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记·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历史文物展·两汉时期 & 魏晋时期 & 隋唐时期·20230701
第八展厅为两汉、魏晋及隋唐时期,疆博的精华所在,最具观赏性的展品基本都在这个厅。

比如1995年出土于尼雅遗址的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此前在好多个展见过复制品,今儿终于一睹真容。
锦护臂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系带长21厘米。以红、黄、蓝、白、绿五色丝线绣制而成,从右至左分别绣有孔雀、仙鹤、辟邪、虎这些瑞兽,在护臂的上方和下方分别用汉隶绣着八个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同出一脉的“讨南羌”锦残片。

1967年出土于阿斯塔纳76号墓的唐代伏羲女娲图。

1972年出土于阿斯塔纳187号墓的唐代弈棋仕女图,这是复制品,真品似乎目前在国博展出。

1973年出土于阿斯塔那高昌左卫张雄大将军墓的彩绘天王踏鬼木俑,通高86厘米,由一个彩绘天王和一个素面小鬼组成,天王全身施彩,头上没有戴战盔,而是将发髻梳到顶部自然形成一种装饰,发髻中间系有一根红带,显得独具一格,这件木俑据说是用三十多块大小不等的木块雕琢后再粘合而成的,就连天王的牙齿这样细小的部位都可以拆卸自如。



乌什喀特古城遗址去过,现在当然是荒凉一片,出土文物中最具价值的就是这件汉归义羌长铜印。



楼兰啊,今生恐怕难以得见了。







































依稀得见汉家门庭。

































这件“墓主人生活图”纸画1964年出土于阿斯塔那13号墓,长106厘米、宽46厘米,由6块大小相似的纸拼接而成,纸质厚实,呈土黄色,类似桑皮纸,画面横向展开,四周边线用墨彩绘出长方形。
画上方从左至右分别绘有3棵树,前两棵树枝干比较清晰,分别由两组圆形的北斗七星点缀,中间树上落一凤鸟,画面左、右上角各有一个圆形图样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
画下方人物右侧依次绘有曲盖、节、麾、幢,中心端坐于榻上之人为墓主,身旁女子可能是墓主妻子或侍女,女子身着曳地红裙,发髻是魏晋时期内地流行的撷子髻。
画左下方是一个身着短衫的马夫,马夫手执马鞭站在一匹装饰华丽的马后,伺候主人出行,黑马头比较大,细腰背上放置着鞍具。
画右下方画的是厨房,里面摆满了石臼、磨盘、炊具等,炉内炉火正旺,一位厨娘正在烹饪饭菜。














焉耆县七个星佛寺遗址出土的佛头。










唐彩绘木亭模型,中国仅见的唐代亭台式建筑。





这件“唐律疏议·名例律”残卷上依稀可辨留“西州都督府之印”。








“瓜州都督府给西州百姓游击将军石染典过所”,记述石染典主仆3人从安西到瓜州经商之事。

在新疆见了不少阿斯塔纳的俑,最喜欢的还是这几个,只是疆博这名字取得实在一言难尽,劳动妇女俑......


























留存至今的真正唐画没几件,这几幅虽是无名画师所作,到底是唐人风范。





















现在的所谓国潮点心似乎还不及唐朝,味道姑且不论,这卖相真的可以学一学。

当然也少不了阿斯塔纳的各色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