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追星再思录
7月13日上午,我坐在南通经开区实验小学星湖校区的报告厅里,聆听参加《班》刊笔会的各路名师开坛讲课、坐而论道的间隙,一个在脑海中盘旋多时的问题再次跃出“海”面——为什么中学语文学科的老师成为优秀班主任的比例会如此之低?
虽然我心中对此已颇有些不成熟的看法,且我最想将此问题提出来并聆听其教诲的王栋生老师,当时已不在现场,但还是抓住了本次笔会最后一次自由论坛的机会,勇敢地朝着台上的老师们,高举起右手。可惜,终究还是晚了一步,虽然陈宇老师提示主持人刘永存老师给我一个发言提问的机会,但主持人最终还是以“时间有限”为由,结束了自主提问,并幽默地鼓励我“将问题留待明年的武汉笔会”。可是,他哪里知道,明年暑期的武汉笔会,我很可能会因为学校要求的“新六年级教师暑托进班答疑”而无法抽身前往。原本想,在自由活动论坛结束之后,在去向陈宇老师致敬的同时,与他就此问题简单谈聊上几句。然而,由于陈老师上午在论坛上的一席精彩发言当场圈粉无数,致使我根本无法穿越想要与他合影的重重粉丝。再者,笔会结束,时间已过中午,我也不好意思再耽误陈老师的私人时间,遂而作罢。
诚如陈宇老师所言,能在笔会走到聚光灯前开坛论道的老师,都是金字塔顶尖的千万分之一。因此,我们在歆羡这些老师在人前的光彩的同时,还是要静下心来,回到并面对属于自己那一地鸡毛的教学现场,模仿借鉴也罢,独辟蹊径也罢,总之,要努力通过笔会论坛上的这一束束光,照亮自己的教学生活,为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赋能、减压。笔会现场不无刷存在感嫌疑的匆匆问答,倒不如回去之后多读几本专家们的代表著作来得实在。
本次在笔会论坛上做过精彩发言专家,共十二人。大学教授三人,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博导李家成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齐学红老师,《班》刊常务副主编熊华生老师。中学教师八人,其中,高中语文教师三人,分别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的王栋生老师、南明教育的魏智渊老师、前苏州中学的王开东老师;高中化学老师二人,分别是浙江省湖州中学的樊晓薇老师、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的陈宇老师。初中老师三人,其中,初中语文老师二人,分别是苏州市葛江中学的于洁老师、武汉市七一中学的梅丽旻老师;初中社会老师一人,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的郑英老师。小学老师仅一人,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高子阳老师。
以十二位专家中的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师的占比而论,算上齐学红老师在读研之前的小学从教经历,则在本次笔会的专家团中,语文学科出身的老师已共有七人,占专家总数的一半以上。这样的阵容,恰好印证了中小学语文学科的老师更容易成为“名师”的公论,而我在上述的提问,似嫌无谓。
细细想来,也不尽然。就本次专家团中的七位语文老师而言,齐学红老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已由一名普通小学语文老师华丽转身为大学教授,研究领域虽然以班主任为主,且间接使更多师生受惠于她的研究成果,但不可否认,齐老师已离开一线带班多年。魏智渊老师早已从高中语文学科的专任教师,转身为教师培训与课程设计专家,虽然在魏老师创办的南明教育王国中,语文老师必须当班主任,但他自己并不在一线班主任。王开东老师,以语文教学成名,但王老师目前也已离开一线,且似乎并无一线带班的什么实绩。王栋生老师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高中语文教学专家,曾参编过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可能是苏教版),且曾任过班主任,虽无太多班主任论文发表,但在王老师的杂文中,可知王老师是位“有实无名”的好班主任,但王老师退休前应该也有好多年没在当班主任,究其原因,大概是班主任工作太过繁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恐怕吃不消。于洁老师和梅丽旻老师均以班主任工作见长,尤其是于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用心,用情,有料,可学,但两位老师在语文教学方面的成绩,却远逊于班主任工作。最后一位是高子阳老师,他是朱永新老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所培养出来的一位“高产”教师,在语文学科领域获奖无数,著述等身,尤其是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成绩斐然。但是,虽然高老师在讲座开头频频表示自己“屡次向校长申请当班主任而不得”,但我以为,这不过是高老师在讲座时为了“切题”所作的玩笑话而已,不论是高老师在笔会现场的发言,还是高老师的带班实绩,以及高老师发表在《班》刊上的大部分专栏文章,我以为,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均与班主任工作内容关系不大。综上可见,在本届笔会专家团的七位语文老师中,能在学科教学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且又能当好班主任的,似乎仅王栋生老师一人而已。而王老师当班主任的年限,恐怕不多;王老师在班主任领域的著述,也并不多。由此,我似乎可以讲上面的问题改为——为什么中小学语文老师中,既能在学科教学领域有所建树,又能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所成就的老师,这么少?
