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丨从金扫帚奖到《八角笼中》,王宝强走了六年。

今日是正式入伏的第一天,接下来便是持续40天的“三伏天”。与气温一样,暑期档也颇为热闹,诸多类型同台竞技,其中《八角笼中》于2023年7月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截止此文推送时(7月11日18:00)已近斩获10亿票房。
本片以“四川凉山格斗孤儿“事件为原型进行电影改编,讲述了向腾辉(王宝强 饰)带领着一群大山里的孩子,为走出大山而格斗的故事。
这也是王宝强自2017年《大闹天竺》后推出的第二部导演作品,影片上映前即展开了多轮点映,观众口碑较前部导演作品有了大幅提升,本文将以《八角笼中》为中心,对本片特点及与之相关的考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你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01 远景 ✦ 影史回溯:真实事件改编电影
该片改编自2017年在网络引发争议的“四川凉山格斗孤儿“事件。该事件以一则众人围观两位未成年儿童在铁笼中格斗的视频为起始,引发舆论关于未成年人教育的思考,并产生格斗俱乐部是否利用未成年儿童牟利的质疑,随后该事件又因未成年儿童们被迫遣返时对于俱乐部的强烈不舍态度而发生反转。

影片为什么选择该事件为原型进行电影改编呢?如王宝强本人所言“我看过那么多剧本,这个故事可遇而不可求,这是上天给我的机会。”
该事件是一个难得的改编素材:首先,该事件本身就具备复杂性及戏剧反转;其次,该事件与社会热点同构,具有新闻效应;此外,竞技、体育等题材对观众的吸引力也较大。因此,选择该事件作为原型可谓为电影造了一个天然的“底”。

值得注意的是,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在影史上也屡屡留名,由于真实事件为影片提供了大量素材,并且有助于强化故事的可信度,从《德雷福斯案件》(1899)到《阎瑞生》(1921),从《雌雄大盗》(1967)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再到同一档期的《消失的她》(2023),真实事件改编也是电影剧作改编的常见方向之一。
02 近景 ✦ 影片详解:人物、主题、镜语
1. 人物
影片小演员的选角均为素人,也让本片的表演更为生动。但如同影片海报所呈现的角色比重,本片中着力塑造的是向腾辉(王宝强 饰)这一主人公,虽着重书写了孩子们中的其中三位,但总体而言孩子们是作为群像出现。

向腾辉这一角色在影片中是近乎圣人般的拯救者形象,自私是人的本性,而向腾辉似乎失去了这一本性。影片中他最重要的动机之一即是“赚钱”,但让我们来看看影片中他三次主要的赚钱动机,第一次是为还清拖欠工人的工资、第二次是为养活这帮孩子(而骗他们签合同打假拳甚至成为本片中他难得的的道德瑕疵)、第三次是为交高额借读费/赞助费帮孩子们获取官方学籍。他的动机在影片中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怀疑,早期是孩子们的怀疑,后期是社会舆论的怀疑,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也正是利用孩子们的“反咬一口”得到关注度,从而获得社会舆论的反转。

影片中有一处细节也应证了他的“无私”,尽管俱乐部在多年发展中规模逐渐壮大,但他的车依旧是影片之初在采石场时所开的那辆车,而当俱乐部解散后向腾辉与姐姐一起办工厂,短短时间内就更换新车。这侧面说明向腾辉办俱乐部并非为了赚钱,在打假拳风波后他依然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为了帮孩子们找到一条出路。
这里就要说到除了赚钱外的另一个动机:弥补自己的遗憾。而这个动机似乎也略显单薄,因为影片与《摔跤吧爸爸》等片中主人公对于往事的多次依恋与回顾不同,该片中极少出现他对于往日辉煌的追忆,这段记忆对他而言更像是伤疤,而他对于格斗也缺少极强的兴趣支撑,选择格斗是他曾经的出路,当这条路被阻断后他便只能选择其他路,而具有天赋的孩子们的出现让他希望自己能为他们铺出这条“出路”。

此外,向腾辉的人物原型为困境出身的退伍军人恩波,格斗是其兴趣与特长。在电影中该原型被改编为从小学习格斗,后因被迫服假药与教练产生冲突从而入狱,其职业生涯就此终止,母亲也受此打击而精神重创。影片添加了母亲与姐姐两个角色作为主人公家庭背景的铺垫,但两个角色更多为为主角服务的纯工具人。改编后的人物不免有王宝强自小习武,获得“电影”这条人生出路的侧影,向腾辉在王宝强的塑造下,也成为了原型恩波与王宝强本人的结合。“我是从最底层一步步走上来的,很了解奋斗的意义。电影不仅仅关乎一群孩子,也包括中年男人如何走出自己的困境。”
2.主题
该片作为现实题材电影(影片创作内容表现创作当时社会状况和人们生活感受作为主体的电影,直面创作当下的社会问题,表现生活的即刻面貌,揭示社会生活的矛盾。),折射了留守儿童、教育、阶级、媒体、公权力等诸多问题。
影片虽以格斗作为主要叙事元素,但本片并非一部典型的体育电影,格斗在此片中与其他体育电影中运动的功能不同,不是以梦想/自我证明/情感作为从事该运动的主要驱动力,格斗只是一个跳板,甚至可以替换为游泳、厨师等任何一个元素。其更高一层的叙事主题在于阶级:格斗≠梦想,格斗=出路。

