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一):岁月里的风花雪月
我一直在思考,究竟用什么词来形容大理比较贴切,想来想去,倒还不如那句老生常谈的“风花雪月”,大理的风花雪月由来已久,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不仅仅直观体现了大理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更是赋予了它神秘而浪漫的色彩,白族人民更是将风花雪月刻在了骨子里,并体现在了金花们的帽子上,时时刻刻戴在头上。

壹.风花雪月与沧海桑田 大理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位于98°~101°E,24°~26°N之间,背靠横断山脉云岭南端的主峰苍山,面朝高原构造断陷湖洱海,平均海拔2090米,形成了独特的低纬度高原季风性气候,全年的平均气温大约在10℃~25℃之间,可谓是四季如春,大理人常说大理只有两个季,风季和雨季,然而即使是雨季,大理的风也一刻都不曾停歇。由于大理恰处洱海两侧山地之间,形成了典型的狭管效应,风力被加强,下关所在的位置更是直接形成了冬季西风和夏季西南风的风口,所谓的风终年凌乱的地方,下关又是大理的市区,可谓一到大理,先感受到的便是下关的风。这便是#有风的地方#一词的由来,我们在大理的时候也时常戏称其为“有妖风的地方”。白族姑娘帽檐旁垂下的白色的缨穗便是风的化形,而大理的人们为了抵御终年不停歇的风,将建筑建成了“三坊一照壁”的模式,照壁便是用来挡风的建筑。当风吹拂过,吹散了苍山上的云雾,光从此便有了形状,那就是丁达尔效应。当光透过云层洒落在苍山与洱海之上,是那么的温柔又美好。

洱海,因其形似耳朵而得名,地处于滇池-怒江断裂带上,喜马拉雅造山时期,苍山地壳向上抬升,洱海地壳下陷,方有了如今依苍山伴洱海的雏形。洱海属于澜沧江水系,面积达252平方公里,周长117公里,是云南除了滇池之外的第二大淡水湖。洱海的水源,除了大气降水,大理岩断裂带含水层的地下水,地表径流亦是其主要的补给源之一,北有弥苴河和弥茨河注入,东南汇波罗江,西纳苍山十八溪水,水源丰富,汇水面积2565平方千米,平均容水量为28.2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0.5米,最深处达20.5米。湖水从西洱河流出,与漾江汇合注入澜沧江。

以洱海为分界,其东南西北大致分为海东、下关、海西、上关四大区域,其中下关为市区所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提海西和海东了。大理的海西地区,是大理古城的所在地,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海西和海东的地貌完全不同,海西的地形平坦,自苍山山麓向洱海方向延伸开来,这边的土壤肥沃,形成了海西独一无二的田园风光。沿着海西生态廊道骑行,观洱海之景,优美而自然。

海东则相反,山体虽不高,但地势陡峭,道路和聚落沿岸而建,最美环洱海公路由此孕育而生。在大理游玩的时候,我感觉海西就像是一片大规模的洪积-冲积平原,一查资料,果不如是,当苍山十八溪一路奔流到苍山山麓上,其自山上携带下来的物质堆积成一个又一个冲(洪)积扇,由于山地不断抬升,洪积扇发生变形,新的洪积扇覆盖在老的洪积扇上,形成垒叠式洪积扇,并横向连接成洪积裙,当这些冲(洪)积扇连成一片,便有了海西平坦且肥沃的土壤,早期的人们在这里耕作打渔,形成了一片又一片的聚落。而海东因其为喀斯特地貌,土层稀薄,石灰岩裸露,贫瘠且陡峭。


苍山,亦称点苍山,系横断山脉云岭的主峰,属于上升的断块山(地垒),苍山由十九峰构成,最高峰可达到4122m,4000m以上的山峰有七座,据说在3800米处可见角峰和刃脊,其下亦可见冰斗湖和冰蚀湖,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洗马潭,海拔3920米,被称为“山巅之湖”,上苍山有三条索道,唯有洗马潭索道可到达其最高处,但容易受天气影响。 因我们前去苍山的时候是雨季,风大雨大阴晴变化多端,最终我们选择了一条鲜有人问津的苍山漫步道——通往无为寺的道路来近距离的接触苍山,即使只能到达半山腰上,亦不缺乏感受其自然之美。

苍山植被垂直带谱发育完整,是横断山区植被类型的缩影。大理苍山的植被种类极其多样,是中国高等植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每年一到六七月份,云南的人们就会收到提醒“严禁非法食用野生菌类”,这在云南人的眼里反而成了一种提示,食用菌子的季节到了,果不其然,我们在苍山上漫步之时就先后碰到了好几波上山采菌子的当地人,如果你遇到了热心的孃孃,她会告诉你今天能猜到什么菌子,怎么去采。在云南人眼里,没有菌子是有毒的,如果你中毒了,那一定是菌子没有煮熟。

苍山雪,洱海月 都是大理久负盛名的景色,由于海拔足够高,苍山上的雪是终年不化的,但近些年由于全球变暖,这个季节前往大理已经看不到苍山的雪了。很可惜的是,因为去的季节是雨季,每天云雾缭绕的,洱海月也没有看成。那么上关花呢?虽然我们没有去到上关,花却依旧没有少看,几乎每家每户,道路两侧,都种满了各式各样的鲜花,叫的出名的叫不出名的应有尽有,当然也因为这里盛产鲜花,尤其是玫瑰,玫瑰饼就成了一道特色美食,除了玫瑰饼之外,还有玫瑰花茶,玫瑰醋,玫瑰酒,应有尽有。


