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阅读记
查看话题 >小札丨2023年的六月 我读了什么

六月似乎已经过去很久了。这个夏天也来得有点太晚。这个月我只读了8本书,嘿嘿,时不时感慨人生有书和电影和糕点和小猫实在是太好了。
1// 绘本类
双手奉上五颗小星星给我爱的桑贝大师。

书的封面来自桑贝给《纽约客》的某一期创作的插画,虽然不是我最喜欢的一幅,但……但是喜欢的也实在太多了。看他的画实在是一种贯穿身心的顶级享受,纸张的质地和油墨的质感也非常好,上海译文用大心了!

这本书收录了桑贝为《纽约客》从1978年到2016年绘制的所有封面图,还有部分插画,真•桑贝迷•一本满足。访谈内容也轻松易读,讲到很多关于他从法国来美国工作生活的经历和趣事等等。桑贝是少数能为《纽约客》杂志所用的法国艺术家之一。
虽然呆了不是很长的时间,但这位法国画家的洞察力和感受力直接呈现在画纸上的简直传神悦目,「桑贝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提供了一双桑贝的眼睛。」他的画仿佛有种神奇的魔力啊,是会讲故事的。不论黑白线稿还是色彩画,每一幅都明亮、轻盈、优雅地吞吐着烂漫诗意的气息,即使是纽约这样的城市,他也能够捕捉最最传神的那一部分,令读者只消驻足片刻便能走进画里面。
作为“新世界的首都”,从过去向未来的维度无限延伸的纽约是一座如此令人着迷又充满无限包容心的城。由桑贝的画看出去,是高楼林立间的一次次晨曦和日落,人潮涌动在密密麻麻的街区,骑行者和黄色出租车穿梭其间,不停止闪烁的霓虹灯标志——我想这就是最最有代表性的纽约印象吧。

当然桑贝厉害的点在于他不光能够展现宏大而壮观的纽约,不同于另两本“法国系列”,这次的纽约带来更多特定空间内的集中化表达:摩天大楼、芭蕾舞蹈房、音乐会、宴会厅、大大小小的餐馆、阳台上的花园……更是精微入心地刻画和还原纽约时刻,将美妙狡猾得像魔术一样的纽约城依照经纬线切出不同剖面,代入他自己最真实也是最有共鸣的闪光体验,把与其昼夜共息的这一切呈现。
2// 随笔类
这本书,阅读量无限,炫技无限以及长句的魅力无限。
评分不一但我个人很喜欢!比《故事便利店》喜爱程度高好几倍!!!摘抄了近5页的word文档也是没谁了吧朋友们,吆喝书我是一流的。

《无限阅读》为骆以军十余年来的文论结集,收录他对现当代华文文学及外国经典作品的四十篇文学评论,其中囊括几乎所有马华作家、台湾我们熟悉和喜爱的朱天心、邱妙津甚至还有Cheer陈绮贞,我狂喜,还有海内外诸多文学大家等等,张爱玲、莫言、余华、马尔克斯、卡尔维诺……简直跨越时空的一场梦幻联动文学沙龙。不过,幸好我的阅读量完全hold得住这本,并且时常能获得一些脑电波式快速“回传”,就没什么难度。
题外话,其实我还蛮想看骆以军讲黎紫书老师和《流俗地》的。(文中提到某个马华作家聚会有小小cue一下23333)
骆以军从头至尾都在展现一种观看者置身其中的文学指向性,惝恍迷离却又独特强烈的风格,一切颠倒恐怖、华丽照眼或楼塌楼空皆是原作者与其作品罕有的珍宝和体验。他在一部接一部的私人文学史里重新剪裁、捶揲,为读者谋得更容易进入其中的某种通道或形状,以感性的笔力、态度和情致,去讲故事里的架构体系、浮世绘、肉身与爱。他绝对有他自己那一套理论或是法子,但口吻偕同词汇却都是如出一辙的“失控而骇丽”,以“骆式创作”来诠释别人的创作——微物之神。诗意的想象空间和自由。有些比喻体绝对是精妙绝美的形容,不得不让我一次次感叹他好会说啊,比如水族长廊、塔罗牌面、显影剂下的底片、涡轮机暗影。他也一定也执迷“箱里的造景”吧,神秘而幽微的幕景不断在作品的切换之中闪回再现,写得风生水起,让人目不暇接。
总之,是我喜欢的文学评论类。
欢乐温馨的台南故事。我还没看过剧,不过作者江鹅的风格我还蛮喜欢的,说到今年读到更喜欢的一位呆湾女作家是洪爱珠。

