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何宁与张天然演绎斯美塔那《我的祖国》:弹得不错,可探戈与牧歌也该回到他们的曲目中
文:张可驹
昨晚(2023.7.22),听了钢琴家何宁与张天然的四手联弹组合演出斯美塔那交响诗《我的祖国》的四手联弹版,地点在大宁剧院。这次聆听的感受有点复杂,当然整体上是喜欢的。
之前多次推荐这个四手联弹组合,因为他们的演奏带给我现在舞台上不多见的东西:趣味和品味的结合。这方面讲过不少,在此不展开。最近他们的两套曲目,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全集与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体现出该组合从精心设计的灵巧曲目组合,走向全集化的大风格的转变。

这样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趋势。以上海为例,他们之前的演出主要是在极音乐听这样的私人音乐厅里进行的,曲目自然呼应一种亲密的氛围。而随着不断挺进更大的场地,曲目的选择也会更多考虑公众的欣赏惯性。因为就多数而言,人们还是比较喜欢大曲子。
相对于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整体上还是小曲子连续演奏的安排,斯美塔那《我的祖国》就六个庞大的交响乐章以四手联弹的形式在钢琴上重塑。
大宁剧院这个场地,对演出古典音乐而言,也有一点棘手。因为它的音响特点也许更适合演剧,如果是古典音乐的演奏,可能要比较熟悉这个场地。但除了有几段,钢琴的声音稍有点出不来之外,整体上在这个空间里还是没太多问题。
何宁与张天然演奏的好处在于,他们不仅选了大曲,也真的能够抓住这个“大的”结构,把握支撑那个大格局的一些内在的关键点。其中最突出的一方面,莫过于把握这些长篇乐章的长线发展。

因为斯美塔那在此展开乐章的方式,并不完全是德奥古典派那种紧凑的主题发展和严谨逻辑,结构的轮廓稍微松一点。但两位钢琴家把他内在的文意理顺了,所以无论速度快慢都让你感到有一个推动力来维持篇章的进行。
随着乐章的展开,你就发现他们对于大线条很有把握,轮廓既舒展,又经过精心的塑造,而不是在泛抒情或民族乐派风当中,去蔓延无际的一种……失缺乏控制的状态。
其实长时间听下来,选择大曲的演奏者,缺乏控制的情况是不少的。无论个体演奏家,还是各种组合都有。常常就是在平涂那个线条,没有时刻都注意,需要有意识地将它塑造成怎样?坦白说,这应该就是由于练得和想得都比较少。但真正的大曲子,是不允许这种操作的,虽然现在很多人也分辨不出来。
如前所述,何宁与张天然的组合面临适应场地的问题,偶尔音量不太够,有时他们也不像在小音乐厅中那么自在。但整体上把握大结构与大方向的优点,还是分分钟都在的。所以,也真正让听者看到用四手联弹来表现该作的重塑美感。

第一乐章抒情的音乐形象在乐队中呈现固然迷人,但在钢琴上,有时那简朴的音响更清楚地让我们看到不同声部的走向,以及有时出现的一种类赋格的形态。确实是独特之美。
还有集中体现作曲家怀古之情的第五和第六乐章,两位钢琴家此处的长线把握,可说是全场最精炼的手笔。尤其是第五乐章,这个以古代战争为背景的篇章,正是唯有真正将结构整合好,才能出色地表现音响。两位钢琴家弹出的那种阴沉而凝重的声音,确实同作品的氛围非常协调。
而昨晚的演出之所以给我的感受比较复杂,少数瑕疵是其次,更多是因为他们之前在灵活组合的曲目中体现的,种种室内乐化的微妙变化打了些折扣。因为在这么大的曲子里要做出这些,是太不容易了。

在加演部分,那些美好的趣味又回来了,虽然他们刚弹了大曲也有点累。但听着巴伯的《迟疑的探戈》,Reynaldo Hahn的《牧歌和咏叹调》,我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小音乐厅。
如果乐迷下次看到两位钢琴家只排半场大曲,另外半场留给灵活组合的趣味之作,真的不该失望而应该庆幸。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这些不难买到的好唱片(2025.5):每月推荐5款新唱片和比较新的唱片 (10人喜欢)
- 母亲节专题:在音乐中,看“不内耗的母亲”等等 (9人喜欢)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2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