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记忆
我对于深圳的记忆不多。唯独两段待得比较久的经历,都是因为工作。
第一次是在高中毕业那年,做了两个半月的暑假工。算得上是一次完整的“血汗工厂”的从业经历;第二次是在大一的暑假,但是那一次并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在朋友的出租房里窝了半个月,毫无收获,反倒还找同学借钱买了块手表。我之前所提的在星巴克喝碧螺春的蠢事,也是在那一段时间里发生的。
我对深圳这种一线城市有很深的刻板印象,甚至是有些隐约的偏见。在深圳做暑假工那阵儿,我吃了两个多月的食堂;蜗居在朋友住所时,全靠“沙县国际”度日。我的朋友常和我吐槽这里是美食荒漠,百年老字号要数M记与KFC……即使这里也有早茶,可我总觉得这里的人不太会有心思对着一盅两件坐一上午,他们应该恨不得抓一个包子边走边吃。
或许是因为大四刚开始找工作那会接连失利的缘故,我后来对一切CBD都只停留在“高级”和“咄咄逼人”上面,我始终觉得那些精英和丽人们的精致生活并不属于我,因此对它们敬而远之。在广州挤过一次早高峰的地铁后,我熄了留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心思,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我很难适应,更遑论接受。
在那之后,我好像是有了应激反应,后来的几份工作,不是近郊,便是挨着村居,总是得绕上一段路才能进入商圈,不过这倒是让我很快攒下钱买了车,于是这种偏僻反而也成了便利。
但若要说我所抗拒的生活或者环境完全一无是处,这样的论断失之偏颇。
上个周末,我来深圳待了两天,短暂地脱离了熟悉的环境与工作。适逢暑假,重新回到这座人潮汹涌的城市,我不再刻意感受那些会让我觉得不适的氛围,完全把自己当成一个偶然闯入的路人。我戴上了自己在为了庆祝18岁生日而买的手表,与它一起故地重游。
周六的上午,我坐在中国移动的大楼下。彼时台风将要登陆,但气温仍居高不下。我吹着风写稿子,看周边的人经过,一个孩子在追逐小鸟;我的同事正在我和吐槽自己12分钟就讲完了20多页PPT的糟糕分享经历。这样的场景或者事件并不独有,在任何地方都能遇见。只是如果我不去感受的话,可能我永远没办法获得这样的体验,而沉湎于我的成见之中。
在做暑假工的时候,我第一次拿到了工作半个月的工资,难得坐了次出租车,去沃尔玛买东西。那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当年17岁的我揣着两千来块钱,感觉可以把整个超市买下来;
在地铁上,我看见我在和当时的女友约会时,曾经路过的地方。转眼间过去了9年,又有一代人结束了义务教育,我才重新经过了它们;
我想起来在我18岁时的一个周末,我和朋友去M记吃汉堡。为了用优惠券,顶着大夏天的高温走老远路过去,吃完再走回来。
……
即使是在这个我偶经且并不热衷的城市里,我也留下过一些痕迹。
我并不试图改变我所固有的刻板印象,因为我的看法影响不了什么人。我仍然觉得城市里的那些地方太热闹,并不适合我。不过这种生活也不用适合我,总有人会适应和接受,我所避之不及的,或许正是其他人所追求的。
后来我经常想起在上个周末我曾遇见的那些人,他们步履不停地跟随着密集的人群,流向各自的明天。他们的脚步汇聚在一起,成为某种频率,最终与城市的轰鸣交织,一起产生共振。那个我最终逃离的城市,是他们永恒的归宿。
但这一切都与我无关。我早已失去了暑假,我的18岁已经过去了,而别人的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