哇,台湾女生都很会写。就像骆以军在《无限阅读》中讲陈绮贞一样,她们的笔触,充满一种「颜色在它们本然的视觉,尚未晕染淹开」的状态。

她们内心直白的“碎碎念”(闽南语版)——生活化的俗女日常,乍看是用色极其简单的:亲情、祝福、怀念和遗憾。汇集于此的豆腐块般的短小文字,却饱含意趣,用一种温柔直白的形式表达。是江鹅在温暖童年之下成长为真正的女性后,成熟但仍保有一丝天真的态度,去面对、书写她人生所有难忘瞬间,而她最后的总结总是让人觉得,如此“八点档剧情”却总贴近、亲切,而历久弥新,同时还金句频出。
也总让人想起小时候。还不断提醒自己:俗女也有俗女的快乐啊,要多肯定自己,多爱自己。
嘛。大不了摆烂就摆烂。
书名挺好,浮世与病榻,永日小品与往事漫忆。内容能get,但不多。
永日小品,讲凡尘俗事,字形和气韵秾纤得衷。在看似散漫的珠串一般的时日里,夏目漱石抛掷了他敏锐的目光,幽默的笔触和抒情的气息,他应该最是识得天在将黑未黑时最美的道理的。
第二部分则是被忧愁环伺的病榻琐思。确切的此刻,确切的流逝。常卧病榻的人儿,对疼痛的感知度更甚,这一点我倒是深有体会,寻常但健康的日子也是极珍贵的。夏目漱石的笔触既丧又韧,还偶尔混杂一些零星的幽默,是我最能共情的部分。尤其是在注视着病痛和欣喜之下的生活,轻松而深刻地印上了迷离而惝恍的趣味,让人沉浸在夜分暗灯形影深处。
想到世上的人都比自己亲切,自己住厌了的世界,忽而又春风骀荡。
3// 纪实类
年度心碎之书。
看原版的书名就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了, “a whale for the killing.”
震撼、恐惧和愤恨交织的心情,读它的过程实在是太难受了,中途需要停一停,吸下猫猫头才会好的那种。

莫厄特记录下一个令人发指的“杀鲸”的故事,以及讲述了伯吉奥小镇及居民的生活是如何被工业发展和现代文明深刻改变,还详细梳理了几个世纪来人类如何对鲸进行残忍袭击和毁灭性的捕杀的,也可以说是一本较为详尽的“捕鲸史”。
01 他们的目标不是杀死鲸鱼。事实上,展现的是一场寻欢作乐的游戏。
02 男人和男孩们,像十足的死神一样嚎叫着,手持斧头和砍刀冲进没膝的水中,争先恐后地试图在这场屠杀中搭上一手,在掌控生死的狂热中大笑着、叫嚷着。
03 欣赏这一奇观的,还有许多美国和加拿大游客,他们一个个正忙着在这些死去的巨兽旁拍照留影,盘算拿着向人显摆一番。
面对最后难以接受的结局,作者写道:我的鲸没了。人类才是野兽。鲸不是。
在书中,人的兽性和鲸的人性展露无疑,那里是人类肆意虐杀的欲望燃烧的世界,也是冰冷锋利的武器的世界。作者本人试图唤起民众和借助公共力量获得救助,但凭一己之力但都是杯水车薪。从读到一头怀孕的母鲸意外被困奥尔德里奇湾开始,内心的涌浪一阵又一阵,当莫厄特小队乘船出海和母鲸的“互动”怕是本书仅存的温馨了,这头鲸鱼的生命力强大到令人愈加心痛,而无力改变的是他们站在海湾如同站在无法转圜的绝境边缘,一出悲剧。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60年代,时至今日,人类从恶中彻底醒悟了吗?还没有。

