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和现实的小论

所有哲学探讨的对象都是形而上的,它们超越有形的物质,我们管这些对象叫理念或者抽象概念。 哲学研究的这些理念,包括真理、正义、幸福、爱、美、善、道德、理智、逻辑、本质、人存在的意义等等,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物质实体。 因为这些理念都没有物质实体,所以它们不能用系统、客观的科学实验来证伪。对于这些没有物质实体的对象,我们只能凭借逻辑推论或者感性直观来促成一系列信念或者观念。 即比如幸福,一个人要怎么向他人证明自己是幸福的?是他赚了多少钱吗?丈夫或妻子出不出轨?有几个孩子?身体健不健康?一个人有可能在这些方面都没有遇到重大问题,但他仍旧不幸福。相反,一个贫穷无子的单身汉也有可能感受到生活某种细微的幸福。 相对于幸福,痛苦也是如此。一个人无法向另一个人证明自己的痛苦,尤其是肉体以外的精神层面受到的痛苦。 一个确切地感受到痛苦或者幸福的人,没有办法向他人证明自己的幸和不幸。当然,他可以通过一些外在迹象来表明自己正在遭遇什么,但是,对于本身就抱持怀疑态度的人来讲,这些迹象实际上并没有多少说服力,谁又能证明这些迹象不是伪造的?谁又知道迹象与结论间有没有必然或直接的联系呢?十分理性的人需要的不是迹象,而是证据。 所以,假如我们要探讨幸福,人首先得相信世界上的确有幸福这么一回事,接着讨论什么是幸福,最后才是我们怎么达到这一幸福。 对爱或者爱情也是如此,我们首先得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爱,爱有它的实质,而非相信爱仅仅是性费洛蒙在挥发并发挥作用,或者相信爱只是一种偶发的冲动感情(相信爱或者爱情只是一种化学或者生理反应,恰恰就是不相信爱有实质的表现),接着我们才能谈谈爱是什么以及怎样实现的问题。 而我们今天接受的唯物主义教育,让我们相信唯有拥有物质实体的东西才是实在的,才有探索、学习和应用的意义,所以我们几乎不能相信那些非物质、形而上的对象有实质,也因此我们不相信任何理念是实存而有意义的。 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导致功利主义,因为内心只相信物质的人就只追求物质,追求物质的实际外化就是只认钱权,而这种只认钱权的认知按照一种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或社会风气往下延递,就产生许多天生的势利眼和飞扬跋扈的各类二代们。 这种现象在这个国度里格外明显,所以最上层的人决不相信什么“自由”、“平等”还有什么“德先生”,这里的父母也决不认同子女有自由恋爱、独立自主的必要,这里的夫妻更是很难理解爱情和“人应该拥有自我”这样的说法。所以幸福、正义、爱、美、善还有其它的理念在这里统统都破产了,这里的人只知道什么是“现实”。 这里的人根据本能还在追寻一种据说名字叫“幸福”的事物,但是他们依旧不认为幸福有看得见的金钱和“找个伴儿”之外的含义,所以幸福=赚钱+结婚,更大的幸福=赚更多的钱+找更多的伴侣,女人的幸福=嫁个有钱的丈夫。其实,他们骨子里连外貌好看的人也未必瞧得上,高比帅似乎来得更实在。因为“好看”,也就是美,如上所说,仍旧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抽象的感受而不是实在的物质好处,谁能说鼻子高、眼睛大、脸蛋尖就一定是美的呢? 今天学习文科的人常会被问到学习他们现在学习的这门学科有什么用,而对此的任何解释都是无力的,因为他们这话的意义实际上是在问学了这门学科怎么赚钱,怎么变现。假如你选择在一所顶尖大学学习这种难以变现的学科,在他们看来恰好就像一个人屁颠屁颠地进了一座金山银山,最后却抱了一大堆破铜烂铁走了出来,你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就知道,他们心里正骂你是个大傻岔。
人文学科的处境不妙,自然科学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科学在这帮人眼里也不过是用来赚钱的工具,但凡学问到了高端的理论层次(比如理论物理)也同样换不了钱、盈不了利。同样,这里的人所谓的道德也是假的,他们坚决要求别人这样那样,只是为了“道德”而“道德”,核心还是物质的,为了要自私自利,保障自己既有的利益,这恰恰是最不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