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 | 借助水族古文字(水书)溯水族建筑型制之源
能保存和延用古文字的民族,是一个具有历史文明的民族。水族不仅有自己独立的语言,而且有以自己语言认读的古文字。水族人把自己的古文字统称为“泐睢”。由于“泐”在水语里既有“书”,又有“字”的意思,所以水族人一直把这种文字和用这种文字记录成册的书统称为“水书”。作为著作的水书共六卷:《正七卷》《春寅卷》《亥子卷》《丑牛卷》《甲己卷》《黑书》,是水族先民卜筮的成文著作,水族民众的婚丧礼嫁、营造出行皆受其制约,因此水书与水族信仰、民俗联系密切,可以称为水族的百科全书。那么水族先民对建筑的认识是否也体现在水书之中呢?我初识水书便心生好奇,试图一探究竟。
一、 水族历史与水书的起源
水族是我国南方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形成的单一民族。何光岳在《百越源流史》中推论,水族先民可能是发源于黄河的有洛氏,被商灭以后,一部分被迫南迁,成为周的臣民。随后在春秋初期迁经两湖时,骆人与当地江南越人群团中的一支结合形成骆越,在楚国受到威胁而继续南迁,约在战国时期迁入广西。[1]水族先民自西而东再南迁,其间在商周期间曾经过中原文明的发祥地。
张为纲先生1943年到水族地区调查后推测“考水家诸姓,首推韦氏,其先盖颛顼人彭之后,封于韦豕(今河南滑县)”,后被商汤所灭,部分成为商的“贞人”。张为纲先生还另有佐证,水族是一个以“多鬼”著称的民族,而殷商文化亦尚鬼,占卜、巫术盛行。“今水家之所以‘鬼名’繁多,所以尊崇巫师,所以有为咒术用之‘反书’,皆可为殷代文化遗留之铁证。”[1]水书正是水族巫师运用于占卜活动中的原始文字,其起源时期或许接近于商代晚期甲骨文的形成时间。
二、 造字机制与笔划章法——水书的断代
在汉字的书法史上,常以“隶定”,也就是汉朝将隶书定位官方字体这一时间节点,作为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而水书的书写是甲骨文笔意与楷书笔划的交织,但是没有秦篆汉隶的影子。
从造字机制上看,水书与甲骨文都带有明显的具象文字特点,即象形文字占绝大多数、许多象形文近乎图画、复合字也以象形为基础。从笔划章法上看,水书也拥有甲骨文的点、横、竖、撇、捺、钩、挑、折八种,也保留了远古文字的弧笔。根据这两方面的特征,学者推测,水书是在甲骨金文时期分离出来的。这样的推测与上文所叙的水族历史是吻合的。水族先民最初与甲骨文时代的古华夏民族有密切的联系,这也应该是水书的形成孕育期。在秦朝形成车同轨、书同文的统治之后,水族先民与古华夏民族已经分离。[2]此后水族迁徙奔命,散居偏远山区,无法形成统一的社会,也就无条件创制这种全民族都认同的文字。
三、 水书结构和布局——水族民居的两种起源
正如本节第一章引用的水书造字结构示意图所示,有学者归纳总结,水书除了单体字之外还有四种结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方圈结构、圆圈结构。[3]笔者认为,这些结构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水族人对于事物的抽象化处理方式:上下与左右两种结构倾向于从俯瞰角度描绘事物,方圈与圆圈两种结构则从正面角度描绘事物。这样的抽象方式对于建筑师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恰如房屋立面和平面的图示。
从水书中非常重要的“祭”字就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根据《水书常用字典》,该字有如下三种写法。第一种写法是平视供桌,且予以反书;后两种描绘的则是从上方俯瞰供桌,“桌面和周围排列整齐的小点表示桌上供品丰盛,陈列整齐,周围众人端坐,气氛肃穆,这一情景同今天水族人民的祭祀场景如出一辙。”[4]