很有分量也很大胆的一次书写,可以说是中国女性自己的尝试。
《最好朝南》集结了这22位女性共同写下的、关于她们某一段生命历程的非虚构写作。在社会刻板印象下,她们身为“看不见的女性”的一部分,往往拥有或是期待分享更多真实且私人化的人生体验。虽不是专业出身的“职业作家”,但她们讲出的故事、经验以及正向负向的情感反馈,在当下看来甚至显得有些“离经叛道”和“格格不入”:她们有人不想来月经,有人不想结婚,有人一定要离婚,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有人一辈子与女性结盟,有人奋起反抗性侵……期望活出女性原本的样貌。
这种life writing反而是一种坦荡而无畏的真实。
各层的身份。不太快乐的故事。美丽与哀愁。在阅读的时刻,我们让眼前的文字像一根二维的线以三维的方式传递她们极富个性的声音,一则一则用平静又有力的力量生发出脑额叶的共鸣和觉醒。
当然这绝不是一种对于‘理所当然’和‘就是如此’的沉溺,也不是为了指责,为了对抗,批判,只是真诚的还原和记录。
辛辣的问题和棘手的境况。女性或多或少都会在本非虚构写作中找到自己曾经或正在遭遇的,生育压迫&后遗症、职场性别歧视、婚姻困境等等,太太太真实、可怖,实在觉得离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太近了。她们在成为女儿、妻子和母亲之前一定得是自己,最本真的自己。本末倒置去角色扮演的人生实在是难以想象的荒谬甚至说服自己甘之如饴或妥协,我十分不理解。
人生本来该是一场狂欢啊。在我这里,能有属于自己一间朝南的房间是好的,没有孩子更好。
(仅代表个人,不接受反驳。)
4// 历史类
读库出的小册子,蛮可爱的一本知识型「旧书新作」且美丽。
1992年,连环画大师王弘力先生为《古代风俗诗画》一书绘成插图一百幅,十年后,以旧画为基础,遴选增删重绘成一百幅彩色插图,各配以风俗竹枝词一首、风俗源流考述一段,并于2006年初结集出版,名为《古代风俗百图》。

选题很吸引人,同时插画古朴而传神,很耐看又令人心生无限向往。我就更喜欢看图23333,属于毫不费力的悠闲读物)虽然古代人没有网络也没有先进的电子通讯设备,交通极不便利,但他们的生活却能随年节和所有时日相应相宜,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小确幸”。有些沿袭至今,有些则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不复存了,毕竟这些风俗都是置于农耕社会背景之下的,随着时代发展,自然消亡也是必然趋势,不过现代人仍能在博物馆的藏品或古籍之中得见且能怀想也算是幸事一桩了吧。
一场纵横时代和疆域、个体回忆、哲学思辨、关于平等与自由的梦想和行动,以打破传统欧美中心主义模式的全球性视角,观察写就跨越不同边界的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
研究的聚集点在于不同类别的关键词,有形或是无形存在的如同光波碰撞相互映射出内里衍生的本质和意义,由这些主题穿针引线,以点带面,从梦想、空间、物品、情感、运动等等探源女性主义的文化和思想。因为不乏许多看似日常却又非常规的素材被探索并运用其中,可以说是全方位立体呈现的一本丰富而广博的不那么学术难懂,绝对不同一般的著作,很厉害。
这本书是女性主义史学的胜利,展现了世界各地想象女性自由的无数不同方式——那不是T恤上一句简单的口号所能概括的——珍妮弗•汤姆森

这本《女性主义全球史》特别的点在于它的梳理和讲述是一种近乎环形的联动状态,囊括住全球范围内所有女性主义形式诞生、演变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更多的是阐释「经验」,而不是「概念」。当然,也有比较“激荡”的部分,不同时期斗争和抵抗运动一直存在,有些女性代表可以说是“女武神”般令人顶礼膜拜的存在。
#我的年度五星佳作预订!
感谢阅读,夏天除了吃西瓜也要记得读书。
毒妇脸少女心。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小札丨2025年的三月 我读了什么 (32人喜欢)
- 小札丨2025年的二月 我读了什么 (31人喜欢)
- 好物丨没更新的日子也有歹毒地消费啦。 (76人喜欢)
- 小札丨2025年的一月 我读了什么 (61人喜欢)
- 白天搬砖 夜里读诗丨我的2024年阅读 (9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