或许有人会说,一个老师的精力,往往有限,而班主任与学科教学,实在是两条大不相同的专业发展之路。因此,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顾此失彼”一下,在所难免,也情有可原。然而,我以为,教学教学与管理育人的工作,实在是一名教师在三尺讲台之上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一个在讲台上没有专业权威、学科自信的老师,班主任工作做得再好,难道就能挨过学科教学的这许多节课的时间了吗?一个学生对于老师的敬与爱,首先当从学科教学起步。一个学科教学能力过硬的班主任,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目无学生、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公平、公正、温情、有序的公共空间,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取得再好的成绩,恐怕也难言幸福。如此,我对一个优秀班主任的评价标准便已昭然:
首先,具备扎实的学科教学功底,心怀饱满的学科教学热情,绝不因繁重而琐碎的班主任工作而荒废自己在学科领域的追求。
其次,始终眼中有人,心中有梦,乐于在一地鸡毛的教育现场,为学生搭建起一个理想主义的成长空间,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先求成人,再谈升学。
第三,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自然还要热爱班主任工作,迷恋育人的过程,痴迷探索“人”的成长轨迹,绝不轻易离开一线班主任的身份,即便离开,也始终以“班级管理者”和“共同教育者”的自觉,走进他所执教的每一间教室。
最后,补充说明一下,此处所谈的“学科教学素养”,所指的乃是教师心中有学科,手里有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一堂堂语文课上,以语文的方式,享受语文的乐趣,并不以教师是否获得过行政认可的学科带头人、名优骨干称号为标尺。此处所谈的“班级管理方略”,所指的乃是教师能否为学生营造一个高于现实、指向未来、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的成长空间,并不以教师是否能够在班主任技能比赛中获奖、是否荣获各级行政认可的名优班主任或教师称号为标尺。
若以我手中的这几把“苛刻的标尺”衡量笔会专家团中的七位语文老师,似乎只剩王栋生老师一人而已。但我相信,抛开像王老师这样“金字塔尖”的教师不论,将目光投向广大一线教师,“这样的老师”,一定还有很多,只是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走到台前、被人熟知而已。
既然标准已经明确,那么,我想以中学和小学为界,把问题一分为二,从中学语文老师和小学语文老师两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索:
王栋生老师曾说,中学语文,本应是一门最有灵性的学科。可是,这门“本应”最有灵性的学科,却在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面前节节败退,成了大多数中学生最不重视的学科。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苟延残喘的语文教学,在一切以赢得考分为指标的考试制度与升学压力中,逐渐异化——三年课程,两年学完;只学文言,其余自学;作文靠背,考题靠记;只谈考分,不论文学;只谈升学,目中无“人”……在升学压力面前,站在讲台前的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大多如此,以研究考题、助攻升学为主业。在文学意识迅速觉醒的初中阶段,在需要学会透过文字看见现实、思考人生、找寻志业、树立理想的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却以抄默标准答案、死记答题套路、硬套作文素材的方式度过了大部分语文课上的时间。如此围绕升学考试而展开的语文教学,必然导致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应试上。最该从广泛的阅读中汲取营养、帮助学生铸造灵魂的中学教师无暇读书,从走出校门、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他们便终止了自身的专业成长,渐渐与学科教学之正道和一个文科教师本然应然的精神状态脱节。在中学语文的课堂上,当那一双双文学意识觉醒、自我意识萌芽的年轻眼睛,与粗鄙可卑的应试技巧惨烈相撞之后,语文老师,以及语文本身,便在学生心中轰然倒塌。试问,一个在学科教学的课堂上,无法以学科的方式,用学科的内容给学生带来愉悦、令学生敬仰的语文老师,一个常年以应试教育的手段、以升学压力为借口在语文课上“虐待学生”的语文老师,一个“跪着教书”的语文老师,当他成为班主任,走上班级管理的岗位时,能有多少学生愿意从心底里买他的帐?
