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墓
明朝开国众国勋中,排名第一的当数大将军徐达。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与朱元璋同乡,皆为安徽凤阳人。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回乡募兵,22岁的徐达自此随朱元璋征战四方。徐达虽出身农家,却智勇兼备、持重有谋,随朱元璋拿滁州、攻和州、克采石、破集庆,西征陈友谅,南平张士诚,到北伐攻克元大都,其赫赫战功位于诸将之上。朱元璋麾下众多战将南伐北战、东征西讨所取得的辉煌战果,也多来自徐达的运筹帷幄,徐达在朱元璋军事集团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朱元璋称赞其“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徐达虽手握重兵,但为人谨慎,不贪权、不敛财,深得朱元璋信赖。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吴王,封徐达为左丞相,成为明政权最高行政长官;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徐达官至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太傅、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徐达的三个女儿也都嫁给了朱元璋的三个儿子,其中长女嫁给燕王朱棣,次女嫁给代王朱桂,三女嫁给安王朱楹。燕王朱棣夺权称帝后,徐达长女即被册封为皇后,徐家所受恩宠更是非同一般。
据《明史》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于次年二月(1385年)去世。徐达死后,朱元璋悲痛不已,亲自送葬,追封其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列为开国第一功臣,居开国“六王”之首 。
由于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因而野史中对于徐达之死另有传言。《翦胜野闻》记载,徐达系朱元璋下药毒死;《龙兴慈记》记载,徐达因病无法吃鹅,朱元璋偏赐徐达蒸鹅,徐达吃完很快病发身亡。

徐达去世后赐葬于钟山之阴,即今紫金山北麓板仓一带,作为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的附葬墓(紫金山北麓有功臣墓12座,其中6座已确定墓主身份,分别为徐达、李文忠、常遇春、仇成、吴良、吴祯),坐北朝南,面对钟山,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功臣墓之一。

墓园规制宏伟,入口处立“明中山王神道”牌坊,系1984年依原形制复制品,原件去向不得而知。
牌坊后为长约300米的墓前神道,包括神道起点处的石碑一通,神道两侧依明代王侯墓葬礼制排列的拉马侍、跪羊、蹲虎以及文武翁仲等石刻各一对,以及神道终点处的徐达及夫人合葬墓冢。

在这一碑两侍六兽四翁仲中,最令人称奇的当数立于神道前端的“御制中山神道碑”。石碑通高8.95米、宽2.2米、厚0.70米,其高度不但远高于其他功臣墓前的神道碑,甚至比明孝陵四方城内的神功圣德碑还高出近20厘米,是南京地区最为宏伟的古代碑刻,可见徐达大明首功之臣的地位。


石碑下承龟趺,长5米,宽2米,高1.7米,形制魁伟。

石碑上冠飞龙祥云浮雕,碑额正中刻篆体“御制中山王神道碑”,虽经六百年风雨,浮雕文字仍精美如初。

碑文两千余字,共25行,满行80字,为朱元璋亲自撰写,大学士宋濂代书,记载了徐达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功绩。极为罕见的是碑文中标有句逗,即古时标点,用以断句。究其原因,其说有二:一是认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不因循守旧,打破传统,自加句读;二是认为碑文由臣下代笔,唯恐皇帝学识粗浅,读时不便,故加上圆圈断句,工匠照样镌刻,故留下断句碑文。
碑文摘录:“朕惟帝王之有天下,必有名世之臣秉忠贞,纷威武以辅佐成一代王业,是以生有显号,殁有赠典,子孙世有爵禄,与国同休于无穷焉。今开国辅运推城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魏国公、参军国事徐达,以智勇之姿,负柱石之任。曩因元季之乱,挺身归朕。朕实资尔智略,寄尔心腹,以统百万之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栉风沐雨,功爵苦辛。迨朕正位大宝,论功行赏,是用爵尔上公,赐以重禄,仍总戎于朔方,纤尘不掠。信乎,为我朝之元勋也。方期天赐遐龄,以享非常之报。孰知将星一殒,而尔躬逝矣。慨念今昔,朕岂能忘?虽然死生人道之常,今尔功在宗社,名垂竹帛,光照前人,赏延后世,可以无憾矣。追封之典,可不举乎?特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妣皆封王夫人。”

