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
TM龟甲秘符、吉金雕纹;简牍刻痕、纸笺舞墨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孕育出丰富多样的刻绘符号,以类万物之情。而中华文明,在这些承载先民智慧的文明星芒映照下,成涧成溪,奔涌向前。至晚于商代,汉字已走过漫长的“童年时代”,形成了体系完备的甲骨文周人在继承商文化的基础上,藏礼乐于青铜,铭铸出吉金之上的煌煌周礼。春秋战国,此起彼落的变法革新,诸子并出的百家争鸣推TM动了文字的普及发展,在聚民智以成典籍的浩荡洪流中,沉淀出中国第一个思想文化的高峰。——川观新闻
裴李岗文化(今约8000年前至7000年前之间)刻符龟甲
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仰韶文化之前[1],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裴李岗遗址由当地村民李改明发现[2]。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新密莪沟北岗遗址等。
综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实验室碳14测定,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在距今约8000年前至7000年前之间,可能跨越约2000年左右。
从考古挖掘的出土文明来看,当地人已经懂得畜牧和耕种,会在田里种植小米,又会在家里养猪。而当地文明亦是现时中国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
陶器以泥质红陶数量最多,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也有发现。陶器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有纹饰的器物较少。石器以磨制为主,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
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为主,亦有较少的方形房屋,有阶梯式门道。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000年期间)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出现于约发展于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共发现500多处遗址,以良渚遗址附近的莫角山为中心区。良渚文化最主要特征是玉器的使用和随葬,包括大件的玉琮、玉璧、玉钺(yue四声,大斧)。玉琮是工艺最精、最具权威性的玉器,往往刻有精致的兽面纹,是神灵的图象,玉钺则是军权、王权的象征。良渚文化的政治体为酋邦,亦有学者认为已出现国家雏形,能动员大量劳动力,各酋邦间结成联盟,神权色彩浓厚,建造大型祭祀场所、城墙及防洪土墙,社会成员地位分化,形成贵族和普通平民阶层。
良渚先民善用石犁耕作,稻米开始成为主要粮食来源,并有原始文字。良渚文化被视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摇篮,良渚玉器标示文明时代已经到来,与北方龙山文化交流密切。良渚文化结束于酋邦或国家解体,农业衰落,玉器失传,继后的马桥文化倒退回自给自足、狩猎与采摘的经济状态,回复比较分散的部落社会。
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
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又名“黑陶文化”。1928年因山东省济南章丘区龙山街道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被人们发现;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包括河南禹州的瓦店遗址。山东龙山文化又称“典型龙山文化”属新石器晚期,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中部、东部和江苏省的淮北地区。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它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新石器时代因为技术限制,再加上交通不便,各地区无法交流,各文化陶器制作几乎都是手制,最多是慢轮制作,目前为止所发现有能力以快轮制作薄胎陶器的只有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
墓志磨光平整,划有界格,结体紧密,字形方整,笔画挺直如刀削状,有稚拙厚重之书风。六朝墓志书法上承下启,风格多样。有的谨严规整,有的率意自然,线条或厚重朴拙,或挺秀典雅。王兴之夫妇墓志书体呈现出由隶书向楷书过渡融合的状态,是东晋上流社会刊刻碑志所普遍采用的正规书体,可视之为东晋铭刻书迹的一种主流体态。
褚遂良为唐代政治家、书法家,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其书法汲取欧、虞(唐代大书法家 欧阳询 与 虞世南 的并称)之所长,探索出刚柔相济的楷书新风。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为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褚遂良书。碑文内容为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为玄奘新译佛家经典御制的《圣教序》和时任太子李治所作的《圣教序记》。
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记录了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士大夫在会稽山阴兰亭雅集的经过,并抒发了对自然之美好、生命之短暂的咏叹,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书法风格上,王羲之所创造的俊逸、雄健、流美的书风,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书法家。元代书法家一改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潮流,转而取法书圣二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以继承、发扬古法的方式,这场“革命性”运动的领军人物便是赵孟頫。此件赵孟頫临本,接书圣传脉,在继承的基础上,却带有自身的儒雅遒劲、清和洒落的书法境界。
虞世南(公元558—638年)是书坛“初唐四大家”中的江南越中名家,出身南朝梁、陈世家大族。虞世南的书法师从隋代书法家智永,后世认为虞世南的书法“妙得其体”而虚和圆润,刚柔内含,沉厚安详,行笔如闲庭信步,不疾不徐,与其身为帝王资政的老臣身份一脉相承。《大运帖》从内容来看是直言敢谏的初唐“十八学士”之一虞世南,建议唐太宗遵循道德义理,不因功高而自满,不因承平日久而骄傲松懈,应该风俗相承,始终如一,如此帝王基业方能永固。因书起于“大运不测”,间有“帝基能厚”等语,因而后世冠以《大运帖》或《帝基帖》
太TM喜欢行楷了!!!
秦篆;
汉隶;
西东两晋南北朝行书(铁打的贵族、流水的皇帝;王羲之、王献之);
唐楷(规矩;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狂草,张旭、怀素);
五代十国已经是诸体皆备、法度完善的关键期
北南宋,宋元之际宋代因为之前五代十国的教训,所以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因此文人的地位大大提高。“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之后,黄庭坚、米芾、蔡襄与其并成为四大书法家。
元代是中国书法低谷期,因为元朝的统治者对于书法不是很提倡,而且写书法的文人属于品级最低的南方人,所以书法极度衰落,但是元朝有赵孟頫一人,几乎承担起前面魏晋、唐宋时期的书法传统,后面开启明清的书法拓展。因此,赵孟頫是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