影片之初向腾辉就向尚未入门的孩子们提出质问:“你觉得格斗是什么?”在影片结尾以已取得一定成绩的苏木之口作出回答:“格斗是我们这辈子的出路。”对于山区留守儿童而言,格斗可能是水面上罕见漂来的浮木,如果不抓住这块摇摇欲坠的浮木,自己终将沉水。
梦想与出路的区别在哪里?在于梦想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而出路是别无选择。也正因为格斗的外衣下是阶级,导致该片既没有激昂的“燃”,也没有坠入冰窟的“苦”,它悬浮在二者之间,影片结尾尽管苏木胜利了,但这份胜利在难以撼动的阶级牢笼之下,并未以传统体育电影的思路高高扬起,而是在高点处随风飘散。
3.镜语
本片由知名摄影师罗攀掌机,曾担任过《老炮儿》《我不是潘金莲》《芳华》等影片摄影。影片在构图、灯光、色彩等方面都可圈可点,也设计了诸如“打水漂”“笼”等诸多意象,此外,影片中有两处刻意处理过的视听段落值得关注。其一为主人公向腾辉陷入舆论漩涡不知如何处理眼下的困局时,倚靠在出租车的座椅上面无表情看着窗外,此时窗外有一批川剧变脸艺人经过,此段光影与剪辑处理不仅在影片视听上颇具匠心,在剧作上也承担了主人公找到锁匙解决困局的作用,即通过自发“变脸”假戏真做,从而完成戏剧反转提高媒体曝光量。

其二为影片结尾时的比赛现场,此处在一般体育类型片的呈现中会用音乐、色彩、镜头切换等方式完成热血方式的呈现,从而达成一般体育片的“燃”,但此片在此处没有加强这部分“燃”,反而采取以黑白色调进行处理的方式去削弱了动作戏的力度,让该段落带上了纪录感的同时,也让苏木的每一个动作都更显现实的沉重。
03 特写 ✦ 直面考点:怎么考,如何用
我们在复习中总在强调大家要加强观影,那么大家可能也会存在疑问:掌握书上的知识点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看电影?一部动辄两个小时的电影能对我的复习产生多大的帮助?
首先,作为电影学考生,视听语言是电影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而观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书上的知识点;其次,随着观影数量的增多和范围的增广,我们对电影的感知度也能够更加敏感,并逐渐拥有对电影的专业认知和系统把握,对于电影的审美趣味也会发生变化。
但这些变化对于大家而言似乎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那么,如何将一部具体的影片运用到我们的考试中呢?我们以《八角笼中》为例,对与之相关的考点进行链接。
1.作为论述题片例
当我们拿到一道论述题时,在提出论点后,需要有相关论据对其进行支撑和佐证,片例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而《八角笼中》的现实主义与类型特性,以及其身处的暑期档期,都能运用到很多题目的答题中,如:
- 结合中国电影史和近年来热映的国产电影,谈谈对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理解。(北京师范大学,719影视史论,2020)
- 结合近些年中国电影产业现状,谈对类型电影的理解和及其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意义。(重庆大学,867中外电影史,2020)
- 结合材料,以历史维度,对“档期营销”进行评述。(上海师范大学,742影视理论与实务,2023)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影获得了多样化的新发展,用不同的修辞方式、艺术表达方式,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急剧变革时代的普通人的关注,对大时代舞台上的小角色的关注。这里也以《八角笼中》为例,为大家提供一个简单的思路:
观点参考一:钟惦棐曾在80年代就对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态度有所体认和概括:“现实主义不是作为流派而存在,而是作为艺术家对待他所处的社会,时代和人民采取何种态度而存在。”《八角笼中》对留守儿童处境的同情和关注,都建立在对现实的细致体察之上。为了对观众进行更有效的传播吸引,现实题材逐渐以类型化策略作为包装,把现实主义的精神融合在大众性的影像语言体系之中,使思想性与商业性形成良性交融。
观点参考二:《八角笼中》以留守儿童、教育不均、舆论影响等社会现实问题为题材进行创作,将喜剧片、剧情片、体育片的类型元素进行杂糅,从而使得影片在社会关怀、商业娱乐、艺术追求三方面达到融合,是王宝强作为导演一次长足的进步。
2.作为剧作改编
此处的剧作改编并非指直接将此文本进行考场的再改编,而是我们在生活中进行日常积累。
多观察身边亲近的人或陌生人的故事,当看到一些属性较为复杂的新闻事件,去思考这些事件中的人物性格,是什么导致主人公做出了这种行为,做尽可能多的现实调研,理清人物行为的动机及背景(微观),同时思考是否能够以真实事件改编作为反作用于现实的一记钟声(宏观)。
这些内容都是可供我们学习的,哪怕只是一个小片段,都可以尝试用剧本的格式记录下来,这样它也可以成为你剧本素材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上观新闻,张熠.专访导演王宝强:6年拍一部片子,我不怕观众忘记.
2. 饶曙光,毕晓瑜.中小成本电影的困境与策略——以现实题材影片为例[J].当代电影,2008(06):9-13.
3. 汪萌.“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研究[J].电影文学,2016(19):44-46.
更多电影学考研信息,可私信我或关注公众号【电影学考研阁楼】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