墓前石像生均用整块大青石雕成,雕镂精致逼真,神态各异。


马象征“忠”,长3米,宽0.8米,高1.75米,形制与常遇春墓石马相近,头戴络头,口衔辔,颈系銮铃和樱穗,四足踏地,足间镂空,尾须下垂,马鞍垫有障泥,障泥花纹精美细致,缠绕花饰带,内饰云龙纹,龙须上竖,皆四爪。


马旁伫立马倌,与石马连为一体,身着长袍,袍下露履,持鞭拉缰,头已残。


羊四足跪地,长2米,宽0.65米,高1.4米,头顶盘曲双角,因跪乳报母恩而被视为“孝”。


虎象征“义”,长1.6米,宽0.6米,高1.5米,头部硕大,两侧嘴角刻有向上龇出的5根胡须,身体表面雕饰虎纹斑,前爪撑地,后爪盘曲,呈坐式。

武将戎装仗剑,文臣朝服执笏,庄严肃穆。


武士左有须,右无须,高2.9米,头戴兜鍪,双手抚剑,身披对襟式铠甲,鸾带上的缠枝莲花和菱花雕凿精致,线条流畅。


文臣左无须,右有须,高同武士,头戴梁冠,身穿宽袖束腰袍服,双手执笏板交叠于胸腹间,袍服上有云鹤、变体如意和寿字图案,身前垂有花结长帛两股,周身还缀璎珞环佩。



神道终点为徐达夫妇合葬墓墓冢,下用块石垒砌,上为封土,经多次修理,现直径约14米,高2.4米。冢前有其后人所立高1.95米、宽0.77米墓碑,上刻“明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夫人谢氏之墓”。



墓冢周边摆放石块、柱础等旧件若干,以及一块卧地的文保碑。
徐达墓的东西两侧原为徐达家族墓葬,1965年至1983年,文物部门对徐达家族墓进行了多轮发掘,共清理自明早期至明晚期的墓葬近20座,可见徐达家族墓地延续使用了终明一朝。

由1977年5月考古发掘记录,可知徐达第五世孙徐俌之墓的大致状况。徐俌16岁袭封魏国公,成化十五年(1478年)掌南京左军都尉府事,正德五年加封太子太傅,深得明武宗朱厚照赏识。徐俌去世后,武宗“辍朝一日”。徐俌与夫人合葬墓位于徐达墓神道以东100米处,为长方形砖室墓,墓室分为两间,分别放置徐俌及夫人棺椁,各放置墓志一合,详细记载各自生平。徐俌之棺上覆紫红色棺罩,徐俌尸身基本完好,头戴乌纱帽,身穿黄色朝服,腰系白玉腰带,右手抓一串佛珠,左手握一包麦子;徐夫人朱氏棺内只剩骨架,头戴凤冠,端插凤钗金饰,腰间也有白玉腰带一副,棺内还随葬数量众多的金银器物。可惜的是,为配合毗邻的南京天文仪器厂和南京林业大学基础建设,仅保留了徐达与夫人合葬的主墓,其余家族墓葬均填平盖作楼房。


南京城内与徐达有关的还有多处古迹。如夫子庙西侧的瞻园,曾是徐达的府邸花园,又称徐府西圃,经徐氏多代修缮扩建,万历时已颇具规模,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入清后改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还有莫愁湖畔的胜棋楼,相传当年朱元璋与徐达在此对弈,见胜局在望,便问徐达:“爱卿,这局以为如何?”徐达微笑道:“请万岁纵观全局!”原来棋局被徐达布成“万岁”二字。朱元璋看后大喜,将对弈的楼阁连同湖苑一并赐与徐达。此外,鸣羊街的愚园系徐达五世孙徐俌的私家花园,人称魏公西园,后由其少子拓建为金陵“最大而雄爽”的园林,人称“徐锦衣西园”,后历经岁月变迁,园林几度易主,清乾隆年间逐渐没落,清同治年间由徽商胡恩燮买下重建,清末民初已成为南京最大的私家园林胡家花园,享有“金陵狮子林”的美誉。
徐达墓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与明孝陵一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5月与其他明初功臣墓一并与明孝陵合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用作文物研究机构,徐达墓平常并不开放,一年当中只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和6月第二个星期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对外开放。


六百年来,墓前风景始终如一。长长神道,茵茵草木,一丘封土,一座墓碑,静观岁月变迁。