以南通笔会专家团中我所了解的几名中学语文老师为例,王栋生老师的课堂,一向波澜不惊,但总是充满思辨,鼓励学生思考“真相”,畅谈“真话”,王开东老师博学多通、雄辩滔滔,本身就是一本汪洋浩瀚的书,魏智渊老师早年执教中学语文时,总是痛下苦功,充分备课,于洁老师不仅把教育随笔写得文采斐然,还把自己的一举一动就经营成了一首优美、温馨的散文诗,梅丽旻老师似乎是武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这样的学科素养或个人修养,自然能为她们当好班主任提供有力的支持。
那么,何以高中化学老师樊晓薇老师、陈宇老师,初中社会老师郑英老师,教着“没那么有灵性”的学科,也能够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班主任?我想,首先,相比于语文学科的能力提升特别需要教师长年累月、大量精力与足够热情投入的专业阅读,以保持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学科吸引力——我想,这也是南师附中的王雷老师每每感叹如今“好的语文老师已经绝种”的原因,中学阶段数理化、政史地学科的知识相对比较客观,教学内容也比较稳定,因此,教师只要稍事用心,就比较容易在学生面前建立起学科方面的权威。中学老师的办公室里,语文老师门可罗雀,数理化老师门庭若市,原因大约就在这里。以目前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而言,学生的语文大多靠自学,靠小学六年打下的一点基础,因短期基本没成效而被人们普遍地轻视更非什么新闻。其次,基于学科知识方面在学生心中相对权威的教师形象——学生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总是能学到一些实实在在、此前所未知的客观知识,再加上诸如樊晓薇老师辅以深厚人文素养的德育模式,陈宇老师制度育人的班级管理风格,郑英老师花样翻新的班级文化建设,这样既善于传授知识,又能够善待学生的班主任,自然比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更受学生欢迎。
那么,何以专家团中的小学老师(仅高子阳老师一人,且高老师非一线班主任),又会如此稀缺?若以小学语文老师在全国教师总数中的占比来论,若以小学语文老师在全国教师班主任中的占比来看,都断然不止于此。再者,就《班主任之友》杂志而言,初高中老师共享上半月刊,小学老师独占下半月刊,不论是作者的人数,还是发稿的总量,小学老师的占比都应远超初高中老师才对。那么,为什么作者数量更多、发稿总量更大的小学老师群体中,班主任老师的“优秀率”,经还会远远地低于中学老师?至少,在班主任领域内,能像于洁、陈宇、樊晓薇等老师这样拥有如此巨大影响力的小学老师,似乎并不多。甚至,在本次南通笔会的专家团中,可以说小学班主任是被剃了光头的。
以我拙见,目前可以想到以下几点:
第一,小学班主任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比中学老师稚嫩,且更复杂。《义务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分为一到二、三到四、五到六三个学段,而初一到初三均在一个学段内,高中大约也是如此。可见,小学六年中,小学班主任要不断调整策略,转变方法,应对学生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显著变化。而中学班主任,则基本无需应对学生身心发育上如此曲折辗转的变化,只需“一以贯之”即可。作为学科教师的班主任,在学科教学方面所面临的压力,也是如此——常有老师教完一轮大循环,从六年级翻身下来教一年级的时候,会完全忘记低段内容该怎么教,低段学生该怎么管理。因此,从学生阶段变化的复杂性角度看,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工作难度与工作量要大于中学班主任。
第二,从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来看,小学老师的带班周期,是中学老师的两倍。两倍于中学教师的带班周期,再加上小学生学段特点的多变性,让小学教师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去总结出周期时间里在学科教学与带班育人方面所积累的规律性认识。而这,也就相应增长了小学教师(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周期。
第三,小学生虽然比中学生更具可塑性,但同时,在行为习惯上的却也有稳定性差,反复性强的特点。相比于中学生,小学生对于校纪班规的认可度多半源于外力的约束,而非出于内心对规则的认可。而且,小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比中学生更善变,也更容易出现反复的情况。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对个体行为的关注度上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一项班级制度,从初步制定要最终落实上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都天然地要多余中学班主任。在这方面,中学阶段的管理压力,显然要小于小学,至于经过几轮“筛选淘汰”而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中生,自然更不用说了。
第四,小学教师所教学的内容,相比中学教师而言,更为简单。而长期在相对简单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打转的小学教师,成天与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混在一起的小学班主任,更容易造成专业知识的生疏与退化。因此,就学科能力而言,可以说,大部分兼任班主任的小学语文老师,若非个人极其努力,在语文能力上,在学科素养上,往往会弱于长期在难度更大、价值更高、人文底蕴更深厚的教材内容中打滚的中学老师。毕竟,中学老师再懒惰,每天接触的教学内容的文学性,要远远高于小学小学所接触的教学内容。长此以往,也就导致了很多小学班主任将自己的教学成果转化为文字材料,以发表的形式扩大自己影响力的能力也就要远低于中学老师。于是,我们也就不难想象,小学班主任在《班主任之友》上的发稿量虽然不小,但以文章在班主任领域的专业性论,则就占不到什么优势。对于这一点,我们如果分别去调查并对比一下,中小学教师中的纯文学教师作家的人数,中小学教师的整体学历分布状况,大约更可见一斑。据我所知,小学教师而能在纯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人数,要远远少于中学教师。小学教师群体中,能有王栋生、王尚文、赵志伟等几位中学老师或前中学老师(王尚文、赵志伟后来都成为大学教授)这样的文学文化修养的,几乎没有。
第五,小学老师日常带班的工作量——因琐碎繁忙而导致的体力付出,要远远大于中学老师。小学生相对而言,比较稚嫩,因此,家长对小学生在校日常生活的关注度要远高于中学阶段,这导致了家校之间的因孩子问题的沟通频率也大大增加。再者,小学生出于习惯养成的起步阶段,在校的一日常规,大多需要班主任耐心细致、事无巨细地给予关注和帮助。小学阶段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大多须由班主任牵头组织,甚至组织排练、带队比赛。
……
胡言乱语,罗里吧嗦,说了这么多,虽然只是我站在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立场所作的片面判断,对于中小学班主任各自的优势所在,我并未涉及,对于中学班主任的各种艰难处境,我也所知甚少,但我的这些话,也并不只是抱怨而已。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苦、累、繁、杂,我样样知道,撇不开,推不掉;小学班主任工作所带来的快乐,我也曾品尝,并依旧心怀向往。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虽然身在“泥潭”,但依然能够保持着仰望星空的姿势,继续在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上,奋力追索,尽力而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努力进取,少留遗憾。
2023/7/23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