为马加老兄。这么多年,从他诗歌,我渐渐认出了一个有着自己古老信奉、古老语言、古老文字和独有历算的民族的清晰模样。可是,这民族的模样越清晰,我反倒感觉陌生,越感到陌生,就越是想要亲近。于是,我终于来到了大凉山,带着一颗虔敬的问道之心。我也希望,从这个更多储存着人类元初生命信息的民族,找寻自己尚未被今天社会涂改的相近基因。马加的诗歌,他得天独厚,他真实、深沉、忧郁、粗旷、勇敢、多情,有如古老民谣一般旺盛绵长。
读马加诗歌,聆听他作品的念诵,会有歌唱的感觉。虽然他以汉语写作,但是他的汉语古今中外经典师承和彝语的加持,又使他的诗歌无形中增加了独有的丰富色彩,而这样的表达,音韵节拍,语句节奏,时时循环往复,一咏三叹,确实如同一首动听的短曲、一支宏大的长歌。马加的诗歌时而要我产生隔膜,却在这隔膜中获得一份藏缅语族似曾相识的惊喜和感动。
我分明听见马加的风声,听见悲切的时而压抑的疼痛,听见口弦蜻蜓羽翅一般的振响。我看到月光星光在松林中小路洒下,看到如火的太阳瞬间照彻山地,索玛花到处盛开。我发现了几只岩羊、獐子、花豹和高天孤独盘旋的鹰隼,一个机警敏捷的猎人……我已沉落在诗人远离故土的梦境和幻觉里,仿佛浸润在山地墨绿血液里。一切视觉和听觉又瞬间遥远,身体里面空空荡荡。
我闻到一种自己还无法辨别的清冽气息。
三
《骑手》是马加的一首短诗:
疯狂地
旋转后
他下了马
在一块岩石旁躺下
头上是太阳
云朵离得远远
他睡着了
是的,他真的睡着了
身下的土地也因为他
而充满了睡意
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
他的血管里
响着的却依然是马蹄的声音
西班牙有斗牛。彝人有斗牛。古巴正午蠢蠢欲动的静谧。冰雪覆盖着俄罗斯。意大利烈日迷乱。布拉格黄昏街头和布拖县城街头花束一般的行人。黎明前的中国有艾青。北美洲有惠特曼。南美洲有诗人聂鲁达。亚洲腹地,达基沙洛是吉狄马加的血脉之源。吉尔是彝人的护身符,虽然我还不了解彝人吉尔的样貌与佩戴,但是我却非常了解喜马拉雅护身符的种种称谓和灵验。故园家乡是这个诗人的护身符,世上万千,也同样营养着马加。他串连起这诗歌的吉尔,把良心回馈故土,又将彝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如同护佑圣火一般带到世界点燃。
诗人写道:
我看见一堵墙在阳光下古老
所有的谚语被埋进了酒中
我不在这里,因为还有另一个我
在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
任何阐释在此都是虚弱的。近在耳旁的歌声,无论飘散多么遥远,却总不隐没。唯有这故土的精神供养,诗人他才终获自由。
2023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