贰.大理故国的朝圣之路 谈完风花雪月,还是得回归谈一谈大理的历史,南诏大理国容后再说,先谈谈大多数人对大理最深的印象,不是今年突然火起来的有风的地方,应该还是来自金庸先生的大理段氏。说到大理段氏,金庸先生笔下最出名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天龙八部的段誉(大理宪宗段正严(1083年—1176年),又名段和誉),一个是射雕英雄传的一灯大师(段智兴,大理的末代皇帝,段誉的孙子),大理段氏自五代建国直到被蒙古灭国,共318年,24位皇帝,传说有九位皇帝(又说22位帝王,十位出家)最终选择了出家退位,其中便包括了段誉和他的父亲段正淳,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高氏长期专权,另一也不乏是因为大理王朝对于佛教的崇拜。


坐落于苍山之上灵鹫山的无为寺,是大理曾经的皇家寺院,据说是段誉出家的地方,大理国时期国王听经闻法,剃度出家修行和王室子弟习文练舞的圣地,大理国二十二位帝王中,有十个帝王于此出家为僧。除帝王外,段室宗室还有十五位皇族子弟出家无为寺,时为世间罕见。现今的无为寺坐落于苍山之上,游客罕至,一切随缘,寺庙后有个救疫泉,相传是明朝时期,高僧用无为寺旁山泉配以香杉树叶熬制成的药,解救了当时的民间百姓,泉水清凉甘甜,不知拿来煮药是否能包治百病。


崇圣寺三塔,大理皇家寺庙,天龙八部里天龙寺的原型,5A级景区。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无为寺不同的是,崇圣寺显得金碧辉煌,热闹非凡,崇圣寺始建于南诏时期,在清咸丰年间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现如今的崇圣寺是重修的,内有观音本尊像,据说是三塔出土的文物。大雄宝殿按照北京太和殿的标准进行修建,牌匾更是开了光,金光普照,更显恢宏。 但若要我选,我还是更喜无为寺的宁静,即使有些熙熙攘攘的香客,但依旧觉得内心一片祥和,“复无为为有为建瑠瓈净土,以先觉觉后觉救婆娑苍生”。

叁.古城里的岁月斑驳 集市里的风俗人情 如果说大理旅游最出名的,除了洱海的景色,当是环绕洱海一圈分布着的各式各样的古城与古镇了。而最过于出名的,还是莫过于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现如今,是大理旅游的核心,不少游客到了大理,首选会住在大理古城,一是因其知名度,另也是因其便利的交通,作为以古城为核心的集散中心。

但如果你让我形容如今的大理古城,我可能只会留下两个字“过了”,什么过了?商业化过了头,尤其是夜间的大理古城,满大街熙熙攘攘的游客,络绎不绝的商铺此起彼伏的叫卖着,如同数不尽的古镇一样的,沦为了仿古商业街,在这里,看不清历史脉络,看不出文化底蕴,游客们大多也不关心这些,只关心拍照打卡。人多的时候想要打车,可能一个小时都叫不到一辆车,说不失望是不可能的,但其实也在我的意料之内,但凡出了名的景点无一例外均是这种后果,我其实一直在想他们之中能否追求一个平衡,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地域文化?岁月斑驳从来不是破旧的代表,而是历史的遗存。



大理古城的床单厂艺术区,是旧厂改造成创意园区的典型案例,复古的同时又带有些艺术气息,亦号称大理最文艺的地方。不大的床单厂里被划分出了好几个片区,包含了书店、画廊、咖啡厅、茶馆、小剧场、摄影馆等等。一座废弃的厂房,成就了别具一格的创意园区。 试想一下你的旅游目的是什么,无非是长期工作疲惫不堪的压力下想要寻求放松,那么一杯茶/咖啡,一本书,一个下午,或许会是你不错的选择。

喜洲古镇位于海西北部, 西倚苍山东临洱海,距大理古城大约30公里的路程,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亦是白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诏时期这里就已经是白族的聚居地,古称大厘城。喜洲位于洪积扇的上部,土壤深厚肥沃,冬种小麦夏种水稻,与麦(稻)田旁的红墙相呼应,形成了风吹麦浪的美好景象。近几年来,伴随着大理旅游业的发展,喜洲的旅游业亦发展迅速,当地美食喜洲粑粑火遍全网,亦为喜洲带来了不少的商机。

双廊古镇,位于大理东北角,西临洱海,东靠佛教名山鸡足山,是唐宋时南诏大理国的重要军事要塞和水军基。古镇景区沿着海边廊道而建,有许多真正亲水的海景客栈与咖啡厅,我们到双廊时已是傍晚,没有选择去其著名的景点,而是选择在一家咖啡厅坐着,看云起云落,亦不快哉。

如果你厌倦了古城的纷纷扰扰,不妨找个集市去看看,我们在大理的时候恰逢三月街赶集。大理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由佛教的庙会演变成如今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贸易集市和民族文化交流的盛会。三月街街期为七天,从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至二十一日结束。每年赶赴三月街的人数以百万计,全国各地及海外都有人参加。如今的三月街座落于大理古城北面,已经成为白族人不可或缺的集市,每月的初二、九、十六和二十三均为三月街的赶集日,到了集市,仿佛平日里在古城见不到的当地白族人民都出现了,美食、菌子、药材、茶叶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呈现在眼前,逛美景,品文化,尝美食成了三月街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在这里,相对于古城里过度的商业化,更显地方特色和民族风采,只要你用心去观察,一定能发现。 注:文中地理历史相关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及景区三月街赶集文字材料,所有图片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