若以这样的观点考察水书中与房屋建筑相关的文字(见表1),可以得出两种初步结论。第一,平面形式抽象出的文字强调中心性。如对比“房间”和“空房”两个字,“房间”的门被“空房”的一竖代替,其余六道短竖从两侧指向中心的三角形或圆形,这些短竖或许代表其他房间,或是围绕房间端坐的家庭成员。这令人想到水族房屋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堂屋,既是生火做饭的场所,也是祭祖、集会的场所。


而在立面上,“仓”与“房”两个文字的写法,对于研究水族建筑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仓”的每种写法都没有表示地面的一横,而是以四竖或四点承托上方的楼板,若将四竖理解为柱子,便与南方干栏式建筑相似;而“房”的每种写法都带有这一横,强调房与地面相接,令人联想到广泛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居式建筑。同时“房”的几种写法也都带有二层楼板的一横,笔者猜测这示意了阁楼的存在。《周礼·考工记·匠人》有“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四阿重屋。周人明堂”的记载,学界普遍认为这表示殷人的宫室使用四坡重檐屋顶。也就是说,在水书诞生、也就是水族先民被纳入商朝一支的时期,其居住功能建筑便是普遍接地并且带有二楼的。与之相对,同时存在一种用柱子架起、高于地面的仓储功能建筑。我们可以推测,水族民居从水书诞生的殷商时代起,便同时具有两种型制起源。
四、 以怎雷上寨为例考察两种建筑根系的今日流变
怎雷上寨是水族聚居的典型村寨,其历史据寨老介绍有10代人(约200年)之久。以笔者此次在村中考察的经验来看,上述“房”与“仓”所代表的地居式和干栏式两种建筑根系经过千年流传,已呈现出交错杂糅的面貌。首先,水书中对应仓储功能的干栏式结构广泛应用于怎雷上寨的居住功能建筑。村中将起居设置于二层的住宅甚至占据多数,而一层多为牲口圈,“上以自处,下居鸡豕”,符合干栏式建筑的一般特点。水族迁徙至西南地区以后,因为气候湿热多雨,且地形起伏剧烈,在此环境中,本属于“仓”的干栏式吊脚木楼形式突出了其优势。居住层抬高于地面,既防潮、防虫蛇、防盗,又可以节约用地,将底层作为喂养禽畜、堆放杂物之用。此外,还有少数民居恰好印证了“仓”这个字一层四柱、二层三柱的特点,上下两层结构断开、分别设置。其建造时在屋基上立粗柱作为承重平台,柱上铺设厚实楼板,再在楼板上架立高层的屋架。为了维持上层屋架的稳定性和整体性,柱脚采用鱼尾式的斗角衔接固定。(图3、4)这样独特的建造方式与附近地区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民居不同。笔者猜测,该建造方式一方面能够解决木料长度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许水族传统上对干栏式建筑的认识是长期与“仓”这个字联系起来的。

对于粮仓,我在村中时未及拍摄,所幸助教老师将村中的17座粮仓一一记录下来可供参考。这17座粮仓中有4座保持了底层架空(图5),其余13座的底层均用木板围合进行储物,以达到更高的空间利用效率。不过,可以观察到这部分利用底层的粮仓仍借助柱础和地梁为一层铺设了木地板,笔者认为这样的一层建造方式仅仅是将楼板高度降低的二层楼板,与干栏式建筑无异,而与地居式建筑大异其趣(图6)。村中比较接近地居式的建筑可以我们组测绘的两开间韦M宅为例,该住宅建造于1990年代,规模较小,仅有老汉韦M一人居住,可能因为居住观念改变、同时受制于生活与建造成本,其在一层水泥地直接设置起居,二层几乎废弃不用。
总而言之,随着迁徙和时代变化,水族建筑逐渐呈现出干栏式和地居式两种情态的结合体,建筑形式不受其功能定位限制,而是优先考虑实际使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韦宗林. 水族古文字探源[J]. 贵州民族研究, 2002, (02): 164-172.
[2]韦宗林. 水族古文字与甲骨文的联系[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1): 11-14.
[3]韦宗林. 水文字书法试探[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 (02): 15-18.
[4]翟宜疆. 水文造字机制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